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 20 世紀 80 年代興起的一項新的銀行業務,雖然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個人理財產品市場蘊含巨大機遇和廣闊前景。文章首先概括了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目前的發展狀況及表現出的特點,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相關發展建議。
【關鍵詞】銀行 理財產品 現狀分析
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是指由商業銀行設計,通過銷售產品而募集資金,并將其根據合同的約定投入資本、貨幣市場,在獲取投資收益后,根據理財產品合同約定分配給理財產品購買者的金融產品。
一、目前我國理財產品現狀特點
近年來,國內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個人理財需求旺盛,這就促使國內各商業銀行紛紛推出了各種形式的個人理財產品,如光大銀行的保證收益型T計劃、招商銀行的銀銀通人民幣歲月流金及工商銀行的工銀財富系列等。
與此同時,我國理財產品市場呈現出客戶數量眾多和客戶財富增長快的特征。首先,隨著國內資本市場不斷開放和不斷創新,資本財富增值效應不斷擴大,客戶財富不斷增長。個人財富的迅猛增長催生了財富管理的迫切需求。
其次,客戶財富增長迅速。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財富迅速積聚,城鄉居民收入均在顯著提高。近期股票市場投資報酬與風險不匹配,債券類投資品種業績表現優異個人客戶對國內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給予了極高的期望。
二、目前國內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購買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錯誤認識
當前市場上的投資者大多是普通民眾,對理財產品缺乏正確理解,往往將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混淆,然而實際上,金融市場變化莫測,而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與所投資市場表現相聯系,理財產品最終實現的收益,很可能與預期收益有偏差。
(二)投資者缺乏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風險偏好的判斷
基于當前理財產品市場上投資者的構成情況,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偏好。所謂風險承受能力,通俗來講就是能承受多大程度的損失而不至于影響到正常生活和情緒。而風險偏好則是人們主觀上對風險的態度。在實際認知和判斷上,普通老百姓常常會因為過度自信,或者周圍投資者的情緒變化等原因而發生風險喜好和風險厭惡的轉換,做出不科學的投資決定。
(三)銀行營銷人員服務缺乏專業性
專業的營銷和服務可以向投資者準確傳授理財產品的知識,幫助投資者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然而當前我國銀行營銷人員層次普遍偏低,在營銷與咨詢以及銀行配套服務上都缺乏專業性。首先銀行營銷人員存在道德風險。一些銀行銷售人員缺乏專業的培訓,在理財產品的宣傳中,強調預期獲得的收益率或可以實現的最高收益率而淡化產品的市場、操作、利率、匯率、流動性等風險。其次,銀行的配套的信息披露、重大事件報告機制不完善。
(四)投資者系統性理財方案缺失
系統性理財方案是指投資者將自身的收入、財產和生活日常支出狀況、生活目標、稅負以及對于風險的承擔能力及意愿等因素綜合考慮而進行的理財行為。投資者在面對理財產品時,往往缺乏系統性理財觀念,只是針對盈虧而未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及已有的投資組合來做出投資決策。這將導致投資者的現有投資組合投資者的實際投資目標背道而馳。
三、結構性理財產品發展對策
(一)建立完整適當性原則規范體系
適當性原則作為法律術語在投資行為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該原則能夠從根本上穩定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并防范市場存在的系統性風險。當前我國的銀行理財產品業務的立法層級較低,只是暫行條例的相關規定,隨著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規模的不斷壯大,該領域的相關立法應與時俱進,可以考慮從部門規章上升至行政法規層面。
(二)建立投資者分類及理財產品風險分級制度
貫徹上述的適應性原則,金融機構應對客戶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及承受能力將理財客戶分為有投資經驗客戶和無投資經驗客戶。同時,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風險分級,高風險的產品對應高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低的投資者能夠選擇適當的低風險理財產品。然而,國內商業銀行對理財產品評價的標準不統一,因此各銀行應當建立一套統一的投資者分類及理財產品風險分級標準。
(三)完善監管機制同時發揮外部機構的咨詢和評級作用
為保證適當性原則的實施,銀監會等機構需要對銀行適當性原則應用過程進行監管。采用中立的外方咨詢機構,能更為公正的服務投資者,為其提供科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分析,幫助其綜合比較各類產品,做出適宜的投資決策。同時,在實施嚴格監管的同時引入外方評級機構,對各類理財產品進行風險評級和產品定位,更好地服務投資者。
(四)發展金融理財專門人才隊伍,開展投資者教育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相關理財專員就顯得數量少且一部分資格不足。針對這種情況,我國商業銀行應加大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只有加強了理財專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才可能實施正確的投資者教育。2010年11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首次銀行業公眾教育服務日活動就是個范例。金融人才培養與投資者教育需要時間較長,同時也缺少不了銀行和監管機構的合作,因此應形成長效機制,持續開展相關工作。
(五)加強與第三方機構的合作
在理財產品營銷服務方面,商業銀行可以從多個方面開展與第三方機構的合作。例如,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券商、基金多年投資的經驗,為客戶其量身定做證券市場類的相關理財產品;利用保險公司在保險市場的經驗,根據客戶的需求設計保險理財產品等。如此既能取得更好的投資效益,又能更多地考慮客戶的需求。
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需要監管機構、金融機構、投資者以及第三方機構的通力合作,加之中國金融也各種創新力量的推動,相信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道路將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