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后的今天,中國經濟開始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金融體系的脆弱、資源利用的效率不高、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漏洞等都使得中國的經濟不得不放緩前進的腳步。文章試圖逐一分析現今所遇到的挑戰,然后解析其中的破解之道。
【關鍵詞】經濟挑戰 金融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
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依據我國國情制定的經濟改革路線是由農村轉向城市的漸進式改革道路。三十多年過去了,實踐證明這種改革方式是正確的,它沖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市場經濟得到繁榮和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也明顯加強。但是三十余年的發展也讓改革發展進入一個瓶頸期:經濟發展計劃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總是滯后于現實,在經濟形勢瞬息萬變的時代,經濟的掌舵手應付起來未免有些應接不暇。在21世紀,中國經濟改革所面臨的挑戰具體有以下幾個:現已建立的金融體系比較脆弱;資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不高;與城市化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體系不能跟上。
一、金融體系過于脆弱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對中國金融部門進行的首次正式評估報告知悉,中國的金融體系總體穩健,但是逐漸增加的脆弱性也不容忽視。這是由于金融體系的復雜程度增加以及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造成的。筆者認為,我國現有經濟體制下,存在四類金融危機:潛在的貨幣危機、資本市場危機、債務危機以及銀行危機。從現今的實際匯率來看,我國的通貨膨脹率還低于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但是外債資本流入中短期外債比重不斷加大,所以容易爆發貨幣危機。此外,證券市場受到資本市場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本證券市場的影響,存在潛在的資本市場危機。同時,雖然外債負擔率、外債償債率和外債債務率均低于國際警戒線,但是對外債務的結構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短期外債的比例已經從2003年就超過了國際警戒線。因此,我們需要提防發生債務危機的可能。最后,在宏觀經濟的調控狹隘,貸款的力度逐漸加大,不良貸款出現的幾率也可能隨之增加,可能會出現惡性貸款新的高峰。
這些已經存在的或者潛在的金融危機都可能會妨礙金融的正常、有序地發展,因此需要對此進行必要的調整。金融監管是最有效、最必要的措施。世界的趨勢是逐漸由分業監管逐步過渡為混業監管。因此,很有必要設置一個專門的金融監管機構,這也能彌補現有監管業的不足,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針對現有金融體系主要是以銀行業為主導、以政府為主導,因此,在進行金融改革的時候為有效分散金融風險,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必須要改革現有的風險轉移機制。具體說來,可以拓寬融資渠道,將銀行所承擔的風險分擔一部分出去;地方政府也合理分擔一部分與之收益相匹配的風險,重新定位自身在金融市場中的微觀地位,理性的促進各種金融中介中的競爭,在宏觀上進行調控,以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此外,政府在對市場調控的時候,還需放寬對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管制,筆者認為合理的管制是可以有效抑制不良競爭的發展,但是政府干預太多將使金融業的發展“束手束腳”,反而不利于金融業的自由發展;而政府、監管當局與銀行業、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交易所等金融中介的關系也值得人們深思。
二、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
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和利用效率不高基本表現是,市場準入門檻低導致金融市場亂象叢生,不僅讓新生金融機構難以打開市場,也使得競爭力差的市場主體難以退出市場,最后的結果是大量的金融資源被浪費,社會成本大幅增加,并進一步加劇地方之間對金融資源的爭奪。就其深層原因有兩點:(1)銀行體系內外利率價格實行雙軌制;(2)實體經濟的低利潤水平。銀行體系已有形成壟斷競爭市場的趨勢,雖然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貸款利率的下限仍有央行實行行政管制,但是的定價上仍然存在不小的缺陷,使資源的配置效率低下成為必然。眾所周知,體系內管制的調控一般會滯后于市場的變化,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一些金融資源不得不退出體系內市場,留在金融市場上的大多是憑借政治資本等優勢在均衡價格以下的管制價格獲取金融資源的國企。而當前經濟的一大趨勢的是實體經濟的衰落,尤其是制造業的沒落。據統計,2011年規模以上的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僅為6.4%。與實體經濟相對的虛擬經濟反而呈現增長態勢,但是金融資源體內自循環的不可持續性隱含了潛在的資產泡沫危機,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中國的新生力量需要得到國家強有力的支持,疏通通往中小企業、個人自主創業的金融通道。