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中國職業經理人也表現出非理性的行為,為了自己獲得最大收益,卻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不穩定性。本文基于經理人的行為分析,從管理學角度、會計學角度和法學角度提出了風險防范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危機 經理人 過度反應 反應不足
始于希臘的歐債危機已經突破了國界,成為一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主要經濟體國家無一幸免,全球經濟進入負增長的階段。從這場危機中暴露出來的經理人行為卻是出人意料的,有時甚至是極端的。中國的金融環境也表現出脆弱的一面,那么如何對職業經理人的非理性行為進行防范是中國走上全球化道路面臨的經濟和現實問題。
一、中國金融脆弱性的表現
金融業完全是憑借信用而生存的,不管是一個國家的金融管理者還是一家商業銀行,都忌諱談論金融業機構或者是本國金融業的脆弱性。這種具有內在性的脆弱在中國的金融業也日益顯化,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對于銀行業不良資產的披露,以及少數非銀行機構的破產倒閉,國內外對中國金融的穩定性表示出了很大的擔憂。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是從美國的次級債開始蔓延,金融衍生品市場泡沫破滅,大投資銀行倒閉,商業銀行業也紛紛出現巨大虧損。建筑、鋼鐵、汽車等支柱行業一片蕭條,要求破產保護的制造業也是大量出現。2009年12月的希臘債務危機拉開了歐債危機的序幕,隨后比利時、西班牙等國的債務危機愈演愈烈,至今危機仍在延續。整個歐元區正面對成立十一年來最嚴峻的考驗,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信貸,房地產泡沫嚴重;過度依賴出口行業的國家在危機后遭受的創傷更為嚴重。
中國的金融結構具有特殊性,金融市場份額相對較小,銀行信貸市場龐大。較小金融市場份額比例降低了整個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雖然中國經濟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綜合債務水平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中國沒有發生金融危機,但并不否認局部范圍金融危機的發生。歐元區一旦陷入滯脹將對歐元幣值造成影響,那么人民幣將可能對歐元升值,繼而會增加中國出口商的成本,降低中國出口商品的市場競爭力。由于歐債危機的不確定性再增加,中國出口增長放緩,這顯然會對航運業和制造業產生明顯不利的影響。
二、經理人應對政府的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
(一)職業經理人在金融危機前的瘋狂
在金融危機之前,經濟進入繁榮的高峰期,整個或局部市場需求迅速擴大,創新的金融產品成為主流產品。職業經理人的收入是和營業的利潤息息相關的,所以職業經理人為了體現自身價值,獲得更多的獎金和分紅,更傾向于當期利潤的實現。職業經理人的意愿和股東、政府的意愿是一致的,在實際操作的時候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只要當年的收益足夠大,以后的風險都是可以被忽略的,政府和經理人在此刻都會自我膨脹。危機之前如果政府的反應不足,為了政績或是為了稅收的快速提升,對于集體的瘋狂不加調控,在沒有有效約束的情況下,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二)職業經理人在金融危機中的自保
局部的金融危機一旦爆發,政府有兩種反應:一種過度反應是為了防止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大,管理者選擇出資相救,減少危機的損失;另一種反應不足是管理者放任不管,讓市場去自己承擔,相信市場的調節能力。
對于第一種過度反應,政府會在短期之內損失很大比例的稅收,甚至可能將其他納稅人的稅收拿出來彌補金融業的損失。救助的好,今后的稅收繼續增加;救助不成功,納稅人的損失會更大。對于第二種反應不足,政府的稅收會減少,并且在若干年內可能消失。特別是在系統風險中,經濟全面衰退之后,政府的財政收入會長期遭受打擊。
職業經理人在金融危機擴散之后,更多的選擇是明哲保身。一種反應是積極尋找補救的措施,但這種積極也是在盡人事聽天命的心態下進行的,是為了配合政府管理者做出的努力;另一種反應是任企業的破產,就算是被解雇也可以獲得補償金,這是市場高度自由化的結果。危機對于職業經理人來說,懲罰只是聲譽的受損。這在經濟繁榮時期那是很嚴重的,可能會斷送個人的職業生涯,但是在整個經濟金融業都面臨困境,所有的職業經理人都面臨聲譽的懲罰時,這樣的損失就是可以忽略不計了。職業經理人這時自保才是最重要的,為自己儲備好糧食過冬才是現實之選。
