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世紀中葉,清朝統一了新疆。為鞏固統一、加強西北邊防、保持社會穩定,清政府從甘肅的涼州、莊浪等地調撥滿洲八旗等官兵駐防烏魯木齊,并在烏魯木齊建立城池,由滿洲八旗官兵駐守,遂形成滿城。本文主要對駐防烏魯木齊的滿洲八旗、滿城的建立,發展變化及影響作了探析。
[關鍵詞]滿洲八旗;鞏寧滿城;新滿城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8-0010-04
有清一代,統治者通常將滿人(也常包括蒙古旗人)、漢人的聚居地予以隔離,有時是將一城分為兩個部分,有時則重建新城,因其居住民族不同而分別稱為滿城和漢城。乾隆統一新疆后,亦仿此例,在北疆的伊犁、烏魯木齊、古城和巴里坤等地均分設滿、漢城。其意為實施民族隔離,方便駐扎軍隊,尤其在新疆統一之初更是如此。滿城是為駐防各地的攜眷滿洲八旗官兵劃定與修筑的,而鞏寧滿城的修建則是從滿洲八旗駐防烏魯木齊開始的。
一、滿洲八旗移駐烏魯木齊
18世紀中葉,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懈努力,清朝統一了新疆的天山南北。鑒于新疆重要的戰略地位,清政府在新疆加強駐兵有其必要性。
清代烏魯木齊地處新疆天山北路東部,東接哈密,西接伊犁,南接喀喇沙爾,北接塔爾巴哈臺,東北接科布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烏魯木齊扼天山南、北兩路之沖,因此,成為滿洲八旗駐防首選之地。清政府決定對滿洲八旗采取攜眷駐防兵制度,自何處調遣官兵、安置何處駐防、屯墾等具體問題,清政府多次與伊犁將軍討論并廷議,最終促成了調遣滿洲官兵攜眷屬及安置地點等問題的解決。
滿洲八旗駐防烏魯木齊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廷調涼州、莊浪滿營兵3000余名,初設參贊大臣,后以都統管轄,并轄巴里坤、古城副都統。
乾隆三十六年(1771)初,土爾扈特蒙古渥巴錫率領部眾從伏爾加河流域遷回故土。清廷對土爾扈特蒙古的回歸十分重視,一面從全國各地調撥物資賑濟,一面辦理分地安置事宜。同時,開始重新考慮新疆天山北部的駐防布局和防務力量。同年十月初一,伊犁將軍舒赫德接奉軍機大臣福隆安的寄信后,具折奏稱:“若于烏魯木齊、巴里坤駐滿洲兵應援,則可伊犁迤東軍威相連,且地方形勢甚為緊要,實于一切皆有裨益,永久鞏固邊疆……于此二地,務必考慮體系之完整,駐滿洲兵有益。烏魯木齊地方遼闊,土地肥沃,又相距伊犁不遠,請駐滿洲兵三千名。巴里坤地方無法容納過多駐兵,請駐滿洲兵二千名。”①在伊犁將軍舒赫德等人察看各處地形后,最終商定滿洲官兵移駐烏魯木齊。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月,清廷決定在烏魯木齊移駐攜眷滿洲八旗兵后,舒赫德奏稱,這次“移駐之兵,理合就近移駐。今在涼州、莊浪二地駐兵近三千名,寧夏駐兵約四千名,涼州、莊浪之兵,原先特為防范厄魯特而駐扎。仰賴皇上神威洪福,開拓疆域二萬里,塞外各地均有駐兵,故有涼州、莊浪不必永久駐兵。即請全數移駐烏魯木齊”。另外,“擬遷之三千名兵,若一次均起程遷往,則由地方辦理,亦為不便。而視建成官兵房屋之情,于三十七年(1772)秋遷其一半,三十八年(1773)秋遷其一半,便于由內地備辦送往,且可辦妥在烏魯木齊修建城池房屋、開墾屯田及通融折給銀兩節余糧食等事宜”。舒赫德的建議立刻得到軍機大臣福隆安等人的贊同,并議奏準行。
