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的白鷺洲書院在贛江之中,雙水夾流之處,一座如中流砥石的綠洲上。洲上茂林修竹,綠陰如蓋,成為白鷺棲息之所。所以宋代在洲上創建書院時,也就依洲名而稱之為“白鷺洲書院”。
白鷺洲書院和廬山的白鹿洞書院、鉛山的鵝湖書院、南昌的豫章書院齊名,被稱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
白鷺洲上書聲朗朗,贛江之水滔滔不絕。文天祥、劉辰翁、鄧光薦從這里走出,周敦頤、程頤、朱熹在這里開壇講學。“面對白鷺洲,蔥蘢林木稠。無心尋古跡,有意浴中流。”這是郭沫若在書院留下的筆墨。
世俗的今天,難得尋到一塊給予靈魂寧靜與安詳的凈土。而白鷺洲書院是完全可以的。
和煦的陽光下,迎面撲來一陣陣清爽的春風,沿著綠陰如蓋、翠色欲流的白鷺洲公園,走過白鷺洲大橋,再到古樸雅靜的白鷺洲中學,走到學校的盡頭就是書院的舊址。
我就是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季節走近白鷺洲書院的,出于某種心蓄已久的情愫,抑或在尋找某種飄浮不定的寄托。就這樣,我的心跳伴著我寂寞的足音、步履的響聲打破了書院的寂靜,也推開了關閉許久的大門。
正值春暖花開時節,白鷺洲書院也就顯得春意盎然、春色撩人。院子里花團錦簇,青翠欲滴。但呈現在我眼前更多的還是古樸寧謐、清雅怡靜。書院云章閣、風月樓、泮月池錯落有致,造型古樸。云章閣坐北朝南,閣前有廊,砌有紅石欄桿,門窗皆飾梅花形花格窗;風月樓三層飛檐翹角,四面花窗,底層名曰浴沂亭,二層名曰風月樓,三層名曰魁星閣,氣勢雄偉;泮月池形如半月,用“泉深思有本,水落竟如何,欲振于飛鷺,漣漪漾此波”來形容就再好不過了。
我小心翼翼地觸及紅石的欄桿、花格窗門,甚至刻意去抹開歷史遺留的塵埃,透過塵土我看到了,是的,我看到了賢人在燭光下掩卷吟誦,看到了籠罩在六君子頭頂智慧的光芒,看到了屬于這里的一段光輝燦爛的歷史。我將沾在手指上的塵土往鼻子深深一嗅,我聞到了屬于這里的人杰地靈的氣味和濃郁的歷史氣息。我屏住呼吸,側耳聆聽,我清楚地聽到朗朗的書聲,聽到廬陵四忠剛正敢為、威武不屈的反抗吶喊聲……
我就如此想著,孤獨地站在魁星閣上,推窗遠眺,清風徐來,近處,悠悠贛江,遠處,疊疊群山。近江遠山,別有一番滋味,也就不自覺地想起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的兩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望著贛江飄起的一股股暮煙,我知道應該回去了。
離開時,我又一次輕吟起風月樓紅石柱上鐫刻的那副長聯:
千萬間廣廈重開看杰閣層樓勢凌霄漢,
五百里德星常聚合南金東箭輝映江山。
這次我明白了為什么自己幾次踏進書院,是為了在繁華的鬧市背后固守靈魂孤獨與寂寞,還是為了遠離世俗守護心靈寧靜與安詳,抑或是想撿起自己執著的夢繼續獨步荒涼的行走。
我將我的情懷緊系白鷺洲書院,它讓我的精神得到寄托,心靈得到凈化,靈魂得到清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