[摘要]甘肅豐富的旅游資源、深厚的文化資源、便利的區位優勢和獨具特色的區域民俗風情決定了甘肅省有發展特色化旅游業的基礎條件。但現有的旅游產品不能充分反映自身民族傳統文化底蘊,特色不突出;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結構不合理,有同質化傾向;旅游資源深度開發不夠,旅游紀念品缺乏文化內涵。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甘肅省旅游業特色化發展不足。因此,應在旅游業特色化發展過程中處理好旅游業標準化和特色化之間的關系,加快旅游產品的升級換代,并且注重從規劃入手促進特色化發展。
[關鍵詞]甘肅??;旅游業;產業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8-0046-02
甘肅省自然旅游資源獨特,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然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現實卻不容樂觀。僅從入境旅游看,2011年,甘肅省接待入境游客91080人次,僅高于青海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排全國倒數第三;旅游外匯收入1740萬美元,僅高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排全國倒數第二。為此,甘肅省“十二五”規劃將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設工程作為全省“十二五”期間的十大戰略工程之一,強調將旅游業培育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但從發展現狀看,旅游業要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任重道遠,成敗的關鍵在于旅游業特色化的杠桿能否撬起旅游業跨越式發展的重擔。
一、甘肅省旅游業特色化發展現狀
(一)甘肅省具有旅游業特色化發展的優勢
第一,甘肅具有旅游業特色化發展的資源稟賦。甘肅是中國和中亞及歐洲東部文化往來的陸上通道,各民族的語言、文化、宗教、藝術在這里融合,這種文化交融反映到建筑、美術、音樂、風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就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系統。絲綢之路文化、遠古始祖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和先秦文化充分展示著人文旅游資源特色。由于氣候干旱,甘肅省許多古代文化遺址、遺跡很好地保留下來,石窟、古塔、古墓、古寺廟、古長城等遺址眾多,沙漠、冰川、草原、溶洞等自然旅游資源特色鮮明。同時,以藏、回、保安、東鄉等少數民族濃郁風情為特色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對游客也很有吸引力。自然、人文、民俗等旅游資源的完美組合為旅游業特色化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
第二,甘肅具有旅游業特色化發展的文化內涵。甘肅處于我國農業文化區和牧業文化區的交接地帶,兩種文化在這里交融,形成了本區獨特的文化形式。散布在絲綢之路甘肅段的著名文物古跡有莫高窟、玉門關、榆林窟、鎖陽城、嘉峪關、張掖大佛寺、馬蹄寺、武威文廟、雷臺漢墓、天水麥積山石窟、平涼崆峒山、夏河拉卜楞寺等品位極高、價值極大的歷史文化遺跡,甘肅省也因此被譽為“文物大省”、 “石窟之鄉”。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和中國郵政驛使圖就分別出土于武威和嘉峪關。全省現有2處世界文化遺產、26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7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甘肅具有旅游業特色化發展的區位優勢。甘肅省位于中國西北部,是祖國版圖的幾何中心和陸路交通樞紐,與陜西、四川、青海、新疆、寧夏、內蒙古等省區和蒙古國相接,有利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東西、南北交通大樞紐。同時,甘肅位于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黃河上游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易與周邊省、區的優勢資源組合產品,能接受陜西、四川、內蒙、新疆等地的客源市場的較強輻射。
第四,甘肅具有旅游業特色化發展的民族特色。甘肅現有55個民族成分,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16個,裕固、保安、東鄉是甘肅的3個獨有民族,民俗風情獨具特色。眾多兄弟民族交錯居住,長期和睦相處,且又都保持著各自獨立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征,尤其是在婚姻、喪葬、節日、飲食、居住、服飾、禮節以及文化活動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臨夏一帶漢、回等民族的“花兒會”,甘南藏族的“香浪節”,裕固族的服飾、賽馬大會、迎親習俗與牧歌,哈薩克族的“姑娘追”,蒙古族騎馬、摔跤等民族風情都頗具特色。
(二)甘肅省旅游業特色化發展現狀