乾隆三十七年(1772)三月,涼州副都統德云等接到軍機處咨文后,著手辦理涼州和莊浪駐防八旗兵攜眷移駐烏魯木齊事宜,將“涼州、莊浪二地之官共83員,馬甲2700名,步甲300名,炮手40名,工匠24名,養育兵280名”分為兩起,第一起“派撥莊浪所有500名兵,補撥涼州上三旗九牛錄900余名兵、正紅旗蒙古牛錄90余名兵”。其中,“莊浪八旗,每旗60余名兵,兩旗合編一隊,共編4隊;涼州十牛錄兵,每牛錄各編一隊,通共編14隊”,并派遣莊浪城守尉1員、防御4員、驍騎校4名,涼州革職副都統1員、協領2員、佐領10員、防御10員、驍騎校10員,管帶各隊兵丁。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八月二十日起,每隔一日起程一隊,至九月十六日,第一起14隊官兵均已攜眷起程畢。途經甘州、肅州、安西州、哈密、辟展、吐魯番等地,于當年十月十七日至十一月十六日間,陸續抵達烏魯木齊。第二起移駐烏魯木齊的八旗官兵都是涼州的駐防官兵,共有14個牛錄,1500余名兵,每牛錄編為一隊,共編14隊,派遣副都統1員、協領3員、佐領14員、防御14員、驍騎校14員等官員管帶。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五月二十一日起,每隔一日起程一隊,至六月初六日,第二起14隊官兵均已攜眷起程畢。②途經甘州、肅州、安西州、哈密、巴里坤、古城等地,于當年七月十九日至八二十二日間,陸續抵達烏魯木齊。
以上兩起28隊由甘肅涼州、莊浪移駐烏魯木齊的滿洲八旗、蒙古官兵計3300余名。這些官兵皆為攜眷駐防。③
滿洲八旗官兵駐防烏魯木齊后,清政府為避免“沾染漢俗”,把保持滿族固有的傳統習俗作為“鞏固根本”的重要措施之一,因而無論在京、在省,旗人都與當地居民分別居住,互不混同。這也是清朝統治者安置滿族旗人的一個原則。滿洲八旗駐防要地,需修建城池,使旗人居住其中,這就形成了滿城。而烏魯木齊的鞏寧滿城為攜眷駐防滿洲八旗官兵生活交往的專門的區域。
二、鞏寧滿城的構建
早在努爾哈赤崛起之前,女真各部奴隸主即各筑城堡以自守,滿語把這種武裝城堡稱為“hoton”。努爾哈赤曾說:“滿洲茍無城郭,蒙古豈令我等得安居哉!因我等諸國所恃,惟城池也。”④可見其對城池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修城駐兵可謂是滿洲統治者的軍事傳統。乾隆三十六年(1771),清政府決定在北疆駐扎滿營官兵,以“壯軍威而隆營制”,而“移駐滿兵乃萬年久遠之鴻規”,⑤必須建筑規模宏大的城池以資鞏固。
(一)鞏寧滿城的建立
乾隆三十七年(1772)春,即由甘州、肅州、寧夏三鎮標營調派年力精壯,善于鐵、木、泥、水匠作之兵1500名,在烏魯木齊舊城(迪化城)西北6里,西山以東3里,今新疆農業大學地區,動工修建兵房和城池,次年建成。該城“周九里三分,墻連垛口高二丈二尺五寸,厚一丈七尺。城外荷池周圍一千九百八十九丈六尺,城壕寬二丈,深一丈。城樓、角樓、炮臺、官兵衙署房間以及倉庫、堆房并官鋪,共計九千五百五十間”,⑥御賜城名為鞏義城。“鞏寧城,城門四,東曰承曦,西曰宜穡,南曰軌同,北曰樞正,書滿蒙回漢四字體于門端。”⑦鞏寧滿城(此城后來被稱為“老滿城”)建成后,清廷移迪化城內滿營官兵3000人駐城中。建城花銷“計資帑金十萬有奇,糧萬二千余石”,與其他新建城池花費相比大為節省,時清政府察覺其費廉而工巨,諭令嗣后新疆工程以鞏寧城作為范例核銷。⑧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清政府考慮到“烏魯木齊管轄地方遼闊,且距伊犁遙遠,兵民聚居,應辦事務繁雜”,故又改設為都統,仍受伊犁將軍節制。烏魯木齊都統“駐扎鞏寧城,轄滿、漢文武官員,督理八旗、綠營軍務,總辦地方刑錢事件……現在巴里坤、古城、吐魯番滿營事務俱屬烏魯木齊都統總理,應將巴里坤、奇臺、古城地方事務全歸烏魯木齊都統辦理,轄領隊大臣五(本城一、吐魯番一、巴里坤一、古城一、庫爾喀喇烏蘇一)”。⑨這樣,以烏魯木齊都統為中心的鞏寧滿城建成了。
(二)鞏寧滿城的整體規劃
