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深處——“6·26”醫療隊在隴原》(以下簡稱《6·26》)在本刊8月文化版刊發后,在讀者中引起反響。
《6·26》勾起了父輩們對以往落后醫療條件的回憶。甘肅地處邊遠,物資匱乏,醫療衛生發展受限極大,基層醫療狀況更是苦不堪言,當地百姓常感嘆:“百病纏身尸骨多,哭干眼淚無醫藥。”對于病痛的醫治,很大程度上聽天由命,諸如生育這類家家戶戶都要經歷的醫療事件,也有“水缸邊上跑馬,跑過去就活著,跑不過去就死亡”的說法。至于藥品,更是奇缺,刮破擦傷等都是就地取材的土辦法,如依賴炕土、草灰等。
據史料記載,1949年解放時,甘肅省僅有醫療機構37個,病床80張,醫務人員177人,并且都集中在少數城市中,農村無醫、無藥,廣大農民群眾饑寒交迫,貧病交加,如有疾病流行,往往出現“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慘狀。截止1966年,甘肅省各地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089個,病床21021張,衛生技術員24394人。缺醫少藥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普通傷風感冒,沒有或少藥,就用花椒、白礬、姜片沖水服下。最慣用的就是搓熱周身的肌肉、血脈,針刺十指,流出黑紅色的血液,病灶就被解除了。或者寄托于迷信活動,企圖克服病痛。蘭州市拱星墩鄉的老人們說:“我們感冒了,就去找尕四爺,他稍懂中醫,多用土辦法治療常見的感冒病痛,頭疼拔火罐,傷風喝姜湯,病灶嚴重了,就只能聽天由命看造化了。”
女人生養后,為止血,將炕灰從炕洞里扒出來,細篩過后,縫綁在褲子里以止產后瘀血。條件稍差的,沒有可以縫綁裝灰的褲子,就坐在篩好的炕灰上,待干燥后,皮膚上都是黑褐色的干痂,撕扯時,疼痛異常。
甘肅地處祖國西部,山多水少,自然條件惡劣導致了村民生活的困苦,很多家庭都有孩子夭折的情況。如大脖子病無藥醫治,村民們就用木匠用的骨膠抹于黑布之上,粘住皮膚,晾干后盡力撕扯,意在拔出“大疙瘩”里的膿包,拔出的膿液令人觸目驚心。此種醫療狀況,使得人民群眾生活慘淡,人均壽命很短。
據史料記載,北京下放到甘肅的醫務人員共計1972人。1967~1977年,衛生部連續10年,每年向河西走廊選派400人的巡回醫療隊,共計4000人。與此同時,解放軍駐甘部隊各醫院向農村派出大批醫務人員。這些醫務人員新建醫院、創建科室、熱忱服務、傳授醫技,填補了甘肅醫療史上的多項空白,為甘肅的醫療新技術開創和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筆者走訪了部分與“6·26”醫療隊有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的人員,一起回憶了他們親歷的關于“6·26”的往事。
《6·26》一文,令蘭大二院病理科李曉鳴教授浮想聯翩:“作為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我對‘6·26’的了解源于父親的一些講述。對‘6·26’事跡的重溫,實實在在是對老一輩醫務人員工作的肯定。醫療工作最終是要做到讓老百姓有病可以醫?!?·26’醫療隊赴甘,奮戰在農村基層第一線,的確是為甘肅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作為甘肅老百姓來說,最大的意義是享受到了來自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先進的醫療服務,老百姓是‘6·26’指示和活動最大的受益者,在當時極其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他們的到來,真的是久旱逢甘霖?!敝v到這段話的時候,他臉上洋溢著對前輩們無私奉獻的敬佩之情。
李教授的父親曾與“6·26”醫療隊中的一些工作人員有過共事的經歷,北京醫務人員敬業、勤奮的工作作風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北京來的醫務人員總是會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知識分子特有的氣質會默默地感染到其他人。話語不多、和藹敬業是他們留給人們最深的記憶。李曉鳴教授講到這樣一件事:“一次,父親蛀牙很嚴重,大部分牙都已壞了,去蘭醫一院看病。幾個醫生均建議將蛀牙直接拔掉,父親很不甘心。這時,一位姓李的北京來的女醫生走過來說:‘我來試試看,看能用多久就用多久。’于是,她耐心地將這顆缺損很多的牙補上,并且說:‘您先用著看,實在不行我再給您修。’幾十年過去了,這顆牙一直用到現在,再未出現問題,足見其醫德之高尚、醫術之精湛。每每想到這些人,父親總是很感慨。”
李教授還講道:“醫院工作具有高風險、高強度的特點,醫務人員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現在社會上一些人對醫院和醫生的工作仍頗有微詞,我覺得,這中間有很多誤解,我國現有醫護人員比例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病人看病難、排隊時間長的同時,醫務人員也在超負荷工作。如今的醫療技術并沒有達到對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做到藥到病除的地步,復雜的疾病狀況使醫生在看病的同時承擔著極大的風險。我經常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新一代的醫務工作者就特別需要向‘6·26’醫務工作者學習,放下自己的得失,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就這個角度來講,‘6·26’是榜樣,是精神,值得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學習?!?/p>
“6·26”事跡極大地鼓舞著如今的醫務工作者。榆中縣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蔣建國主任在仔細閱讀了《6·26》一文后,談道:“北京來的醫生們帶來了先進的醫療技術、嶄新的醫療理念,這對于相對落后的甘肅來說,真的是一種莫大的幫助。那些專家們在北京等大城市,專業分科相對科學、細致,來到農村基層后,要經歷一個‘從專到全’的過程,這對醫務人員來說,是個人發展與人民群眾利益之間取舍的問題。而這些專家們默默無聞地奉獻,有些甚至一輩子扎根于甘肅農村,這樣的舉動真是可貴!”
