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國對民間融資一直持否定態度,導致對民間融資缺乏有效的監管。而隨著我國金融政策的轉變,民間融資得到了支持與發展,但是如何加強監管以防范民間融資帶來的風險成為促進民間融資的健康發展的關鍵。本文在介紹民間融資的概念與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了其面臨的具體風險,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供探討。
【關鍵詞】民間融資 社會風險 經營風險
近年來,從“吳英案”到“浙江溫州商人跑路”,一波又一波的社會熱點事件使得人們不得不持續關注“民間融資”這一社會現象。一方面,“民間融資”因為風險失控而屢發群體性事件,一方面很多中小企業因為在銀行得不到貸款而不得不向“民間融資”尋求幫助,這一矛盾的現實迫使政府和民間都開始思考“民間融資”的合理性及其發展。目前我國政府已經肯定民間融資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但是如何規范“民間融資”并規避其風險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制度建設。本文擬就民間融資的風險規避進行理論上的探討。
一、民間融資概述
(一)民資融資的界定
民間融資是近些年來提出的概念,在此以前,央行的研究報告和各種官方場合的討論中經常出現的是“非正規金融”一詞,2004年前后“民間融資”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而“非正規金融”逐漸被淡化。不過目前為止學界對“民間融資”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人們籠統地將其理解為發生在民間的資金融通活動。為了準確的認識民間融資并對其定性,有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定義,有的學者認為“民間融資是指在國家正規金融機構之外的,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法人(包括其他組織)之間以及非金融法人之間,貸款人依約定將一定數量貨幣的使用權轉移給借款人,借款人按約定到期還款并支付利息的民事法律行為”,也有的學者認為“在國家依法批準設立的金融機構之外,未由專門法律調整的,出資人與受資人之間以貨幣資金為標的的價值轉移及以本息支付為形式的融資行為”。除此之外,中國人民銀行將民間融資定義為:相對于國家依法批準設立的金融機構而言,非金融機構的自然人、企業以及其他經濟主體(財政除外)之間以貨幣資金為標的的價值轉移及本息支付。比較分析這些定義并結合我國的實踐,筆者認為民間融資是我國依法批準設立的金融機構之外的資金供給者(包括資金的所有人和中介機構)以借貸、股權或基金、典當等形式在一定時期內將一定數量的貨幣使用權轉移給資金需求者,而資金需求者按照約定的利率還本付息的資金融通活動。
(二)民間融資的類型
早在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在《200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把民間融資根據交易主體、融資用途與利率水平不同主要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低利率的互助式借貸。融資主體主要為自然人,融資雙方關系密切,融資主要用于應付短期生活急需,融資規模小且大多不計利息或利息低微。二是利率水平較高的信用借貸。融資主體主要是個體及民營中小企業,以關系、信譽為基礎,多用于生產性周轉需要,融資利率水平主要依據借款人實力、信用情況商定或隨行就市,這種以信用交易為特征的利率水平較高的借貸是民間融資的最主要方式。三是中介借貸。即包括依法成立的中介機構的合法借貸行為也包括借助于正規中介機構的融資行為和以非正規中介組織為依托進行民間融資。近年來,地下錢莊、基金會、標會、銀背等非法融資機構大大減少,但相繼又出現有固定的資金運作規則,整個融資模式類似于銀行信貸的信息咨詢公司、鄉鎮企業投資公司等新型的民間借貸組織,甚至出現專門為借貸雙方擔保的經紀人。四是變相的企業內部集資。由于目前國內系統、正規、運作成熟的創業投資基金比較緊缺,許多中小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常以“保證金”、職工集資、合股經營、吸納外地資金入股等形式直接從民間籌集資金,用以維持或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隨著我國金融政策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在這些類型中,合法的中介借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創業投資基金增長很快,但是高利率的民間借貸發展規模也很快,并且成為引發借貸風險的主要的原因。
(三)民間融資的特點
從2004年至今,民間融資迅速發展,從地下逐漸轉入公開,從區域性向全國性發展,主要有呈現以下特點:
1.融資規模越來越大。據央行2011年對民間融資現狀調查數據,至去年5月底,全國民間融資總量3.38萬億,另據中金公司的報告,中國民間借貸余額比2010年同比增長了38%。持續增長的民間融資規模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更多的風險。
2.資金流向多元化。早期的民間融資基本上流向了實體經濟,2004年前后浙江省寧波地區民間融資約85%用于生產經營,溫州地區約為93.3%,福建省約為98.2%,山西省約為65.5%,河南省約為70%。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發展完善,資金流向也呈多元化趨勢,主要有四個流向,一是投資實體經濟,二是投資房地產領域或集資炒房,三是投資到股票、期貨、炒礦等投資市場,四是在借貸市場上投資“炒錢”。其中越是經濟發達地區,投向房地產和其他投資領域的資金占的比例越大的。這使得民間融資面臨的經營性風險越來越大。
3.利率越來越高。2004年6月民間融資利率維持在14.4%,到現在民間融資利率保持在20%左右,甚至有的民間接到利率能高達30%,超出國家允許的民間借貸利率,使得很多民間融資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4.參與主體廣。民間融資參與者遍布各個社會階層,從資金供給方看,參與主體包括城鎮居民、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主、農戶乃至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涉及各行各業、各個階層,而從資金需求方看,多是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這也是導致民間融資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原因之一。
