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公共選擇學派的興起,針對政府公共支出規模不斷膨脹趨勢,公共支出的影響因素研究成為學術界廣泛研究的問題之一,文章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七方面對中國公共支出規模影響因素作出總結,旨在對相關問題作出較為系統全面的理論分析,最后對實證分析中國公共支出規模影響因素時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公共支出規模 影響因素 理論分析
一、公共支出規模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相關研究
Adolf Wagner提出政府支出擴張理論,他把導致國家支出增長的因素總結為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率以及公共品需求的收入彈性。近年來公共選擇學派的興起將公共支出規模影響因素問題重新成為學界新的研究熱點,該學派通過研究官僚機構的行為模式和決策程序提出如公共雇傭者投票理論、中間投票理論和官僚政治理論等來解釋公共支出規模的影響因素。針對政府的公共支出規模影響因素問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其他的相關理論,包括消費偏好理論;非均衡增長理論;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多因素影響理論以及不平衡增長理論。
(二)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大致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實證分析:
(1)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因素(胡鋒、吳俊培,姚蓮芳等);(2)經濟發展水平因素(王玥娟、段超等);(3)多因素分析(楊繼和柳柯杰等);(4)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影響因素分析(常世旺等);(5)人口因素分析(徐曙娜、姜鑫等)。
國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公共支出規模的影響因素作了深入研究,形成多種理論體系,但是公共支出規模的擴張除了共性的影響因素外,不同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發展階段還存在自身個性的因素,在此方面國外學者研究有限;國內學者較多深入研究了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對我國公共支出規模的影響,并且研究結果莫衷一是,經濟發展水平與公共支出規模的關系尚存不明,而對于政府職能和經濟體制改革這兩個因素分析較少;國內有學者對我國公共支出規模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多因素分析,但局限于各個因素對我國公共支出規模的影響程度,沒有對我國政府公共支出規模的諸多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全面的理論分析。
二、影響我國公共支出規模的因素分析
在公共支出規模影響因素的分類方面,國內學者常采用經濟因素、政治因素與社會因素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分析,與以往的分類方式不同,筆者從七個方面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結合我國公共支出規模發展的影響因素的自身特點,力求對我國政府公共支出規模的影響因素作出較為系統全面的理論分析。
(一)人口因素
我國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過多的人口支配稀缺的社會總資源,作為社會總資源的一部分,公共支出的規模必然受我國人口發展現狀的制約,因此,人口因素一直是研究我國公共支出規模的必要因素之一。
1.失業率因素
失業率主要從兩方面影響我國的公共支出規模。一是直接效應,失業率的增加直接導致我國社保基金中失業保險支出規模的增加,同時也會影響公共支出中轉移支付規模的增加;二是間接效應,失業率的增加說明部分生產資源效率的降低,導致社會總產出的下降,擴大了我國政府投資和政府購買的規模,從而影響我國公共支出的規模。
2.城市化因素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城市化率水平逐年提高,但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我國東部地區城市化率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勞動力的大量涌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加劇了原本由城市化率高造成的公共擁擠成本,加重了政府支出在醫療保障、社會安全、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的投入規模。
3.人口老齡化因素
我國已經邁入人口老齡化時期,人口結構老齡化、社會生育率低、社保基金發展遲緩成為未來我國公共支出必須要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人口老齡化影響著我國經濟活動的生產、交換、分配及消費的各個環節,人口老齡化不僅導致家庭代際結構的變化,而且也逐步改變我國傳統家庭贍養的養老方式,目前,我國養老保障負擔比較大,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支出增速超過收入,同時老年醫療保險消費支出高速增長,這些因素都給我國公共支出規模很大的向上壓力。
4.財政供養人口因素
我國財政供養人口包括各黨政機關、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軍隊及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若按公共支出的規模來劃分,我國公共支出中的供養人口還包括基本社會保障中老年人,殘疾人等社會群體。若廣義的財政供養人口增加,會增加我國公共支出的負擔。
(二)收入分配因素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收入分配問題成為近年來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公共支出發揮著對初次要素收入的再分配作用,因此,收入分配因素影響著我國公共支出的規模。
1.人均收入因素
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分析,從1978年至今,我國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居民收入的人口自然增長彈性逐步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地提高。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在許多方面對政府公共產出的要求也會提高,從而增加了我國公共支出的規模。
2.基尼系數因素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收入分配的不平衡性問題越來越突出,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會加劇社會矛盾的激化,數據顯示我國基尼系數自2000年起不斷增加,有學者指出2011年我國預期基尼系數將到0.5,突破0.4的國際警戒線,基尼系數的擴大將增加我國公共支出規模在收入分配、轉移支付等各個方面的支出壓力。
3.公共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因素
我國居民公共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差別在于地域性,我國城鎮居民公共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較大,但是邊際彈性小;我國農村居民現階段公共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小,但是隨著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覆蓋和新農村建設的開展,農村居民對未來公共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預期將會增加,從而增加我國公共支出規模。