誠然,很多醫務工作者從自身發展來講,都希望在一個較高的平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在一些手術臺都是臨時搭建的村莊里,幾乎沒有任何的醫療設備,診斷、手術完全靠醫生的理論儲備和經驗積累,從醫生個人價值實現的角度來講,會有落差存在。而當時,從北京、上海等地赴甘的醫務人員,很多都是放棄了自己的前途,來邊遠的甘肅服務,他們的個人犧牲促進了甘肅醫療事業的發展。
在甘肅,他們幫扶了大批當地的“赤腳醫生”和青年醫生,為醫療事業的后續發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在甘肅省人民醫院采訪時,一位已退休多年的醫師談及當年“6·26”醫療隊,他向我講述了原甘肅省人民醫院醫務處主任、主任醫師王章在甘肅醫療戰線上奉獻自己一生心血的事跡。
王章主任來甘肅之前在北京取得了碩士學位,在當時學歷較高,技術先進,從事勞動衛生與職業病防治教研工作。來甘肅后,被分配到甘肅省職業病防治院,還沒到單位上班,甘肅省衛生事業管理局先安排他與甘肅省地方病防治所的醫務人員組成醫療隊,下鄉半年,在隴南地區的西和、禮縣農村巡回醫療、防治克山病。1971年1月,甘肅省職業病防治院撤銷,北醫下放來的幾位醫生均調至甘肅省人民醫院工作,王章主任便與北醫來的范君提、唐子進等專家組建了甘肅省人民醫院職業病科,設病床10余張,開展職業病防治及其研究工作。
1986年,王章參加全國塵肺X診斷標準的制定工作,由他在甘肅各礦山數百張X胸片中選擇的402號胸片,被確定為標準的一期塵肺X線胸片,并經全國衛生標準技術委員會職業病診斷標準分會審定,衛生部批準為國家GB5906-86標準。據悉,40多年過去了,王章從來都沒有為自己當年的選擇后悔。在他珍藏的一幅毛主席畫像的背面,用紅筆寫著“贈北京赴西北安家落戶的戰士王章同志”。這幅毛主席像是他響應“6·26”號召赴甘肅時,北京醫學院送給他的,王章主任講:“雖然一生扎根甘肅,但是直到現在我都為自己那時的決定感到光榮?!?/p>
“6·26”帶來的不僅僅是醫療衛生的進步,這一號召也輻射到其他行業和領域。在采訪中,一位退休的醫師講道:“‘6·26’來省人民醫院的胡素坤大夫,畢業于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業務能力很強,去武威農村工作一段時間后,又調回省院。那一批醫務工作者很多都是舉家赴甘,不但對甘肅的醫療衛生事業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因其家屬來甘,也為其他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胡素坤大夫的愛人原在北京一所著名的中學任教,從事外語教學工作。來蘭后,他就職于蘭州大學外語系,為甘肅的教育事業奉獻了青春?!?/p>
這位退休醫生祖籍上海,1960年從上海醫學院畢業后分配來甘,一直在甘肅省人民醫院就職,經歷并目睹了許多“6·26”醫療隊來甘肅的先進事跡。老人講:“我是上海人,來甘肅時,開始不能適應的首先是飲食。甘肅地處西北,飲食多以面食為主,這與我們自小的飲食習慣相悖。那些醫務人員與我一樣,肯定也會有此類困難,但是他們能扎根甘肅、服務甘肅那么久,足見對困難的克服?!?/p>
部分“6·26”醫療人員回憶,從城市中長大的他們,剛去農村出診時,有的同志怕看深溝,有的怕走夜路。在農村的鍛煉中,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6·26》的作者姬廣武先生在采訪中有這樣的記錄:“他們有的頂風冒雪跟著羊群爬陡坡、跳河溝,成了女羊倌;有的揮鞭趕牛犁地,成了女犁手;有的挑起糞擔,氣不喘,腿不軟,能跑幾十里山路……這些長期在城市里生活的醫生、護士,變得衣服上沾滿了泥巴,鞋里灌滿了田土,頭上落滿了飛沙,被百姓們稱為‘我們的新社員’?!?/p>
