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歷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中國漸進式轉型的道路是在我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下進行的開創性的探索,其成就舉世矚目,同時也面臨著一些自身缺陷所帶來的問題亟需解決。
【關鍵詞】經濟制度 漸進式轉型 激進式轉型 計劃經濟 市場經濟
一、對于漸進式與激進式兩種轉型改革方式的認識
漸進式的改革是一種按照計劃,分階段、步驟進行的轉型方式,它通常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改革的進程比較柔和、緩慢。而激進式的改革則是一種在短期內進行的、力求快速徹底地改變原有經濟制度的轉型方式。較之于前者,激進式改革可以完成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一步跨越,因此也被稱為“休克療法”。
漸進式轉型與激進式轉型的差異不只是表現在各自轉型的進程與速度上,其根本性的差異則表現在是否堅持社會主義憲法制度。前者始終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并以堅持馬列主義和共產黨的領導為經濟體制轉型的前提,在此基礎上根據實踐中的具體情況和需要調整社會主義原有憲法的相關制度;后者的轉型特點則表現為政治上的多黨制,經濟上的私有制以及文化意識形態上的多元化發展。
二、中國為什么選擇了漸進式轉型
轉型,就意味著存在兩種體制之間的變化和過渡。要搞清楚為什么轉型,或者更為準確地說為什么選擇漸進式的轉型?我想首先有必要弄清楚這兩種體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之所以存在的必然性。
首先就是新中國剛成立后,由新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成立,以及其執政黨的成立和發展都與前蘇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才讓中國的仁人志士感受到布爾什維克的力量,才為中國革命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早期活動大都在蘇共的幫助和指引下進行;無論是八年抗戰還是十年內戰期間,中共都從蘇共得到了相當巨大的支持、資助。蘇聯早期的迅速發展,必然使得相對落后的新中國相信:要想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實現民富國強,實現超英趕美,就一定得學習老大哥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干預為顯著特征的計劃經濟體制。同時,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的推行,并不是因為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而是因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布局的需要。新中國成立伊始,國民經濟滿目瘡痍,還面臨著國民黨殘余力量反撲的內憂、世界資本主義陣營封鎖的外患,以及飽受了一百多年外國侵略的刻骨銘心的經歷,都直接引導當時中國的領導人甚至人民群眾都迫切有這樣一種需要:發展重工業。然而,發展重工業所需要的資本密集的內在要求卻和戰后中國積貧積弱的資本稀缺的現實情況存在著較為尖銳的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才能迅速實現工業化呢?單純地依靠市場機制的調節是肯定不行的。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只能人為地對資源配置進行干預調節:國家通過行政手段推行農副產品的統購統銷,從而壓低農副產品價格,形成工農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為重工業提供資本積累,最終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然而,隨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前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完成迅速恢復戰后經濟的使命之后,已經越發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改革與轉型,必然呼之欲出。
那么為什么又強調是漸進式呢?
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中國經濟制度轉型的實踐是以廣大農村為先驅的,直到1984年,中國經濟轉型的重心才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第二,中國經濟制度轉型的特點是從增量改革過渡到存量改革,它并沒有對原有體制的全盤否定。
當時中國農村實行的是集體所有制,在這種吃大鍋飯、幾乎一切利益歸國家的體制下,農民沒有勞作的動力,進而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不高,農民生活水平低下。從廣大的勞動人民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迫切需要通過改革來走出困境。鳳陽縣小崗村的成功又成為農村改革的一個契機,甚至說為改革找到了一個方向。與此同時,城市地區實行的是全民所有制,一方面具有高度集權的特征,牽一發而動全身。另一方面,國有工業部門由于享有通過行政手段人為壓低利率、匯率、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以及生活必需品的價格而帶來的低成本、高收益,在這些部門就業的勞動力乃至國有企業本身因為這種利益的剛性而不愿意放棄這種“剪刀差”的優勢。所以按照中國當時的國慶,不可能選擇“休克療法”來實現激進式的改革。于是,農村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改革的先導。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嚴重動蕩,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得幾乎當時所有的計劃經濟國家都先后放棄了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修補,對原有計劃經濟體制全盤否定,轉而選擇市場經濟體制。90年代,俄羅斯“休克療法”的慘敗致使俄羅斯通貨膨脹劇增、消費市場持續低迷,這給中國經濟轉型帶來了強烈的警示作用,如何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條件下推進改革開放,就成為解決中國實際情況的首要問題。不能依靠“拿來主義”,亦不能照搬它國的成功經驗,我們必須開辟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條新道路的關鍵不是大規模地推進私有化,而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引入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走出國家統籌計劃一切的老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下,原有體制內的問題暫時擱置不處理,在體制外逐漸引入市場機制,堅持通過市場強化對要素的配置和激勵,形成前所未有的競爭機制,在經濟增長中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三、如何評價中國的漸進式轉型
(一)漸進式轉型的成就
1.社會與政治穩定,轉型平穩過度
選擇漸進式的轉型,即在堅持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在保持社會穩定的條件下推進改革開放,這樣可以避免有如“休克療法”所給社會帶來的劇烈震動。同時,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創造性地把市場經濟競爭機制能夠提升市場主體競爭力與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各自優點統一于改革開放的進程,較好地處理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實現了經濟體制比較平穩的轉軌。