鞏寧滿城的修建從其意向直至最終完成,均經過周密部署。鞏寧滿城作為八旗軍隊駐扎地,軍事色彩相當濃厚。規劃建成的鞏寧滿城為方形,筑有城墻、城壕,這既出于軍事防衛的需要,也是威嚴權力的象征。
鞏寧滿城正城樓4座各5間,甕城樓5座各3間,角樓4座各6間,炮樓24座各1間,箭樓4座各3間,城門堆房8座各3間,鼓樓1座5間。⑩
鞏寧滿城的居民以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為主。按照滿洲八旗的傳統制度,各旗進行屯駐、行軍、演習、狩獵、祭祀活動,均應遵守固定的方位,不準錯亂。旗人按八旗方位布局特征而建。鞏寧滿城呈方形結構,以鼓樓為中心,城區有四條主要的大街,街區規劃頗為講究。
都統大人衙署一所,坐落西街。領隊大臣衙署一所,坐落南街。印房司員衙署一所,坐落西轅門外。糧餉處司員衙署一所,坐落西轅門外。駝馬處司員衙署一所,坐落東轅門外。印房、糧餉、駝馬處辦事公所三處,都統照壁后。營務處公所一處,都統東轅門外。左翼、右翼義學各一所,坐落東、西街。蒙古學一所,都統照壁后。鎮迪道衙署一所,坐落東街。迪化州衙署一所,坐落城東南隅。理事通判衙署一所,坐落東街。迪化州吏目衙署一所,傍州署之南,乾隆五十一年補修一次。州監一所,在州署大門內之西北隅。面倉一所,在州署圍墻后,供支一切口糧面斤。城守營都司衙署一所,坐落西門內。滿營轉角官樓四座,每座門面四間,環抱鼓樓四隅,租與商民,按月收租。滿營官當鋪一所,傍帶估衣鋪一所,坐落北街。滿營官藥鋪一所,內有官醫四名,乾隆五十八年奏,都統考準,每立一方,給銀四分,坐落西街。滿營柜箱鋪一所,坐落東街。滿營公庫一所,坐落北街。滿營房租處一所,坐落西街。滿營步軍營廳一所,坐落鼓樓西北隅。綠營步軍營廳一所,坐落都統東轅門外。11
可見,鞏寧滿城四條大街上的衙署、學校、商業區規劃井然有序,體現了典型的中心布局特點。
鞏寧滿城城內是個相對獨立的小社會。其中的設置,約略可分三部分:一是駐防都統、副都統、領隊大臣、協領、佐領一整套駐防將領的衙署,即是烏魯木齊的政治中心;鞏寧滿城內首要建筑是衙署,官員級別越高,擁有的衙署房間數越多。據《欽定八旗通志》記載,鞏寧滿城衙署構建為:都統衙署1所123間,領隊大臣衙署1所75間,協領衙署6所各31間,佐領衙署24所各17間,防御衙署24所各13間,驍騎校衙署24所各10間,理事通判衙署1所14間,章京筆貼式衙署6所共66間;12二是軍事設施,包括教場(訓練場)、武器庫、演武廳等;三是兵丁的居住區和各種文化生活場所,諸如學堂、市肆、倉庫等。此外,城里建有萬壽宮、關帝廟、城隍廟、文昌宮、文廟以及舉行祀事活動的社稷壇、先農廟等建筑。這使駐防旗人不出城門就基本可以滿足生活需要。滿洲官兵是城池的主要居住者,駐兵由換防兵改為攜眷永駐兵,極大地充實了人口,擴大了規模。
滿城規劃時有特定的位置關系。駐防滿城與所在區域其他城市之間共有三種位置關系。除少量滿城外,大多數滿城依附于其他城市,與它們之間形成明顯的相對位置關系。“第一種:跟其他城市之間沒有位置上的依附關系。這類滿城位置上具有獨立性,既非處于其他城市內部,也非位于其他城市外近距離處。第二種:處于府、州、廳、縣等地方城市之內。第三種:位于其他城市外近距離處。”13鞏寧滿城屬于第三種情況。
(三)鞏寧滿城受創
同治三年(1864),新疆爆發農民大起義。不久,阿古柏和布素魯克在浩罕網羅了一批追隨者,于同治四年(1865)一月侵入中國境內,南疆重鎮英吉沙爾、喀什噶爾、葉爾羌、和田、阿克蘇、庫車相繼被其攻占。同治九年(1870)三月到十一月,經過幾番爭奪,阿古柏軍隊又占據東疆戰略要地吐魯番,并于十一月下旬進據烏魯木齊和瑪納斯。大半個新疆就淪入阿古柏的統治之下。阿古柏入侵新疆之后,沙俄也乘機于同治十年(1871)七月占據伊犁,中國西北新疆地區出現了嚴重的邊疆危機。