甘南,海拔近3000米,山巒起伏,氣候嚴寒,交通不便,自然條件相對惡劣。這樣艱苦的環境,城市里來的醫務人員需要克服的困難就更多。為了更好地在高原扎根,為藏族人民服務,醫生們主動學習藏語,和藏族群眾、干部交朋友。
大家不管山高、路遠、天寒、雪厚,始終堅持為牧民送醫、送藥,有的醫務人員還給病人理發、洗澡,長期的藏區生活,使他們與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甘肅的百姓感謝這些來自大城市的白衣戰士,這些應“6·26”號召來甘肅最邊遠、最貧窮農村的醫務人員,在醫療相對薄弱的地區,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專家級的醫療服務。
作為“6·26”指示的受益者,蘭州城市學院副院長、文學院教授莫超先生接受筆者采訪時說:“隴南文縣堡子壩,一個山大溝深的偏僻山鄉,我的童年、少年是在這里度過的?!?/p>
自記事起,除了家鄉的山、水、人,莫超對外界的人和事充滿好奇,因而對那時的醫療隊也頗有印象。那是1968年,莫超5歲的時候,家鄉來了兩位漂亮的女醫生,20多歲,說一口好聽的北京話,住在季家堡公社(現堡子壩鄉)牌坊生產大隊當時的大隊長鮮文科家。他的父親莫義祥回憶說,當時,周圍的每個大隊都分配來兩位醫生,都是北京來的,女的居多。村民們當面稱她們為“大夫”,背后則稱“毛主席派來的醫療隊”。兩位女醫生住在牌坊大隊的時間是1968年農歷九月到十一月,天氣逐漸變冷。女醫生的飲食就由每家每戶輪著派飯,無論飯好與不好,派飯人家衛生與否,她們從不計較,待人親切熱情,吃完飯每人都會放4角錢、3兩糧票。
“牌坊村距我們上官地村大約3里路,我跟小伙伴們玩耍時常在路上碰見她們兩位或其中的一位。她們每人背一個印有紅十字的棕色皮包。有一天,一位10多歲的女孩因為手指頭發炎,指甲快掉了,疼得掉眼淚。正好一位女醫生出診從村里走過,她放下藥箱,拿出自己的指甲剪,仔細剪了指甲,又用藥水擦凈,包了紗布,叮囑她不要動水以免感染。女孩的母親知道后眼淚撲簌簌落下,連說:‘好人呀,好人!’”
在莫超兒時的記憶里,兩位女醫生背著醫療包走在鄉間的土路上,這樣的場景時時出現在他的腦海里。而印象最深的,莫過于自己家親身經歷醫療隊就診的事件。
他在回憶中講道:“不久,醫療隊跟我家就發生了關系。那是當年農歷十月十二日夜晚,我二妹妹要出生了。晚上9點左右,天已很黑,父親出了門,說是去請大夫,我很快就睡著了。到了半夜,被嬰兒的哭聲吵醒,我聽到一個女人說著普通話:‘是個胖妞?!ぁ鞘裁匆馑嘉也欢?,因為我們當地是不說的。我看見父親打著手電,一手拿著水瓢倒水,那兩個帶白口罩、戴白塑料手套的女醫生站在臺階邊洗手,好像洗了好一陣才完。后來,她們背上藥箱,拿著手電筒要走,還不讓我父親送,說:‘你必須照顧產婦?!谑?,我父親千恩萬謝地把他們送到大門口,她們自己往牌坊村走了。這時是凌晨1點左右,是午夜最黑的那一陣。老家的那條路在白天都是難走的,左邊是高坡,右邊是深坎,路也不寬,中間還要過一段泥水浸漫的礫石路,一不小心就會晃進泥水中。此時已入冬,天氣寒涼,礫石上結上了厚厚的冰渣子,路滑的程度不言而喻。牌坊嶺梁是必經之地,嶺邊就是數十米深的懸崖絕壁,絕壁之下是湍急的流水;從牌坊嶺梁到牌坊村,是一段亂石磷峋、荊棘叢生的彎路,狐貍、兔子,甚至野狼都常在這里出現。當地人夜里也不輕易走,何況兩個來自大城市的弱女子。我父母為此唏噓感嘆了好幾天。我父親有文化,我記得他說:‘這是白求恩式的大夫。’我母親則常對襁褓中的妹妹喃喃地說:‘你是毛主席派來的醫療隊接生的,你的身價不低呀!’”
