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業界研究的熱點問題;雖然各個生產部門都在進行相應調整,但始終存在著諸多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建立科學的財政支出體系。本文著重探討了財政支出體系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系,當前面臨的問題,進而提出建立科學的財政支出體系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方式 轉變 問題 政策建議
一、財政支出建設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聯系
財政支出體系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一方面,財政支出的政策、規模、結構、方式和體制機制五要素要以現有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為基礎運轉;另一方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從需求結構、供給結構、生產要素組合結構調整和生產要素質量提高等方面進行努力,而這些都離不開財政支出體系的調整。財政支出的規模與結構決定了政府經濟杠桿的撬動力和支撐點。另外,從宏觀層面上看,財政可以通過優化收支結構和規模安排,如直接加大對科技創新、新能源開發和生態補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等,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外部環境和客觀條件。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消費率偏低
雖然消費強勁拉動,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消費率仍屬于偏低水平。從消費需求內部結構來看,例如北京2004年數據如下:北京市最終消費7907.7億元中,居民消費4648.9億元,占消費總額的比重為58.8%;政府消費3258.8億元,占消費總額的比重為41.2%。而從世界平均水平來看,2004年各國居民消費在最終消費支出的比重平均為78%,政府消費平均為22%。可以看到,北京市居民消費占比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求我們必須擴大內需,提高居民消費率,使其在GDP的比重穩步提高,這樣才能使經濟體達到較高水平。
(二)產業結構有待改善
一方面,工業結構層次低且偏重,對投資和資源依賴性強。工業增加值中,重工業和其從業人員比重較大。但在重工業中,原料工業貢獻了比重過大,輕工業中主要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產業,因此表明工業結構的層次較低。支柱性產業基本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對投資依賴性很強,它們也是耗水耗電大戶,環境污染較重,資源節約空間有限。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雖然發展迅速,但高端化的服務仍然供給不足。根據國際機構對現代化的定義,其中一項指標就是第三產業占GDP的70%以上。我國生產性服務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我國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的智力化、資本化、專業化和效率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依舊很大,高端化的服務仍然供給不足,整體的分工水平、服務標準以及專業化程度都有待提高。
(三)區域發展面臨失衡
核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較大,區域經濟整體實力不強,廣大地區未能形成像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那樣具有強大輻射作用的經濟中心、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和有競爭力的經濟區域。同時,地區內部受發展格局的影響,各地的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差距則更大。廣大地區財力有限,基礎設施改善困難,吸納高端產業的能力弱,高端人才數量少,區域發展很難步入良性軌道;并且城鄉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
(四)產業創新動力不足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技術創新支撐服務四角相倚的創新體系。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以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目標,以調整結構、轉換機制為重點,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實質性進展。但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科技和經濟結合上,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還沒有真正確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二是科技管理體制不適應發展要求,科技資源分散、封閉還比較嚴重,短缺與浪費并存的現象依然存在。三是科技創新環境還不完善,自主創新政策落實還不到位,科技評價、獎勵體系還需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政支出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確保財政支出的合理規模,加大轉變方式的調控力度
1.完善財政的擴大消費支持政策,引導居民消費升級
在培育消費熱點方面,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于培育消費熱點。要支持特色社區的建設,完善其相關配套設施,不斷提升相關服務的水平和檔次,吸引高收入人群前來消費。要進一步規范旅游市場,改善旅游環境,大力發展旅游消費,同時支持節假日消費和會展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在挖掘消費潛力方面,政府要大力支持發展服務業,充分發揮服務業的消費帶動作用,逐步提高服務消費比重,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進一步完善補貼標準和辦法,加強對農民的消費支持。同時還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改善消費環境,進一步挖掘消費潛力。
2.完善財政的產業支持政策,發展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
(1)完善財政的農業支持政策,優化第一產業
政府要科學統籌政策資金,把握財政支農的方向,重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打造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現代農業。在促進農業產業項目建設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大力扶持具有優勢的農業產業項目和重點鎮產業項目,繼續加大城鄉結合部的整治和發展力度,增加財政投入,支持現代化水平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會展經濟培育工程、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農產品流通服務平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等項目的建設,以促進農產品生產基地、花卉產業園、創意產業園、高檔盆花區、花卉展示交易區、苗木展銷區等產業區形成。同時,積極利用籌辦世界種子大會的機遇,支持投建亞太種業交易中心項目和種業會展中心項目。
(2)完善財政的工業支持政策,做強第二產業
政府要合理安排政策資金,把握工業轉變的方向,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同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方面,政府要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杠桿作用,確保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要進一步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強化功能建設,營造吸引優秀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者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形成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重要基地。要在原有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上,與國內外知名協會、商會、投資公司等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定向招商、專業化服務等方式,繼續招商引資,同時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市場性強、重競爭力等特點,優化經濟結構。
(3)完善財政的服務業支持政策,做大第三產業
政府要積極采取財政支出政策,科學安排政策資金,支持形成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在發展高端商務服務業方面,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貫徹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要繼續加強道路交通建設、供水供電設施建設、電子交易平臺建設,同時要注重加強周邊環境整治,優化投資環境,打造功能完備的服務設施,創建一流的居住和商務條件,搞好各種文化設施建設,以吸引大批優秀高端服務機構;同時要完善優勢產業鏈條,優化產業配套環境,提高高端商務服務業與本地產業的融合度,增強高端服務業的植根性。
3.完善財政的區域城鄉支持政策,推進區域城鄉統籌發展
政府要進一步做好地方政府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落實工作,協調好各級財政關系。要加大對各級政府的資金支持力度,特別是增加各地區公共事業發展補貼資金,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提高公共財政保障能力。要完善激勵調節機制,將收入增量進一步向發展滯后地區傾斜,調動各地區增收節支的積極性。同時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轉移支付制度,鼓勵各種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和收益分配,開辟多種渠道增加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積極發展慈善事業,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發展滯后地區加快發展和區域均衡發展。
4.完善財政的科技創新支持政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在產業結構優化方面,政府要積極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高端商務服務業,既能促進服務產業優化升級,增強自身產業發展服務能力,又能憑借商務服務業的高關聯性、高開放性,吸引和集聚國內外先進要素,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服務,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在創新資源探索方面,要鼓勵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創新資源:尋找人才,尋找原材料、配套商、供應商,尋找市場、引進技術和設備轉變。
(二)完善財政支出機制,創新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方式
1.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
政府要積極利用市場化運作手段,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放大作用。綜合運用各種融資平臺,利用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擔保、再擔保、信貸、信托、保險、證券等多種工具,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加強財政投入與金融手段的協調配合,切實增強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效應,啟動民間投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作用。同時將直接補貼、貸款貼息、產業投資基金、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多種方式綜合使用,逐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種子期、起步期、成長期的支持,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開發初期新創意、新構想的支持,鼓勵自主創新。
2.完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
政府要將績效理念貫穿于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的全過程。要強化問責,增強約束,建立“誰干事誰花錢、誰花錢誰擔責”的機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在評價形式上,積極探索實施事前評估和財政再評價制度;在評價對象上,突出重點,選擇大額專項資金實施重點評價;在評價范圍上,擴大范圍,實施績效評價工作在各部門的全覆蓋;在評價指標上,要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 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經濟日報,2011-6-30.
[2] 陳共.財政學[M]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3] 劉尚希.中國財政經濟理論前沿(6)[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作者簡介:虎立偉(1988-),男,回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財政學碩士,研究方向:財政政策與稅收。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