在戰亂之中,鞏寧滿城遭受了重創。同治三年(1864)春,鞏寧滿城都統平瑞借防餉為名,檄各州、縣加征民糧,按畝勒征,嚴刑催逼。平瑞增收軍糧的命令發出以后,各地民情激憤,紛紛表示抗拒,烏魯木齊各鄉農民抗拒增征軍糧的風潮很快就波及奇臺、木壘各地。各地回、漢農民團結一致,組成“團練”,開展武裝反征斗爭。平瑞鑒于民情激憤,派遣提督業布沖額帶兵赴南山鎮壓,業布沖額剛走出鞏寧城,就遭到團練武裝的迎頭狙擊。平瑞、業布沖額被起義農民包圍在鞏寧城內,糧盡草絕,援兵不至,城陷,平瑞自戕。平瑞死后,鞏寧城里的滿營旗兵開城投降。農民涌進鞏寧城,四處放火,顯赫一時的鞏寧城變成了灰燼廢墟。14烏魯木齊都統英翰曾奏報農民起義“撲犯烏魯木齊滿城,經都督平瑞督軍固守,被圍八十余日,糧盡援絕,力竭城陷,現經查明自該故都統以下兩萬余人,同時殉難”。15自此,鞏寧滿城所在地成為一片廢墟。
三、新滿城的短暫建立
同治初年,“二城(鞏寧城、迪化城)均陷,光緒二年大軍克復后,鞏寧城灰燼之余,僅存廢址,惟迪化城略加修葺謂之漢城,周四里五分有奇,又于城東北半里許建城,周三里三分”。161876年8月,左宗棠率領西征軍3萬多人,進疆收復新疆。至1881年,70歲的左宗棠光復了新疆,就在光復新疆全境前一年,劉錦棠在迪化城東(即今建國路一帶)筑新滿城,滿營官兵進駐。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俗稱漢城。清政府為恢復滿營,于光緒六年(1880)又在迪化城東北重建新鞏寧城,即新滿城。竣工后,烏魯木齊都統令駐迪化城的滿營官兵及眷屬遷駐新滿城內。滿漢兩城相對。
新滿城有四條大街,城中心修建了一座鼓樓(今建國路北端與前進街交匯十字路口)。滿城內西南側為住宅區,區內有南北走向的滿城中街(今前進街西端南側一帶),它的東、西兩側各有東西走向的八條小巷。南大街(建國路南中端)的東、西兩側有東西走向的24條小巷和24塊住宅區。布局相同,大小統一,非常整齊。城內西門附近還有練兵的小校場、火藥庫等設施。
然而,烏魯木齊新滿城建立不久,為了配合新疆建省,推行郡縣制,劉錦棠首先對烏魯木齊、巴里坤、古城的駐軍體制進行改革。光緒十一年(1885),劉錦棠第三次向清中央政府上奏,由于東疆地區烏魯木齊、巴里坤等地的旗營在戰亂之后所剩無幾,“舊制萬難規復”,提議將巴里坤和烏魯木齊的滿洲八旗官兵移并古城,在防務上已微不足道,因而對其營制進行改造。正在此時,清政府于光緒十二年(1886)將迪化州升為府,并將迪化城(漢城)與新滿城擴建為一城,周十一里三分,平面呈五邊形。“新疆設省以迪化城為省會,將舊修滿漢兩城貫通一氣,增加城垣,垛齒,各就地勢修筑,城方圓二千七十四丈五尺,高二丈二尺,雉垛一千三百四十七,炮臺十九座,城樓月城并舊樓共十五座,門七,曰大南門,曰小南門,曰大西門,曰小西門,曰大北門,曰大東門,曰小東門。”17
光緒十四年(1888),所剩的烏魯木齊滿洲八旗官兵被遷出省城,與古城滿洲八旗官兵合并。新滿城存在8年,滿洲八旗官兵便從此城遷出,預示著駐防滿洲八旗在烏魯木齊的終結。迪化城(漢城)與新滿城擴為一體,隨著旗民與漢民的融合,新滿城亦即不復存在。
四、滿洲八旗駐防烏魯木齊及滿城的影響
首先,滿城為清代八旗駐防的標志,也是滿清維護其統治的軍事堡壘。因八旗駐防而興起的鞏寧滿城也體現了邊疆城市以政治、軍事城市為主的鮮明特色。滿城的修建對以后整體城市規劃建設也有顯著影響。滿城自成體系的規劃格局和交通網絡對所在城市的空間格局有較大影響,促使整個城市的空間格局呈現多樣性。鞏寧滿城獨特的道路交通網絡對城市街道格局也有一定改變,影響以后的城市規劃。如今的烏魯木齊城市格局受鞏寧滿城影響很大。滿城修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減少旗、民矛盾。為了減少雙方沖突,清政府在滿營周圍調來其他地區或其他民族的人居住,促成以后城市發展成滿人區、回民區、漢民區的相應設立。這些社區的建立,成為滿城附近城市旗、民的緩沖地帶,同時也使城市空間布局呈現多樣性。
