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是一部介紹中國建筑裝飾及視覺傳達領域具有典型意義的10個中國符號的詳細解說本,是作者吳衛教授從12年的研究中精選出來的10幅“作品”。其內容豐富、翔實,是打開中國傳統符號寶庫的鑰匙,是匯聚傳統藝術符號的圖典,是提取民族特征設計元素的典范,將為中國現代設計的民族化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傳統符號;建筑裝飾;視覺傳達;民族設計
[中圖分類號]J0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8-0096-02
宮殿陵墓前的華表、大宅門前的抱鼓石、古建筑上的彩畫和春節時張貼的門神,諸如此類的傳統藝術形式在中華大地上隨處可見。早在20世紀40年代,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就曾提出:“中國的傳統藝術小品需要學者去歸納研究。”時至今日,探尋其起源、發展和涵義的研究甚少。吳衛教授《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用18萬字和500多幅圖片展示了中國建筑裝飾及視覺傳達領域10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符號,所選取的華表、赑屃、辟邪、獬豸、商鼎、石鼓、門神、旋子、脊飾和金蟾都是人們常見而又了解不深的中國傳統藝術符號,作者經過10余年堅持不懈的探索,從符號學、文化人類學和圖像學角度深入探求了它們的起源、發展和藝術形式特點,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刻理解傳統藝術符號背后博大的人文內涵,也為當代建筑設計、藝術設計創作提取了有益的藝術符號和形式借鑒。
一、打開傳統符號寶庫的鑰匙
中國傳統藝術符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體現,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和文明。在這個傳統藝術符號的寶庫中,有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小品,有代表禮制的國之重器,也有廣為人知的民間藝術,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和象征,也是民族精神和信仰的具體反映。然而,一般只看到傳統藝術符號的表面形式,卻并不了解它作為符號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它所傳遞的更深層次的信息。同時,就傳統藝術符號的形式而言,也少有人深入地了解這些傳統藝術符號的藝術特點和美學特征,這成為阻礙傳統藝術符號在新時代繼承和發揚的主要因素。要想跨越這個障礙,必須在專業領域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引導大眾從藝術學的高度解讀中國傳統藝術符號。
《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一書從符號學的角度出發,從文化人類學和圖像學入手,對中國傳統藝術符號進行了系統研究,不僅追溯了各個符號產生的背景,理清了符號產生和發展的脈絡,而且對傳統藝術符號的藝術特征進行了分析和歸納。作者在翔實的文獻資料和直觀的圖像資料基礎上,通過分析和比較提出了個人的觀點,較以往的研究有突破性的進展。如在第三講“鎮墓神獸——辟邪”中,作者基于文獻資料中對辟邪的記載和考古發掘獲得的辟邪圖像資料,找出辟邪所具有的時代特征和藝術特征,再通過辟邪和天祿、麒麟、貔貅、窮奇等其他神獸相比較,總結出辟邪和麒麟、天祿一樣是“帶雙翼的獅虎型靈獸”,“無論是哪個朝代的辟邪,它們的目的是相同的:它們是帝王陵墓的衛道士、神道的象征和護衛者” 。作者的研究成果對深入了解辟邪、天祿、麒麟、貔貅、窮奇等外形相似的陵墓神獸有著深刻的意義。此外,作者還在田野考察的基礎上,通過對中國傳統藝術符號的研究,窺探出傳統藝術符號所傳遞的民俗文化特色。如第九講“吉祥驅火——脊飾”中,作者在對湘西鳳凰民居進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后發現,其脊吻為浪漫的卷草和鳳凰型制,從而肯定了鳳凰脊飾是以漢文化為主的苗漢文化交融的結晶。這對認識鳳凰古城這一歷史文化名城和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因此可以說,《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一書是一把打開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寶庫的鑰匙,讓更多的人從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燦爛的藝術之光。
二、匯聚傳統藝術符號的圖典
對于視覺藝術的研究,圖像是文字的補充和佐證,甚至比文字起到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所以,一本視覺藝術研究著作中圖文并茂應該是最基本的形式,這已經是現今設計藝術著作普遍采用的方式。《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也是采用這種“圖說”的形式。然而,這種“圖說”并不是圖片掃描和堆積的結果,書中絕大多數的圖片都是作者深入各地拍攝獲得的一手資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對藝術學領域研究學者的基本要求,但在科技飛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能做到這一點的學者并不多,不進行田野考察獲取最直接的研究資料,就難免會閉門造車,研究中也就難免會鼠目寸光。從這一點來看,作者所做的田野考察工作更加難能可貴。
