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影響我國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穩定的重要問題。本文以美日兩國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方式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分析美日兩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及處置的效果,以期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問題有所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不良資產 商業銀行 資產分離
近年來,因不良資產問題而導致商業銀行破產的事件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無論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還是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其銀行業都存在著大量的不良資產,這些不良資產的存在直接影響著該國的金融穩定與經濟發展。根據IMF的調查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2/3的IMF成員國家面臨著銀行業不良資產比例過大問題的威脅。因此,加快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維護金融業的穩定,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共識。
一、美日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
(一)美國不良資產處置方式
隨著利率波動的加劇,截止到20世紀末,美國存在比較嚴重不良資產問題的銀行數目已經超過1600家,而因不良資產問題倒閉的銀行已經超過400家,這嚴重影響了美國銀行與金融業的穩定。為了解決不良資產過大而造成的銀行經營失敗問題,美國建立了“重組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mpany簡稱RTC),其不良資產處置的方式也被稱作RTC方式。
RTC方式運作情況是:美國政府從預算資金中拿出500億美元對重組信托公司進行注資,并同時授權重組信托公司接管所有存在嚴重不良資產問題的銀行類金融機構。這種授權接管的做法本質是將存在問題的金融機構的好資產與壞資產相分離,然后集中處置,其中具有決定意義并起關鍵作用的是整批出售(Bank Sales)。所謂整批出售并無嚴格的定義,一般是指將價值上億元的多個貸款項目與不動產拍賣案件結合在一起共同出售,或對少數投資人進行拍賣。通常而言,整批出售是處置不良資產的最有效的方式;另外,還有招標銷售、資產證券化、個別出售等處置方式。其后的7年里,美國重組資產信托公司成功地在接管了2000多家有不良資產問題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出售抵押資產4000億美元,較好地穩定了美國的銀行體系。
此外,美國還發明了一種著名的不良資產剝離處置的模式——“好銀行/壞銀行”模式。“好銀行/壞銀行”模式具體運作情況是:一家出現不良資產的商業銀行的資產是由正常資產和不良資產兩部分組成的,把其中的不良資產從該出問題的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分割出來,按公平市值轉至另一家專門成立的用來解決銀行不良資產問題的壞銀行,由其負責收回資金和變現資產。通過此方法使得剝離出不良資產的銀行能夠繼續正常地經營,防止其因不良資產過多而被采取破產清算,進而降低了不良資產對銀行業的沖擊,維護了金融體系的穩定。總之,通過以上措施,美國銀行業順利處置了大量的不良資產,銀行業煥發了新的生機。
(二)日本不良資產處置方式
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以后,日本銀行業沉積了大量的不良資產,截至2001年3月份,日本銀行業不良資產規模達150萬億日元,占貸款總額的22%。為降低銀行業不良資產規模,維護金融業的穩定,日本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金融業監管,同時由政府和銀行共同出資設立一個重組信托公司——共同債權收購機構,由該機構收購資不抵債的銀行等信貸機構形成的不良貸款,然后再進行重組處理。但是,由于在不良資產重組上的困難,日本共同債權收購機構在處置不良資產上的一直成效不明顯。
因此,為加快處理處于破產邊緣的金融機構,日本政府又建立了特別公共管理制度與“過橋”銀行。特別公共管理(暫時國有化制度)主要適用于那些不能以自己的資產清償債務或已停止支付存款的大銀行,由存款保險機構取得該銀行的股權,并采取折價的辦法處理股權。這種做法既維護了銀行生存,保護了存款公眾的利益,又使銀行股東以資產縮水的方式承擔了成本,體現了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過橋”銀行制度主要適用于中小銀行。該銀行的運作模式主要是:“過橋”銀行接收倒閉銀行的全部資產,并在市場上公開競價出售,拍賣資產所得與存款之間的差額,將由稅收彌補,并對存款人償付,待資產清理完畢,“過橋”銀行就結束使命。