三、金融危機中經理人行為風險的防范
(一)通過獨立董事監管,防止經理人的內部人控制問題
經理人在危機中的逆向選擇,偏離所有者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直接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在企業中形成了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內部人控制是企業在兩權分離模式下的一種契約控制權的安排,是企業內的一種依存狀態。如果職業經理人違背企業發展的需要,處于道德上自利的考慮,則需要加強監管,以便防止“窮了廟富了方丈和尚”的現象出現。比如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初,政府注資企業反而為經理人索取危機之前的獎金提供了便利,或自詡為有功之臣提出更高的獎金和期權要求。
對于經理人的監管是有外部市場監管機制的,其中包括:資本市場競爭的壓力、產品市場競爭的壓力、經理人市場的壓力等。大部分學者都相信外部市場監督機制會加強對經理人的管制與約束,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實現抑制經理人在代理中的機會主義行為的目的。實際上擔當準企業家、資源分配、故障排除者角色的獨立董事能夠盡量追求在充分條件下對企業利益的維護。這一角色獨立于大股東,也獨立于經理人,如果獨立董事能夠構成董事會的決策主體,則可以阻斷大股東和經理人各自為了自身利益而爭奪絕對控制權,防止經理人的內部人控制。
(二)改變財務壞賬與利潤分離的財務管理方式,防止財務虛報、自定高薪、自定期權
在金融危機之前,經濟進入繁榮的高峰期,市場需求不斷擴大,企業收入年年創新高。在職業經理人的市場上,職業經理人的收入是與其業績掛鉤的,企業的利潤越多,經理人的收入也越高。經理人為了實現自身價值,非常希望當期利潤高,以便獲得更多的獎金和期權。股權期權一般是規定在合同當中,比如在企業工作若干年就可以獲得若干股權,到一定時間之后經理人持有的股權期權就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獲得現金。隨著市場越來越活躍,企業的收入、利潤隨之而增加,資產也隨之增加,經理人當然可以獲得高額的獎金;股權期權的價值是由市場決定的,取決于當期企業收入、利潤和資產的增長率,期權一旦可以兌現,經理人就會全面推動股票價格上漲,給自己帶來最大的現金兌現收入。
在財務壞賬與利潤分離的財務管理方式之下,企業經理人為了擴張資產,推動股價上漲,采用通過貸款的方式進行快速擴張。一旦企業投資擴張失敗,當年的利潤不足以抵充當年的壞賬,則必須以利潤留成或者是資本金來抵充,稅務部門也不應該反對這種合理避稅的行為,因為企業穩健經營才是最為重要的。可以在經濟金融繁榮的時期防止企業經理人虛報財務,脫離公司經營績效自定高薪、自定股票期權并縮短履約期限、降低行權標準的行為。
(三)加強對企業經理人行為及其信息披露的監管,加大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推行經理人責任保險制度
要明確企業經理人和財務主管的會計責任,實施有效自律。我國證監會一向要求企業全體董事要對企業公開披露的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做出承諾,但沒有要求企業經理人和財務主管做出公開承諾。上市公司在公布年報的時候,企業經理人、主管會計的負責人必須公開聲明保證年度報告中財務報告的真實和完整。同時也要建立起聲譽機制,讓不守承諾的人失去名譽的同時,還要受到被起訴的懲罰,承擔民事和刑事責任,進而加強有效的社會信用監督機制。
從我國應對經理人行為風險的種種問題來看,這些高級職業經理人的行為主要是惡性的欺詐行為,很多已經構成刑事犯罪。因此,從采取的規范措施和政策建議來看,應該嚴格區分職業經理人故意欺詐的刑事犯罪和非故意的過錯行為。對于后一種情況,應該適時推行經理人保險制度,以便于經理人在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時的從業風險。針對職業經理人在以其相應身份執行職務過程中產生的個人責任和民事賠償責任而設立的險種。其主要針對過失判斷失誤行為、應作為而不作為、誤導股東的陳述等。但險種的操作相對困難,沒有辦法及時補償對于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人所造成的損失,但是可以讓經理人積極為企業利益謀求出路提供了一種基本保障。
參考文獻
[1]唐旭.金融理論前沿課題[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2]段從清.獨立董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夏業良譯.全球化及其不滿[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