2.生產力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明顯增強(見表1)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的成就,舉世共矚。生產力得到迅速的發展,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經濟實現了長期穩定快速的增長。從上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始終維持著高速平穩的發展。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足以驗證中國漸進式轉型的成功。
(二)轉型后期仍面臨的問題
正如前文中提到,我國在經濟制度轉型的過程中,為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將體制內的部分問題暫時擱置。將此作一個形象比喻:我國經濟發展和轉型中的很多問題就猶如陣地上的一顆顆地雷,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為了加快改革的步伐,為了避免“轟炸式”排雷帶來的社會動蕩,而選擇了回避的政策。跨過雷區,將力量集中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實現快速發展。然而,“雷”依舊存在,尤其是發展到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雷”一旦爆炸帶來的破壞性將更加強烈。時至今日,“并軌”已經不可逆轉,那么以前我們沒辦法動及所謂體制內的問題就必須處理。通過學習研究,筆者認為在當前,即我國經濟制度漸進式轉型的后期主要面臨著以下幾個必須直視并妥善處理的問題:
1.社會公平
效率與公平,幾乎是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前,為了扶持重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犧牲了農業部門的利益,直接犧牲了中國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改革開放以來,這種認為的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雖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農業、農村的發展仍然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約。農業發展得不到重視,農產品科技投入不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基礎設施欠缺,農村金融制度不完善,農業用地產權不明晰乃至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都極大地阻礙了農業、農村的發展。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我國市場化、工業化、國際化、城鎮化的步伐加快,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也在加速流失,加之長期形成的工農關系失調、城鄉關系失衡的機制尚未根除,導致了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甚至還部分呈現出擴大的趨勢。
同時,我國人均收入還存在著較大的貧富差距。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小于0.2,然而21世紀初就已經攀升到0.45左右。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同志,曾在其晚年多次強調:如果導致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就站不住腳,改革就算失敗了。要避免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就必須妥善處理不同群體的利益再分配關系、有效促進社會進步與和諧公平,并加快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
2.生態建設
隨著對外開放的進程逐步深入,我國在向全球吸引資金的浪潮中,世界發達國家的傳統制造業大規模向中國轉移。與此同時,我國各級政府在不合理的績效激勵機制下片面追求GDP純數值的增長;國內傳統企業缺乏高新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單純依靠落后的產能擴張,以犧牲環境和大量浪費稀缺自然資源為代價換取私人的短期利益。從而導致了發達國家在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資源消耗與污染排放帶來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爆發。有些地方的環境已經惡化到無以復加的令人震驚程度,不只是企業擴大再生產帶來嚴峻阻礙,甚至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威脅,給社會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人口數量眾多、人均資源不足、環境承載力較弱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這就決定了我國的發展始終面臨著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容量限制這兩大客觀約束。倘若繼續采用高資源投入、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不僅不能為社會帶來經濟、生態效益,反而會使國內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同時還會給國際社會帶來不容忽視的重大損失。另外,我們還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加強環境保護是促進社會和諧與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所在。
3.政府職能
總體來看,我國政府職能轉換尚未到位,政府的行政能力在為市場經濟發展開辟道路和為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有力保障方面,還存在著缺欠與不足。比如,政府機構職能劃分過細,導致協調困難,辦事效率不高;政府部門集決策和執行一身,存在著缺位、越位和錯位等問題,導致利益固化,難以避免腐??;政府在管理方式上還存在民主化程度不夠、透明度不高、問責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這些都還需要在我國經濟制度漸進式轉型的后期進行妥善解決。
參考文獻
[1]楊云麗.激進式經濟改革和漸進式經濟改革比較分析:以俄中經濟體制改革為例[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S2):37.
[2]雷明,田英杰.計劃經濟國家經濟轉型方式研究[J].商業時代,2010(03):6.
[3]李偉,張占斌.中國漸進式經濟轉型經驗及其發展道路探索[J].中共黨史研究,2008(03):32.
[4]陳詩穎.中國經濟轉型后期績效評價[J].商業時代,2010(09):4.
作者簡介:傅得晟(1988-),男,漢族,貴州遵義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西部經濟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農村經濟。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