從現狀看,甘肅省旅游業特色化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從主題開發看,現有的旅游產品主題開發已經逐漸從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向商務旅游、生態旅游、自駕車旅游、科技旅游、紅色旅游、冰雪旅游等方向發展。從產品功能看,旅游產品的功能設計與開發,更加貼近市場的現狀,注重設計開發符合自身特點、不同功能的旅游產品,滿足旅游者觀光、休閑、求知等各種旅游需求。從設施布局看,各市、州、景區(點)正在積極探索住宿設施的多樣化建設,力圖打破千篇一律的“標準間”模式,鼓勵家庭旅館、特色客棧的開發。在景區衛生間、售票亭、商店、休息區等細節上更加體現地方特色、民俗色彩,但同時又更加注重維持自然和原有狀態。從品牌形象看,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絲綢之路等旅游資源在全世界具有獨特性和壟斷性,各景區(點)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向綜合性旅游景區發展。從旅游產品促銷看,甘肅一改以往的傳統直觀介紹資源狀況的促銷模式,更多地開始從營銷的角度推介產品,開始有機整合,搞系列宣傳,打組合拳。近期舉辦的2011蘭州國際馬拉松、2011中國MBA黃河漂流賽、“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等賽事、節會曾讓甘肅一度吸引著國內外的眼球,節會、賽事等更加直觀的營銷方式受到重視,收效明顯。從旅游路線設計看,在加深傳統河西絲綢之路古道大漠風情文化內涵挖掘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推出了具有特色回藏風情、草原風光旅游線、黃河風情旅游線和隴南山水風光旅游線,在線路組合上更加注重區域合作。
二、甘肅省旅游業特色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產品不能充分反映自身民族傳統文化底蘊,特色不突出
相比于一般旅游產品而言,特色旅游產品具有自身獨特的設計特色,能在視覺等外觀感覺上引起消費者的好感和共鳴,便于樹立一個獨特的產品形象,并在消費過程中逐步深入地了解其獨特的品質。相對于標準化旅游產品,特色旅游產品的優勢則體現在產品的差異化上,能依靠自身與眾不同的特色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從而達到令消費者更加滿意的效果。而干澀的旅游產品如果不能充分反映自身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也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
(二)旅游產品結構不合理,內容不豐富,有同質化傾向
甘肅省旅游產品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旅游產品大多停留在表層開發,產品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區域間的雷同,景區、景點開發無序,導致大批景點經營不善,加劇了區域間不合理和低層次的競爭。這是由于對甘肅省旅游資源的價值認識不足,沒能分清主次輕重,形成了泛濫式的開發。甘肅省旅游產品開發需要完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結構,使文化景區產品、文化藝術產品、文化娛樂產品、文化節慶產品、民族特色餐飲產品、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等產品類型相結合,避免同質化傾向。
(三)旅游資源深度開發不夠,旅游紀念品缺乏文化內涵
在國際、國內市場,甘肅省作為旅游目的地已建立了較為穩定、一致的正面形象。但甘肅省旅游產品的開發深度不夠,形象較為單一,缺乏多元性,以至于許多游客有“去過敦煌就相當于去過甘肅”的認識誤區,在游客提及甘肅省著名的旅游景點時,往往集中于敦煌莫高窟、河西走廊、天水麥積山等個別景點。就連武威這個出土了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的城市對旅游者而言都相對陌生。大地灣遺址早在1988年就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極為罕見,如此高質量、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卻因為通達性不佳,影響了游客的游覽意愿??梢?,甘肅省的旅游資源開發力度遠遠不夠。同時,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力度不大、引導不力、缺乏創新意識。
三、甘肅省旅游業特色化發展對策
(一)處理好標準化與特色化之間的關系
海外游客在甘肅省旅游客源市場所占比例很高,盡快與國際化、標準化接軌是甘肅省旅游業向產業化邁進的關鍵一步。而要實現這關鍵一步,必須有效地處理標準化與特色化的沖突,保障旅游產業的恒久活力。在飯店、接待服務設施的建設與布局上,應積極推行民族家庭賓館的建設和農戶式的服務接待,并進而創造一種旅游與民俗結合的民族化發展模式,推動旅游扶貧和民俗特色的凸現,而不可盲目追求規?;拇篌w量設施建設。在飯店的星級評定中,民族風格的含量、民族化的服務和使用外語的服務人員比例應成為重要標準;旅游區解說系統的設置與規范,要與景區的整體環境相一致;游客中心之類的旅游信息服務設施的設置,不僅外觀要反映出本地的個性風貌,而且內部功能設置要體現人性化的理念。
(二)加快旅游產品的升級換代
隨著旅游市場的逐步成熟和旅游消費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旅游產品結構由單一型、粗放型向系列化、精品化方向調整,旅游產品類型由落后、單一的觀光產品應向主題產品、觀光度假產品和個性化產品過渡。因此,要實現甘肅省旅游產品的轉型升級就必須培育地方特色鮮明、組合有序的系列化旅游精品;要圍繞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領域,突出教育、休閑、度假、娛樂、健身主題,完善提升甘肅省特色旅游產品;要繼續樹立甘肅省的旅游形象品牌,細分客源市場,進一步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促銷活動,努力構造一個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運轉高效的旅游信息網絡,提高甘肅省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從規劃入手實現旅游業特色化發展
旅游規劃是具有雙重功能的復合體,它既是技術性手段,也是旅游產業要素形態。戰略上應該將其置于與旅游飯店、旅游交通、旅行社等同等的地位。旅游業要實現特色化發展,就要求旅游項目在前期規劃時要從特色化和可持續的角度出發,系統地與區域旅游資源、經濟、文化、交通、產業等方面進行對接,合理地安排旅游資源開發的規模、布局和步驟,以及與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協調關系,要和當地的經濟發展緊密結合,體現其與當地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或互補性,要符合全國和區域的旅游戰略規劃導向,同時最大程度體現差異化的經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