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后勤工作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各項事業開展的前提與保障。后勤服務水平的高低、服務意識的創新與否,直接影響著高校的發展與穩定。本文主要介紹了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歷史背景,分析了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高等教育;后勤管理;社會化改革;企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8-0119-02
一、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歷史背景及原因分析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口號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1999年11月,第一次全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主要分析了當時高校后勤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就此后全國高校的后勤社會化改革問題作了初步探討和部署。此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開始。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迅速,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具體表現為:高等教育的規模逐步擴大,高等院校的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穩步推進,為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與此同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服務體系逐漸暴露出種種問題,使政府和高校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嚴重地阻礙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得高校后勤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開展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符合我國國情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后勤服務質量,辦好高校后勤,以促進高校辦學模式的轉變,保證高校內部機制的良性運轉。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最終目標是使后勤部門脫離學校走向社會,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之中,按照企業方式運作,成為獨立的后勤經濟實體。經過10多年的實踐和探索,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后勤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務質量也有了大幅提高,既改善了高校師生的學習生活條件,也減輕了學校的負擔。當前,以“市場提供服務,學校自主選擇,政府宏觀調控,行業規范自律,職能部門監管”為核心內容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后勤服務市場化進程加快。
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發展歷程及存在的問題
后勤以服務為宗旨,但高校后勤與其他領域后勤服務工作有所區別,具有其特殊性。長期以來,由于原有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體制束縛了高校后勤服務的發展,促使高校后勤走上社會化道路。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部分高校開始探索后勤改革;1999年,全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第一次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2000年,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了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步伐。2000年1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快高等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意見》后,全國各高校紛紛開展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
隨著高校后勤服務市場化的不斷深入,一些新的問題開始不斷涌現。高校后勤管理人員對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目標指向越來越迷茫,對改革目標與當前日漸擴大的問題與矛盾的現實反差感到困惑,對后勤社會化改革難以前行的現狀產生了憂慮,繼續深化改革的信心不足,進一步推進改革的熱情不高。這些問題的出現,影響和制約了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就必須進行高校內部體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管理體制改革,加快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的步伐,使高校后勤不再是制約高校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缺乏高素質的后勤管理人才
在高校后勤管理部門中,普遍存在的現狀是:后勤工作人員文化層次低,素質水平不高,大部分為工人出身,個人技能單一,缺乏科學的管理理念和創新精神。以上現象嚴重影響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高校后勤管理部門亟需引進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隊伍的整體業務水平和業務技能,以適應新形勢下高校后勤改革的需要。
(二)高校后勤管理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缺乏協調
當前,高校后勤管理人員對后勤社會化改革普遍認識不足,認為后勤社會化就是要后勤實體完全脫離了高校體系,是學校甩包袱的過程,他們不愿意接受學校的監督和管理。在開展后勤服務工作時,與校內其他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和協調,服務意識淡薄,服務理念單一,影響了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高校后勤改革功利性強,缺乏長遠眼光
隨著后勤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后勤改革模式的多元化發展,后勤管理人員過于看重經濟效益,在既定工作方案的過程中,忽略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結合,限制了高校后勤實體的發展。管理理念的滯后性嚴重影響事物的發展,高校后勤管理體制已無法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堅持育人與效益并重的原則,轉換經營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已成為推進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的有效途徑。
(四)高校后勤改革形式化嚴重,過于追求經濟效益
高校后勤內部機構不斷調整,職能不斷更新,但在體制機制上并沒有真正革新,致使后勤管理混亂,后勤部門權責不清,資源浪費嚴重,商業化氣息濃重,遠離了高校公益性的服務理念,脫離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原則。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忽略了后勤“服務教學、服務科研”的宗旨,過于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對高校教育教學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
三、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對策探討
(一)加強高校后勤的管理,提高后勤服務意識
首先,高校后勤服務按其性質來講,屬于服務性行業,是第三產業,宗旨是為高校的教學、科研提供服務。其次,高校后勤服務具有教育屬性,主要為教學科研活動提供服務,同時又規范教師學生的行為,是高校工作的組成部分。高校后勤服務是一種專業化、企業化的服務,它是從高校管理體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按照市場規律的運作,自我發展成為高校后勤完整的服務體系,為學生和教師提供符合需求的服務。而高校學習階段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和行為培養的重要階段,因此,高校后勤的本質屬性要求后勤管理部門必須加強高校后勤管理,提高后勤服務意識,對高校的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
(二)改進高校后勤管理方法,提高后勤服務質量
高校后勤已經歷1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校資源配置合理、優化,降低了運營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務質量,為學校創造了經濟效益。但目前的高校后勤管理辦法已限制了學校的發展,亟需革新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引進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實行產權分割,將學校和后勤各自的資產進行劃分,做到產權清晰,允許后勤實體通過租賃、托管等形式繼續有償或無償的使用學校的資產,使國有資產達到保值或增值;另外,科學地評估后勤資產,剔除無用資產,實現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的分離,并采取獎勵措施,以激勵他們更好地使用好國有資產。
(三)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
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新形勢要求后勤管理實體必須徹底打破“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通過引進“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勵措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同時,引進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引導管理職工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各種技能培訓班,提高后勤工作人員的整體業務水平和業務技能,從而為后勤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注重后勤企業的文化建設,提高后勤人員文化素養
高校后勤作為一個實體機構,需要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設。高校后勤企業文化的建設,對高校后勤企業文化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高校后勤企業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產物,高校后勤企業的文化建設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基礎和根本保障,一個高校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個高校企業就沒有靈魂、沒有生命。目前,企業文化已成為企業競爭的武器,后勤企業要生存發展,就必須建立和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提高競爭力,不斷創新,確保學校的穩定、滿足師生的需求、保證教學科研的順利進行。
(五)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高等教育以教學、科研為主體,但高校的發展離不開后勤的發展,需要后勤為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方能保證教學科研等的順利進行。高校后勤的發展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協調”要求后勤管理人員協調好學校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協調好人員與資源的關系、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系,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學校,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這也是“全面協調”所追求的目標。
總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高校后勤管理部門提高了后勤服務質量和保障能力,實現了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力地促進和保障了高校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種種問題,諸如后勤企業過于注重追求經濟效益,忽略長遠利益;不注重與高校相關部門協調;后勤管理服務人員整體業務水平不強等問題,已成為影響當前高校后勤服務深入開展的“瓶頸”。當前,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大形勢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及時轉變既有觀念,堅持用科學的理念引導自己,過硬的業務技能包裝自己,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實現后勤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解決后勤服務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為高校教育教學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