這事一晃就過去了40多年。莫超離開老家,在省城蘭州學習和工作也近30年。每次當他見到二妹小時候的照片時,或回老家探親偶爾聽到鄉親們念叨醫療隊的時候,她們的音容笑貌還會在腦中依稀可見。
莫老師惋惜地講道:“非常可惜,我和我的父母親,都不知道她們的名字和具體單位。現在常聽家鄉人說看病貴,就醫難,醫患關系不好等,我就會想起她們。豈止我一人,當年受到醫療隊無私關愛、被醫療隊視為自己親人的父老鄉親,哪一個不想念她們呢?真正的好人、好事,一定會在他人的心中留下長久的印跡!”
姬廣武先生為寫成《6·26》這篇報告文學作品,搜集了許多珍貴的照片,查閱了相關資料,尋訪了當年下放甘肅的醫療隊中的大部分醫療人員,走訪了當年醫務人員辛勤工作過的鄉村。這段時間內,他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每天早晨6點起來開始寫作,8點按時上班。幾乎推卻了任何社交、應酬,就為了將這一歷史事件再次展現給甘肅人民,對曾經來甘的醫務人員表達深切的敬意與感激之情,將榜樣們的事跡傳播開來,啟迪世人。
他先后兩次專為此事去北京尋訪,查找當時的醫務人員,不放棄任何一個線索,為此活動尋找到了大量真實可據的材料。
姬廣武先生說:“采訪中,馬明良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7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他被分配到渭源縣,在偏遠的北寨公社衛生院、慶坪公社衛生院工作、生活四五年?!睋R明良回憶:“來到渭源的那一天,陰雨連綿。縣城街道非常泥濘,當時還穿著離開北京時的短袖,可當地已經穿絨衣了,衣服都打包在行李中,十分寒冷?!蓖瑯幼屗∠笊羁痰氖?,當地的老人頭上還盤著大辮子,山區許多人沒有見過汽車和電燈。來到這里,首先要適應當地的生活,本地人都吃洋芋,喝罐罐茶,飲用水要去很遠的地方擔。他便挑著水擔,踩著秦祁河中的石頭,謹小慎微地走過去。河水是鹽堿水,不能食用。他蹚過河去,是為了取那含堿相對少一些、清一些的滲沙水。
調至慶坪公社衛生院時,馬明良與慶坪衛生院的甘肅臨洮籍中醫靳鳳英喜結連理,組成了幸福家庭。從此,他變成了地地道道的甘肅女婿,不但渭源話說得流利,還學會了喝罐罐茶,真正地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姬廣武先生說:“1972年5月,我母親因病到河西堡北京醫院就治,并經歷了一次長達六小時的大手術,主治大夫是北京來的醫生景翙筑,經過她的回春妙手,母親恢復了健康?!?/p>
“當時的河西堡醫院,也就是在戈壁灘上蓋的幾排平房,周圍沒有其他單位。醫院因為是整體搬遷,病房的床單和桌柜等醫療設備上,都印著‘北京市第一醫院’的字樣?!蹦赣H回憶說:“景大夫高個子,苗條,瓜子臉,清清秀秀,氣質很好。北京來的醫務人員,服務態度特別好,但正是‘文革’期間,護士進來不多說話,打針給藥,多余的一句話都沒有。”
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讀了《6·26》后十分高興,對文中提及的人和事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對姬廣武先生報道此事付出的艱辛勞動極為認可。他認為:“這么一大筆寶貴的資源,我們過去沒有認識到,今后,一定要利用好。要用‘6·26’精神鼓舞人、教育人、引導人,要用老一輩的資源,助推甘肅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全面和可持續發展。不論時光走過多少年,歷史都不會忘記‘6·26’醫務工作者付出的犧牲和為甘肅醫療衛生事業做出的杰出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