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高速發展,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對我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現存問題從企業的內部機制和外部監管入手,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完善與發展提出了建議希望能對我國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上市公司 會計信息披露 審計獨立性 對策
一、我國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現狀
(一)法律體系不斷完善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證券法》、《公司法》、《股票發行與交易暫行條例》、《企業會計準則》為主體,以《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試行)》和《信息披露違法行為行政責任認定規則(征求意見稿)》等關于信息披露內容、和格式準則為具體要求的信息披露的框架,以及首次披露(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定期報告(中期報告、年度報告)以及臨時報告(重大事項報告)組成的信息披露內容,規范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二)監管體系不斷完善
為了適應證券市場管理和發展的需要,我國于1992年11月成立了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簡稱證監會)。兩個委員會的建立,從宏觀方面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進行了有效管理。從2007年到2010年間,證監會共做出信息披露違法案件處罰決定70份,占全部處罰決定37%,共對近600名信息披露違法行為責任人員進行了處罰,對54名信息披露違法責任人采取了市場禁入措施,將7起信息披露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司法機關。另外,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管理也有證券交易所積極地參與。
(三)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獨立性逐步提高
在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過程中,注冊會計師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1997年年報的審計看,注冊會計師們出具解釋性說明的明顯增多。同時,重慶會計師事務所對“渝鈦白”說“不”,以及普東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對“寶石A”年報的拒絕發表意見,開創了我國證券市場的先例。美國頒布的《塞班斯法案》對我國的審計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近年來,會計師自身不斷提高職業責任感。
二、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信息披露不規范
企業會計信息披露不規范主要表現在許多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內容和方式上極為不規范,隨意選擇信息公布方式,各種小道消息、內幕信息經常出現,公布的信息自相矛盾,甚至諸如報喜不報憂。這種避重就輕的非主動性信息披露,對投資者而言失去了決策有用性,對于國家的宏觀經濟的調控和證券市場的監管來說則喪失了政策措施的制定基礎。再比如,有些會計披露隨意調整利潤分配,中期財務報告太過于簡略,部分公司的財務報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關的重要數據,與公司相關的市場競爭、通貨膨脹、營銷策略、利率匯率變化、宏觀產業政策揭示的不完全,或者根本不予披露等。
(二)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
我國 《證券法》規定:年度報告一般為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的四個月內,中期報告為每個跨級年度上半年結束后的兩個月內。就會計信息的披露現狀來看,我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基本能夠做到在規定時間內披露業績報告,但對重大事件的披露往往不及時。《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明確規定年報應在年度股東大會召開前至少20個工作日前公布,但目前滬市上市公司年報在股東大會前一兩天甚至會后才見報的現象很普遍。這種信息披露的不及時給可以獲得內幕消息的人獲得暴利的一次機會,而對中小投資者是利益的損害。
(三)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不真實
第一,關聯交易問題。一些上市公司在報表中雖對關聯方及關聯交易有披露,但披露不全面,對資產重組中的關聯交易未按要求進行披露。
第二,一些上市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和定期報告中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不夠充分或者有意遺漏。比如有些公司利用或有資產的不確定性,只披露有利的或有資產而不按規定公布可能轉化為負債的項目,對企業償債能力的披露不充分。他們借保護商業秘密為由,隱瞞對企業不利的財務信息甚至是涉嫌違規的行為,從而誤導投資者。
2011年3月,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曝光了龍星化工的高溢價的收購迷局。他們主要通過歪曲經濟業務和編造根本不存在的經濟業務,篡改會計數據: 比如虛報公司收入,少報或多報各期損失等來滿足公司不同的需要,蒙騙投資者。
四、解決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對策
(一)企業內部
1. 加強上市公司的自身素質
當前我國證券市場存在的道德危機,這直接影響著投資者的信心。無論做何種事情,人的因素始終是第一位。上市公司應該本著對廣大投資者負責的態度, 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使誠實守信成為一種普遍的職業道德觀念。并按照朱總理對廣大財會人員提出的“不做假賬” 的要求行事, 以此作為自己的職業道德要求約束。
2. 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我國上市公司有明顯的中國特色,經常會出現內部人控制的局面,從而導致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失真。因此我國有必要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第一,分散股權結構。可以通過國有股減持的方法,杜絕一股獨大的現象。從而使股東大會不流于形式,成為真正的管理者。本文認為,解決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短時間能夠解決,需要做好長期規劃。
第二,完善監事會監督制度。一方面通過聘請第三方專家擔任公司的獨立董事,這樣可以避免利益牽連。另一方面,應該賦予監事會獨立的監督權,擴大監督的范圍。
(二)企業外部
1.統一證券市場法律體系
加強證券監管的法制體系建設,改變目前上述曾提到的這種多部門管理現狀,要加快建立統一的會計信息披露規范體系。比如根據我國《證券法》第二百零六條:違反本法第七十八條第一款、第三款的規定,擾亂證券市場的,由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三萬元的,處以三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雖然國家有具體的法律已規定如何處罰,但由于立法時對各部門職責還不夠明確,在實際操作中情況并不理想。
2. 完善會計準則體系
由于會計準則存在時滯性和靈活性,因此本文認為應該對會計準則做更為具體的規定,比如進行強制性的要求和約束。首先,在制定會計準則時,一定要緊跟經濟形勢的變化,對新出現的經濟業務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及時出臺相關的制度。其次,不斷提高注冊會計師執業水平,提高會計信息處理的準確性。我國的會計年度是從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本年年底至次年4月由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年度審計報告。這是注冊會計師一年中最忙碌的一段時間,因此在工作中容易出現審計質量下降。對此,注冊會計師應根據重要性和高效性原則,規范審計行為,防范審計風險,又快又好的完成工作。
3.規范獨立審計體系
目前,企業外部主要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其出具審計報告, 但就“銀廣廈” 等上市公司的造假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的監督和治理并不十分有效。基于這種情況,上市公司應建立審計委員會,負責聘用、更換會計師事務所,避免某些大股東一言以蔽之,進而干預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
4.加大證券市場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和懲罰力度
目前我國法律對信息披露違規的懲罰過于寬松,應加大對信息披露違規等行為的限制,加大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力度,增加罰金。同時可以構建退市機制,對會計信息造假者采取強制退市的處罰。此外處罰不僅應包括行政手段,還要包括民事賠償責任和刑事處罰,這樣既可以對違規行為都起到真正的約束和規范作用,又能使受損害者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
參考文獻
[1]艾玉芬,趙紅. 關于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思考[J].群言堂,2010(8):125-126.
[2]陳弘,白曉雨. 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分析[J].會計之友,2010(34):170-172.
[3]胡楊,鄧婷婷. 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11):155-158.
[4]侯麗.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討[J].中國市場,2010(22):72-74.
[5]李毅.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研究[J].新財經,2010(9):34-36.
作者簡介:關星辰(1989-),女,北京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