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甘肅民樂人習慣把坐擁縣城南部像天然屏障一樣的祁連雪峰稱為金山。隴上名庵圣天寺就坐落在積雪皚皚的金山腳下,洪水河的東岸。追溯歷史,圣天寺初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已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了603個年頭。關于圣天寺的得名,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明朝的嘉靖皇帝夜夢金山雪峰之下,步步蓮花,仙氣氤氳。身邊的御史大人釋夢說:“佛經上有鹿女故事。謂鹿女步步生蓮,此為吉祥之兆,萬民之福。”迷信的嘉靖皇帝便派專人到西北方向尋找查訪,欽差走訪到金山腳下時,發現果有一座寺廟。皇帝非常高興,遂以“崇圣天道”之意,取圣天菩薩之名,敕建“圣天寺”。皇帝之所以賜名“圣天寺”,緣于圣天菩薩。《西藏古代佛教史》說,圣天菩薩梵名阿扎雅提婆,是勝嘎拉國(今斯里蘭卡)的王太子。菩薩從欏伽島(錫蘭)中的蓮花化生,為當地國王所收養。圣天菩薩既然是蓮花化身,而嘉靖皇帝夜夢中又步步蓮花,二者恰好吻合,所以賜名“圣天寺”。
據《民樂縣志》記載,圣天寺建寺600多年以來,歷盡滄桑,幾度興衰。早在清同治四年(1865),原寺毀于一場火災。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洪水千總孫蘭協同地方人士慷解義囊,募資重建。重建后的圣天寺占地1.7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寺院坐西面東,正門為牌坊式建筑,門前高地上建有一座八角三層接迎樓。進了正門,迎面是一座三間的二層樓,下層中間開一門洞,左右兩側是四大天王殿。上層是戲臺,因農歷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祖的出生紀念日,故每年的這一天都要在戲臺上唱演三天大戲。善男信女眾多,秀客如云,場面非常紅火。穿過門洞是一座二層閣的佛殿,后面正中是大雄寶殿,大殿是三轉五式,重檐,高8米。兩旁建有陪殿。南北兩端各五間是對稱的十八羅漢殿。大殿后建有19米高的白塔一座。寺院內廣植青松翠柏、白楊綠柳,花卉名目繁多,環境優雅,景色優美。洪水河的濤聲伴隨著古寺的鐘聲,為寂靜的寺院平添了幾分天籟情趣。可惜的是這樣一處佛門凈地在1958年被拆除了,只有三間大雄寶殿幸存了下來。
1978年后,圣天寺開始恢復了佛事活動。民樂縣政府曾撥專款修復了大殿和兩廊廂房,并于1989年5月批準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寂寞冷清了20多年的圣天寺又步入了香煙裊裊、香客絡繹不絕的興旺歲月。在多方資助下,1991年,當地政府動工興建寺院,歷時九載,工程告竣。依照原貌建成大雄寶殿、天王殿、鐘鼓樓等,共有房舍43間。破爛不堪的圣天寺重新恢復了昔日的面貌。2004年春,又拆除舊大殿,新建三轉五式三層高達25米的大悲樓,內供約5噸重的鎦金觀音銅像一尊,供善男信女頂禮膜拜,上香還愿。2007年,又興建了集藏金、念佛、起居為一體的綜合樓,為古樸優雅的寺院平添了些許現代氣息。
幾經周折,修葺一新的圣天寺堪稱是甘肅最大的尼姑庵。整座寺院殿宇重重,古剎林立。正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東西一線貫通,鐘樓、鼓樓南北依次排列。重檐歇角,雕梁畫棟,造型古樸典雅,布局疏密合理。觀音菩薩通體金黃,神態安詳。力士、羅漢形態逼真,惟妙惟肖。青松吐翠,古柏流香,鮮花爛漫。香火興旺,香煙繚繞不絕,誦經說法之聲達于四方。每逢農歷四月初八浴佛節,寺院舉行規模盛大的佛事活動,還愿的香客爭相敬獻新鮮供品,游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