其次,滿洲八旗官兵駐防烏魯木齊及滿城的建立,對鞏固新疆的統一局面,加強清中央政權對新疆的統治,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發展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增強了西北邊疆的防務力量,起到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積極作用。
再次,烏魯木齊滿城的修筑是滿洲統治者實行滿漢隔離統治的實證。駐防初期,滿洲統治者不準駐防兵丁從事當兵以外的一切生產勞動,尤其不準經商,這使駐防滿城不可能像歐洲中世紀城堡一樣自給自足,獨立存在的滿族社區沒有滿族旗人經營商業,日用所需到附近漢城去購買,或者靠民間貨郎販賣日用品進城時購買。既然滿人的生活用品均需仰仗當地民人,那么不與民人發生往來,當然是不可能的。滿族社區的寄生性質決定了對外界的依賴性,必須與外界發生經濟往來。旗、民隔絕的缺口首先從經濟往來上打開。因此,自建城起,滿城就成為商賈聚集之地。民人進入城中,或做貿易,或做傭工,各種酒肆、店鋪、當鋪等應運而生。可見,滿族社區的形成促進了駐防城市經濟的發展。
最后,烏魯木齊城市文化發展呈現多元性。滿洲八旗官兵駐防烏魯木齊后,與新疆當地民族不斷互動,滿族等民族文化融入了烏魯木齊。烏魯木齊滿城的居民以滿族、蒙古族、漢族為主,這些民族遷徙促成新疆城市人口民族多樣化的特征。滿城的建立還改變了城市人口構成及婚姻的組成形式。清廷禁止滿、漢通婚,以保證滿族不被漢人同化,隨著滿城與漢城交流的頻繁,滿城所在當地城市民人之女嫁于旗人為妻或為妾者增多。旗、民通婚,促進了滿城與漢城的聯系。以后逐漸形成滿、蒙、漢等各族雜居的現象,整個城市文化也體現出多元文化格局。
[注 釋]
①吳元豐:《清代烏魯木齊滿營述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第47頁。
②③吳元豐:《清代烏魯木齊滿營述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第49頁。
④《滿洲實錄》卷8,天命十年八月初九。
⑤一檔,朱批·軍務·軍事工程,乾隆三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黃廷桂奏。
⑥⑦11永保:《烏魯木齊事宜》之《城池》。轉引自王希隆:《新疆文獻四種輯注考述》,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頁、第100頁、第100頁。
⑧和瑛纂:《三州輯略》卷7《藝文門·鞏寧城關帝廟西亭碑文》,嘉慶十年抄本。
⑨和瑛纂:《三州輯略》卷2,《官制門》,嘉慶十年抄本。
⑩12乾隆敕撰:《欽定八旗通志》卷118《營建志七·八旗駐防規制三·各省駐防三》,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13朱永杰:《“滿城”特征探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82頁。
14昝玉林:《老滿城軼聞》,《烏魯木齊文史資料》,第2輯,新疆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第82頁。
15《清德宗實錄》卷64,光緒三年十二月辛丑條。
1617清·佚名撰:《新疆四道志》之《鎮迪道屬圖說·迪化縣圖說·城郭》。轉引自李德龍主編:《中國邊疆民族地區抄稿本方志叢書》,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版,第25~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