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是農村稅費改革后中央為破解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難題而出臺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是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具體行動,是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件事關農民生產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和農村長治久安的重大民心工程。侯馬市自2010年啟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以來,不斷完善程序、規范實施,初步建立了村民籌資籌勞、財政獎補與村集體積累等其他資金相結合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多元投入機制,建設了村內街道硬化、安全飲水等群眾最急需、最期盼的公益設施項目,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
一、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宣傳發動
一是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財政、審計、農業、監察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組,下設辦公室,統一協調配合,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二是召開了財政、審計、農業、監察、交通、水利、城建、林業、各鄉(辦)和村委會等部門負責人會議,制定了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職責和方法步驟。三是堅持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進一步強化各相關部門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形成了全方位的工作監管機制和齊抓共管的合力。四是由各鄉(辦)組織對村“兩委”負責人及具體承辦人進行培訓,對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獎補辦法和工作程序進行了細致的講解。各村組織召開了村民大會,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宣傳到每一位村民,讓廣大村民充分了解政策,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參與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的積極性,推動公益事業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
(二)制定方案,規范實施
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侯馬市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財政獎補范圍和工作程序等,保證了工作有章可循。同時,根據該項工作特點,制定了工作流程和實施細則,包括提出項目、村民會議表決、項目申請建設、驗收、財政獎補資金申請及項目管護等十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和表格,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不斷完善,使得該項工作便捷可行、實施規范。
(三)嚴格程序,確保效益
一是各行政村申報的財政獎補建設項目,必須符合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的有關規定,向村民公告并廣泛征求意見,召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通過村民表決實施。二是經村級組織議事后,向所在地鄉(辦)申報,鄉(辦)在充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將所轄行政村的各個項目上報市農業部門和財政部門,市財政和農業部門依據有關政策對每一個項目的項目效益、投資規模、建設標準、籌資籌勞額度的合理性、合規性進行了嚴格而細致的審核,對不在獎補范圍的項目一律不予通過,對超過籌資籌勞標準或舉債興辦的項目一律予以否決,保證了每一個經審批的獎補項目都符合政策要求。三是籌資籌勞堅持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決策、上限控制的原則,嚴格按照《山西省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管理辦法》的規定執行,不得變相加重農民負擔,并將籌資資金全部繳入各鄉(辦)經管站的一事一議專戶。四是普惠制和特惠制相結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結合村級實際情況,突出重點,區別對待,分類獎補,不搞一刀切,集中有限財力投向農民最急需、最迫切的村級公益事業,既抓重點村建設,又保證一定的覆蓋面。對村委會工作基礎好、“兩委”班子強、村級社會穩定、群眾積極性高、投入大、效果好的村適當傾斜,充分調動村級實施項目的積極性,體現了實施效果。五是認真組織驗收,確保獎補實效。為確保工程質量,項目村成立了村民監督小組,負責全程監督。項目的驗收,原則上由鄉(辦)人民政府組織,對財政獎補資金較大的項目,由市領導組辦公室組織相關部門驗收,驗收過程由相關部門專業人員、鄉(辦)人員、村委會、村民代表和受益群眾代表參與,并出具村民監督小組成員簽名同意的驗收報告,確保獎補資金落到實處。六是堅持公示制度,實行陽光操作。所有項目實施過程及時公示,公示的內容包括項目議事、籌資籌勞、工程預(決)算、財政獎補等;公示的地址要在各村宣傳欄內,方便群眾監督,確保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公開透明。七是強化資金管理,實行直接支付。一事一議項目資金由鄉(辦)經管站和財政所共同管理,自籌資金,即:村民自籌、村集體積累、社會捐助以及以勞折資由行政村歸集一次性繳入鄉(辦)經管站一事一議專戶,根據工程進展情況由經管站直接支付到工程施工單位;財政獎補資金由鄉(辦)財政所直接支付到工程施工單位。普惠制項目待工程完工驗收后獎補資金實行一次性撥付,超過5萬元財政獎補的項目或特惠制項目分批撥付,待工程竣工驗收后清算。八是整理歸檔,妥善管護。落實專人負責資料管理,建立全過程檔案管理制度,將村民一事一議的議事記錄,籌資籌勞的會議記錄、個人簽字記錄,項目申請表和預決算等表格、公示、項目開工和竣工后對比照片等原始資料匯總歸檔,立冊備查,建立了報批程序清晰、項目資料齊全、數據真實、便于監督查詢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檔案資料,每個項目檔案資料管理作為驗收工程的重要參考。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誰養護”的原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形成的村級公益事業資產,歸村級全體村民所有,由村級組織負責管理和養護,也可以由專人或成立相應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承擔項目的日常管理養護責任,確保村級公益事業設施長期發揮效益。