中國傳統藝術符號以建筑、石刻、民間藝術等作為載體,分布在中華大地各個角落的歷史遺跡中,就像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需要有人將它們拾起、穿好,才能讓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和文明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輝。同時,這些傳統的藝術符號也會因為地域和環境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如天津楊柳青門神畫的精細、河南朱仙鎮門神畫的敦實、廣東佛山門神畫的修長等。如果要深入研究這些傳統藝術符號,就必須用文化人類學中田野考察的方法深入各地擷取真實可靠的資料,將研究建立在這些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才能取得最準確、最客觀的研究成果。而在研究的過程中,正是這樣的田野考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最考驗一個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的態度和能力,只有具有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淡泊名利的學者才會沉下心來扎實穩健地做這樣的工作。在全書中,以第二講“神龜馱碑——赑屃”為例,作者先后到北京、陜西、江蘇、湖南、廣東和海南等地考察、拍攝了大量龜趺的圖片,在此基礎上結合文獻資料進行研究,從“赑屃與龍生九子”、“玄武何謂”解釋了何為赑屃;從追溯立碑的源流,到尋求龜馱碑的緣由,再到聯想西夏巨人馱碑,作者運用科學的方法、生動的語言和精美的圖片,將文化遺跡中常見的“赑屃馱碑”這個傳統藝術符號完全展現了出來。
由此窺視,《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對典型的細說,都是建立在科學的田野考察基礎之上的,從而成為匯聚傳統藝術符號的可靠圖典。
三、提取民族特征設計元素的典范
傳統裝飾藝術符號作為聯系傳統設計與現代設計的紐帶,是現代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設計元素。這些藝術符號都是在數千年文化長河中積淀下來的精華,是民族精神的物質體現,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反映。每個符號的產生都伴隨著美麗的傳說和故事,每個符號的發展都凝聚著炎黃子孫的智慧和匠心,而更重要的是,每個符號背后承載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信仰和靈魂。這樣的符號不應該被時代的發展拋棄,也不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應該在現代設計中給它們留有一席之地,用這些符號展示現代設計中的民族特征。因為設計要體現一個民族的特質,要把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展現到世人的面前,從而成為一個民族展示自我的重要手段。要讓設計擔當起這樣“文化大使”的重任,這些傳統藝術符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席卷西方的“裝飾藝術運動”中,就有西方設計師從中國傳統藝術中尋求設計的源泉和形式的借鑒,無論是美觀實用的東方家具還是獨具特色的漆器,無論是典雅的陶瓷造型還是精美的卷草紋樣,都曾讓西方設計師們為之傾倒,在西方設計界刮起一陣“中國風”。然而,西方的“裝飾藝術”并沒有將中國傳統設計中的精華繼續發揚光大,而僅僅是曇花一現,很快被湮沒在了現代設計的潮流中。但功能至上的現代主義設計忽視了人們追求自我實現的更高精神需求,忽視了設計背后的文化和設計的民族化特征。今天,我們是否可以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讓具有中國傳統符號特質的民族化設計再次風靡世界?這是中國設計師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然而,目前,中國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們對中國傳統藝術符號自身就很陌生,而中國現行的藝術設計教育也主要遵循著西方的培養模式,這讓那些經典的傳統藝術符號在設計師眼里猶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只有提高當代設計師和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民族文化修養,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正是提取了10個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對其產生、發展和藝術形式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和歸納總結,對于深刻理解傳統藝術符號背后博大的人文內涵大有益處。
因此可以說,《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是提取民族特征設計元素的典范,書中所提取的具有民族特征的設計元素對古典藝術符號的解構和設計實踐的借鑒都有很大的幫助,是高等院校建筑類、藝術類、旅游類等專業學生了解傳統藝術符號的理想讀物。
四、結語
從文獻資料的深入探究到田野考察的實地追尋,都是力圖在全面占有資料的基礎上盡可能還原傳統藝術符號的真實面貌。“盡可能占有原始資料和全面占有資料同研究的直接目的息息相關。這個目標先是求真,即闡釋哪些古代名詞到底指什么,哪個時代到底有什么。在此基礎上,再去求解,即遇有可能,便努力說明一些重要的現象何以發生在此時,而非彼時,它們何以是這樣,而非那樣。”吳衛教授正是用這種治學的態度認真地剖析一個又一個藝術符號,盡最大努力讓今天的人們重新看清楚這些似乎已經離我們很遙遠的藝術。《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取得的成果實屬不易,而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更讓人由衷敬佩,他的研究讓我們受益匪淺,為從事建筑設計、藝術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的專業人士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也為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大讀者找到了一個心靈的歸宿,對提高國人的傳統藝術文化修養、增長國學圖像知識、增加藝術生活情趣作用重大。
[參考文獻]
[1]梁思成.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M].北京:三聯書店,2006.
[2]吳衛.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十說[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尚剛.工藝史和傅斯年[J].裝飾,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