二、美日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方式的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盡管美日兩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不同,處置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也有許多共同之處:第一,不良資產處置的重心都是進行資產分離,將好資產與壞資產區別開來,分散重組、打包出售,盡快消化這些不良資產。第二,兩國政府都通過立法和制度創新,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問題提供了較好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具體措施有:出臺一系列的法律,給予重組的立法支持,從法律上確立不良資產重組處置機構的權力和地位。第三,兩國政府都設立了不良資產重組處置的專門機構進行有針對性的資產重組管理。第四,從資金來源上看看,兩國都是以政府注資為主,以銀行、股東、存款人、存款保險公司等資金為輔。如美國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由政府和存款保險公司共同注資近2000億美元。日本在不良資產重組過程中,也同樣由政府和銀行注入大量的資金。第五,兩國政府都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如美國調整稅收政策,減免了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的交易稅;日本實施了長達19個月的零利率政策。
表1 美日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方式比較
國家處理機構資產重組方式負責機構法律框架成效
美國FDIC領導下的RTC集中處理,資產分離,整批出售政府破產法、資產轉讓法、證券法和公司法較好地清除了不良資產,穩定了金融系統
日本存款保險機構和“過橋”銀行對中小型銀行,政府注金,設立“過橋”銀行進行托管;對大型銀行則暫時國有化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銀行改革法案速度緩慢,收效不明顯
三、美日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近年來,一方面,金融機構并購重組步伐日趨加快,金融業集中趨勢日益明顯。另一方面,金融風暴也使得人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盡管由于體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帶有明顯的本國特色,但世界各國在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方面所積累的大量經驗教訓仍能給我國銀行業很多有益的啟示。
(一)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
以美國為例,幾乎所有不良資產都是由政府擁有的。因為那些原本擁有這些貸款的銀行和儲蓄貸款機構己經倒閉,并且被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或處置信托公司接管。而這樣做的結果是政府在樹立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比簡單的監管要直接有效得多。同時,美日兩國情況也表明,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與政府的經濟政策有密切關系。另外,銀行體系的穩固對整個國家經濟金融又至關重要,出于公共利益的考慮,政府也應動用國家資源來支持銀行不良資產的重組。更重要的是沒有政府的支持,銀行業大規模的資產重組根本不可能實施。
(二)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應設立專門的信托機構進行運營
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根源是信貸貨幣資金運動的中斷,因此必須在金融系統之中建立一個既能經營貨幣資產,又能經營實物資產的中介機構,以便能從根本上使中斷的信貸貨幣資金運動連接起來。因此政府建立一個專門的處理機構,來完成處置的清算信托工作,這樣做法的核心是明確在處理過程中的責任。美國處理儲蓄貸款機構的不良資產時,成立了重組信托公司、日本成立“過橋銀行”。
(三)在不良資產的處置上應采取多渠道融資多種手段并用
從美日兩國的經驗看,兩國政府在不良資產處置資金來源上一直堅持多渠道注入資金,一方面以政府注資為主,另一方面也多渠道去吸收資金。另外,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也是多種方式結合,都是根據自身的特點采取靈活不良資產處置的方式,以達到最佳的處置效果。
(四)在不良資產處置上應給予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
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法律的保障、政策的扶持以及制度的創新都是不良資產處置能夠順利進行的保證和基石。從信托重組機構的法律地位的確立、到該機構權責的確定,進而到采取什么樣的手段進行資產分離與重組出售,整個處置過程中,都不可或缺的需要法律、制度和政策作為保障。
(五)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時間應該越早越好
在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盡管有一部分不良資產會隨時間的持續其價值能夠有所改善,但大部分的不良資產,往往是處置持續時間越長,其本身收回的價值越小。因此,應根據不良資產的流動性情況進行及時處置。美日兩國的經驗表明,在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過程中,推遲處置只能增加處置的風險和成本。不良資產的處置應越早效果越好。相反,處置越晚,不良資產積累就越多,進而對金融體系的危害和沖擊就越大,相應處置成本就越高。
參考文獻
[1] 吳俊.國外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科技經濟市場.2011(8):39-40.
[2] 尹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研究——基于美國金融同業經驗的視角[J].農村金融研究.2011(4):35-38.
[3] 氏家純一.日本不良貸款的經驗與教訓[J].國際金融研究.2004(7):21-23.
作者簡介:靳純平(1980-),男,中國建設銀行山西省分行資產保全部,科員,研究方向:信貸管理。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