(三)經濟發展因素
國內外多數學者研究分析認為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會增加公共支出的規模,原因在于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各經濟主體的活動更加復雜化,經濟活動的頻繁增加了對政府公共產品和服務如制度,法律完善和建設等方面的需求,從而增加了公共支出的規模。
1.GDP因素
我國近期一直采用GDP水平作為衡量我國經濟發展的標準。韋邦榮、楊玉生研究認為中國財政支出與GDP之間存在雙向的格蘭杰關系,二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及短期動態調整機制。因此GDP水平的提高增加了我國公共支出的規模。
2.市場化和開放度因素
市場化指數反映了改革進程中政府職能轉變的程度,研究表明,一個國家市場化發展的程度較高,社會總資源中政府分配程度較低。開放度衡量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化,客觀上要求政府擴大職能范圍,如政府需要參與國際活動、抵御意外沖擊等,從而影響公共支出規模。
(四)政府職能轉變因素
政府公共支出規模遵循事權與財權相一致的原則,政府職能的轉變影響事權,進而影響公共支出的規模。
1.政府職能范圍因素
根據十七大報告,我國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減少對微觀經濟主體的干預,提升民營經濟活力,政府職能的范圍將縮小,這將導致政府對社會總資源的分配比例下降,因此會逐步減小我國政府公共支出的規模。
2.政府行政規模和運作方式因素
研究通常以政府人員的規模和政府所占有的社會資源(羅森)來衡量政府的行政規模,政府行政規模的擴大會增加政府公共支出的規模;政府的運作方式是指政府維護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基本手段。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深化和政府制度的完善,我國政府的運作方式將逐步由以行政權力為中心轉變為以規則制度為中心,運作方式的完善將減少政府所分配資源的浪費,從而減少公共支出的規模。
3.政府行政效率和廉政指數因素
政府的行政效率一直為公共選擇學派所詬病。政府行政效率主要有兩方面因素影響公共支出的規模,一是政府行政效率直接影響公共產品的產出,從而影響公共支出的規模;二是政府行政效率會間接對社會經濟生活造成不必要的資源和效率的損失,進而影響公共支出的規模;廉政指數衡量一國政府的廉政程度。腐敗問題不僅會增加公共資源無謂的流失,同時會激化社會群體矛盾,二者都會增加我國政府公共支出的規模。
(五)財政體制改革及政策因素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不斷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由建國時期的“全能政府”的計劃經濟體制向“有限政府”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財政體制改革及政策梳理我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影響我國政府支配社會資源的比例,從而影響我國公共支出的規模。
1.財政政策有效性因素
在傳統思想、政府職能和相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我國政府擁有的龐大社會資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每次波動都會伴隨政府購買、投資為主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
2.財政分權及地方政府間競爭因素
1994年實行的分稅制改革深化了我國財政體制改革,中央財政收入逐步提高,造成事權下移、財權上移的局面,地方財政支出資金緊張,我國政府轉移支付制度限制了地方政府增加支出的需求,從而影響我國公共支出的規模;廣義的“以腳投票”加劇了地方政府間競爭,競爭的加劇又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產出,進而影響公共支出的規模。
3.財政收入因素
我國長期以來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則,財政收入的增加影響了我國公共支出的規模,同時地方政府預算必須平衡,不得赤字的規定限制了地方政府的支出需求,從而影響了公共支出的規模。
(六)社會需求結構因素
不同時期社會總需求的結構存在著差異性,而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社會對公共產品的需求也不同,在社會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投資占社會總投資的比例一般較大,而社會發展的中后期,政府公共支出逐漸趨向于退出微觀領域,加大對民生方面的投入比例;同時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社會需求結構也不盡相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公共支出的規模。
(七)公共支出結構因素
現階段我國公共支出結構還在不斷完善,我國公共支出結構中有些分類支出具有剛性,而像民生類支出在公共支出整體結構健全過程中彈性較大,因此公共支出結構也會影響我國公共支出的規模。
三、結論
綜上對我國公共支出規模的影響因素作出較為系統全面的理論分析,而要探究各個因素對我國公共支出規模的影響程度及相關性的分析需要借助統計學相關計量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對此,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公共支出規模的計量選擇
我國學者在研究我國公共支出規模影響因素問題時所采用的公共支出規模計量選擇口徑主要有小口徑、中口徑和大口徑,由于大口徑包含預測變量(制度外支出等),使計算結果不準確,因此基本采用小口徑和中口徑兩種。小口徑的公共支出規模為預算內支出,中口徑的公共支出規模按預算內支出和預算外支出計算。在此建議參考采用OECD對中國公共支出規模的計量口徑,即預算內支出+預算外支出+債務支出+基本社會保險之和,這樣可以較為全面的計算我國公共支出的規模。
(二)影響因素的計量選擇
由于綜上規范分析得出的影響因素較多,針對每一項影響因素必須選取準確的具有概括性的計量變量,同時對于一些抽象的影響因素,如政府職能范圍、政府行政效率等,因素所選取的計量變量較為復雜,甚至無法選取相關的計量變量,因此,各個影響因素的變量選定顯得尤為重要。
(三)各個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性
經濟活動不是單一獨立的,各個經濟變量之間有時會有不同的相關性,因此在選定各個影響因素變量進行計量分析時,需要注意各個影響因素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具有相關性的變量往往暗含著經濟活動之間必然的聯系,因此在實證分析我國公共支出規模影響因素時,要注意各個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參考文獻
[1] 王雍君.中國財政支出實證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 段超.我國10年間公共支出規模擴張的原因分析—基于1995一2006年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銅陵學院學報,2009(5).
[3] 侯榮華.財政支出合理規模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1(11).
作者簡介:冷哲(1986-),男,山東海陽人,蘭州商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經濟與政策。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