首先需要穩步推行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積極發展市場自主調解功能。國家產業政策與財政投資進度需要政府及時進行調整,以免國內基礎設施等固定投資增長過快,不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金融機構之間需要協調發展,功能互補、協調運轉才能實現共贏。尤其需要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滿足他們對資本的需求,發展服務于民營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事實上,小額貸款公司的成立能有效抑制民間無秩序的借貸,還能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此外,完善銀行業的準入標準,打破一家或者幾家獨大的局面,對外資開放、對國內資本開放,為企業融資進一步拓寬渠道,也能降低銀行業的金融風險。在實體經濟領域,如交通、能源等領域也應適當地向非國有企業開放,鼓勵、支持、引導、監督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
三、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在借鑒國外社保制度之長、綜合中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具體策劃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體制和制度創新階段,經過二十余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但是,由于我國的經濟基礎稍顯薄弱,人口基數又大,目前的社保制度難以滿足人民的需求。其缺陷主要表現在實施和監督機制不完善;社會保障水平不均衡。我國現在強調的重點是建立統一水平的社會保障機制,但是在各個地區實施機制、監管機制還難以有效建立。同時,社會保障制度的自身控制機構交叉,在運行過程中,管理機構同時作為監管和實施機構,職責劃分不明,容易造成權力濫用。我國幅員遼闊,加之一些歷史因素、民族因素,東西部地區、城鄉地區的經濟發展恨不均衡,導致社會保障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在城市里,廣大居民可以享受的社會保障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各項社會保險以及住房保障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但是農村的社會保障才剛剛起步,真正能收益的人數少之又少。
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最關鍵的措施是發展生產力,經濟發展水平上去了,自然有能力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其次,我國的實際是人口大國,并且即將步入老齡化社會,收入的差距是實際存在的,我們需要堅持公平優先,兼顧效率。不能一味強調公平,也不能盲目追求效率,真正明智之舉是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提高勞動的積極性,是社會發展大道更高的水平。
四、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體系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金融業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并且對各類金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金融從業人員需要具備的素質有:較高的風險意識、實際操作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等。但是,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過于單一,培養出來的金融人才未能達到市場的要求,金融學科的建設水平與世界的水平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具體有:培養理念明顯落后;專業課程體系化不強;師資隊伍素質欠缺以及缺乏職業道德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人才培養口號都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金融人才”,這個理念基本上是形同虛設,不能起到具體的指引作用。因此,各大高校各行其是,隨意開設課程,基本相似點就是都注重宏觀理論的學習,大多忽視微觀實踐技能的訓練。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實踐中激烈的競爭。與此同時,高校開設的而金融課程都是多年之前的模式,很少能根據金融市場的具體需求開設系統化、專業化的課程,存在質量不高或者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師資隊伍上的問題不僅是教師水平的問題,其實,更加嚴重的是,高校的教師大多在社會上擔任各種兼職,平時不僅要承擔教學任務,還需要做各種科研、參加社會活動。精力一分散,就難以保證教學質量了。金融業的誘惑太多,違規操作的案件層出不窮。這一方面是由于監管機制的漏洞,金融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不高也是一大原因。
參考文獻
[1] 陳劍.中國經濟改革所面臨的挑戰[J].當代論壇,2011:4-5.
[2] 劉瑞明.中國經濟改革、背景、機制與挑戰[J].經濟學家,2011:5-14.
[3] 姚崢嶸.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缺陷及對策分析[J].中國人才,2012:94-95.
作者簡介:胡文杰(1984-),男,漢族,湖北省天門市人,任職于江蘇銀行北京分行,初級職稱,2010屆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金融專業在職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