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密切了干群關系,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通過財政獎補激活了一事一議項目建設,2011年實施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44個,占全市行政村的56.4%;受益農村人口6.76萬人,占全市農村人口的62%。項目涉及村內水渠16.3千米、堰塘水窖1個/100立方米、機電井10眼、村內安全飲水管線5.7千米、村內街道硬化17.1千米、垃圾收集點13個/86立方米、村內公共活動場所450平方米、其他公共項目(村內用電變壓器)1個。
村級公益設施的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的便利,使廣大群眾親身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樹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密切了干群關系,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
(二)調動了村委和村民投入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
長期以來,由于部分村集體缺乏資金,村干部在公益事業建設上普遍存在著等待、觀望的思想,主動謀劃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積極性不高。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解決了群眾最迫切、最期盼、最現實的問題,讓農民群眾從中切切實實得到了實惠,而且由農民群眾自己議自己定,大大激發了農民群眾參與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更使村干部敢于籌劃、善于籌劃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形成了村干部和村民投身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工作合力。
(三)形成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多元投入機制
財政獎補政策實施后,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不再單單依靠農民自己和村集體,而是采取社會捐助和財政獎補等綜合措施,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財政資金推動作用,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帶動了其他資金的投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多元投入機制。2011年,44個項目總投資881.47萬元,除村民自籌50.93萬元、村民籌勞折資57.2萬元外,財政獎補資金350萬元帶動了村集體積累等其他資金投入423.34萬元。
三、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規劃不夠詳實
村級干部群眾受知識結構、工作習慣等多種因素影響,項目規劃的編制難以兼顧當前與長遠,與新農村規劃和城鎮化規劃的結合不夠緊密,往往使當年申報的項目規模過大,給項目的選擇和資金的分配帶來一定難度。
(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宣傳范圍需進一步擴大
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財政獎補,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這就要求通過擴大宣傳范圍,不僅使農村干部群眾和從事該項工作的人員熟悉政策,而且使社會各方面都能多了解政策內容。
(三)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難以滿足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需要
由于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歷史欠賬較多,加之村民公益事業建設積極性的提高,需實施的公益事業項目較多,而獎補資金數額有限,使部分群眾急需項目,因投資大又難以分割和分部施工,不得不暫緩實施。
四、規范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的建議
(一) 加強培訓
規范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規劃。聘請規劃專業人員,加強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規劃知識培訓,同時結合農村干部換屆新上任干部較多的實際,對新干部進行重點培訓,發揮村干部的帶動引領作用。嚴格按照國農改[2012]9號《關于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規范管理年”活動的通知》精神,將規劃編制與改善農村基本民生相結合、與加快城鎮化建設相結合、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統籌處理好當前與長遠、需求與可能、重點投入與普遍受益的關系,規范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規劃編制。
(二)廣泛宣傳
擴大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知曉面。在日常宣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春節等傳統節日外出務工人員和在外工作人員返鄉較多的時機,加強對回鄉人員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的宣傳,吸引在外致富人員和熱心公益事業的愛心人士,投資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通過宣傳帶動社會資金的投入。
(三)拓寬渠道
增加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按照2012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大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積極引導農民和社會資金投入三農”的要求,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獎補資金投入力度。同時,加強支農資金整合制度的頂層設計,使基層支農資金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的整合更加有章可循、積極主動,進一步發揮資金的協同效應。另外,隨著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村級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必將促進村級經濟的發展,應逐步使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資金將由“輸血”型變為“造血型”,使村集體積累資金成為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來源。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