二、民間融資活動中存在的風險
從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看,民間融資是我國正規金融的有益補充。金融機構貸款的審批程序嚴格、周期長,而民間融資方便靈活快捷,由此導致很多中小企業轉向民間融資。民間融資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資金的主要來源。民間融資不僅滿足了正規金融體系外的資金需求,還優化了資金配置,提高了民間剩余資本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正規金融體系的信貸風險,促進了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但是,民間融資帶來的風險卻更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因為只有很好的規避其風險,民間融資的補充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要想規避其風險,首先得了解民間融資現實和潛在的風險是什么。從我國目前的民間融資的現狀看,它帶來的風險經營風險和社會風險。
經營風險主要有以下三種:1.借貸違約風險。作為一種融資方式,信貸違約風險是以生俱來的。資金需求者因為種種原因有可能沒辦法按照合同約定還本付息,比如企業破產或者自然人死亡等,這個時候資金供給者的資金將得不到償還,資金供給者不得不自己承擔損失。2.高利貸風險。國家法律規定民間借貸利率不得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超出即是非法的高利貸,我國目前有些民間融資的利率已經超出4倍。而高利貸一方面由于加重了資金需求者的負擔易加大借貸違約風險,另一方面也導致借貸行為不受法律保護,資金供給者的資金安全得不到保障。3.違法違規經營風險。由于民間融資的隱蔽性,導致從資金來源到資金目的都存在違法違規的空間。首先,從資金來源看,大部分資金是來自于合法的途徑,但是也有一部分資金是非法資金,希望通過民間融資“洗錢”,還有些中介組織通過非法吸收存款為提供借貸資金,比如一些投資公司、典當行、寄賣行就用非法吸收來的存款直接放貸款贏利。其次,從資金使用目的看,除用于合法經營或投資領域外,還有些人用于非法的目的,如有一些借款方實際上是將借款用于賭博、吸毒和從事其他非法活動。還有不少民間借貸資金滯留于民間借貸市場,用來“炒錢”,沒有進入正規金融領域和實體經濟。
除了經營風險,我國民間融資還具有一定的社會風險。1.易引發群體性突發事件。我國民間融資的資金很多都是來自于普通老板姓的自有資金,往往是個人的全部存款和生活依靠,一旦出現經營風險,那么這些人就面臨巨大的損失,甚至是傾家蕩產,由此極容易引發群體性突發事件。從我國各地出現的民間借貸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到溫州老板“跑路”事件,就是很有力的證明。2.擾亂了我國的金融市場秩序。民間融資導致社會上一部分資金被高利貸分流,造成民間資金在銀行“體外循環”使得;部分放款中介利用銀行信貸資金從事民間借貸活動,導致信貸資金被挪用。由于民間融資游離于國家金融監管體系之外,導致相關部門對之缺乏有效監管,無法很好的維護我國的金融秩序。3.造成了我國稅收流失。首先銀行存款流失導致利息稅的損失,其次,民間融資往往是經營性融資,但是大部分資金供給者卻不用繳納金融業的營業稅。第三,一些民間融資中介組織瞞報或少報收入,偷稅漏稅現象嚴重。
三、民間融資如何規避風險
造成民間融資風險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這個行業與生俱來的風險,如借貸違約風險;有的是金融監管缺位導致的風險,如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發生;還有的是因為資金供給者和資金需求者自身原因導致的風險,如違規違法經營等。要想規避風險,那么就要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辦法,降低民間融資帶來的風險。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下述途徑規避民間融資風險。
1.認可民間融資的合法地位,建立監管體系。目前我國政府對于民間融資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認為民間融資在制度層面上是合法的,把其看成是實體經濟的有益補充。雖然民間融資得到了“正名”,但是相關的監管體制的建設依然是缺失的。既然民間融資是有益的,那么就應該把它納入到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下,讓民間融資良性運轉。
如何對民間融資進行監管,是我國目前金融主管部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課題。我國的相關金融部門也在進行調查研究。筆者以為,我國民間融資監管的重點應該是其安全性和合法性,針對這兩個重點,我國對民間融資可以構建一個類似于銀行業監管的體系。監管體系主要由監管機構和監管制度構成。第一,設立一個專門的監管機構。目前我國銀行業的監管體系是二元體系,監管職能分給兩個機構,一是中國人民銀行,主要是宏觀方面的監管,比如政策的擬定,另一個是是中國銀監會,即有宏觀的監管,如制定政策,也有微觀的監管,比如銀行的批準設立。我國民間融資相對于銀行業直接融資來講,規模比較小,設立一個監管機構就可以了。由于我國各地融資的情況各不相同,該監管機構應該依地區而設,由其對本地區的民間融資的具體情況進行監管并制定相關的政策。第二,監管制度。對于民間融資,監管的內容主要是資金的來源、數量及去向,因此,監管制度主要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建立監測體系,密切關注本地區民間資本的流動情況,包括資金規模、來源及流向,并注意是否有異常動象;二是制定法律和政策,抵御經營風險。針對民間融資的自身特點,法律和政策的應主要圍繞資金的公開公示、中介組織的建立及監督、資金用途的監督等方面制定,通過這些措施,降低民間融資的經營性風險,減少違法違規現象,保護資金供給者的合法利益。
2.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為民間融資提供法律保障。由于我國對于民間融資以前持否定態度,導致對其缺乏法律規范。目前我國對于民間融資僅有的法律規定主要來源于《合同法》和最高法的司法解釋,這些法律規范了民間借貸合同和利率。但是現實中的民間融資不止民間借貸一種模式,很多民間融資都是通過中介機構或經紀人進行的,所以就目前的法律規范而言,遠遠跟不上我國民間融資的發展。結合我國民間融資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建立專門規范民間融資的法律體系。
第一,制定一個專門《民間融資法》。這部法律應該首先確立以政府宏觀監管為輔、市場自我調節為主的管理模式。民間融資因其來源于私有資本,私主體有處置自己財產的權利,政府不應該過多的干涉,所以應該由市場自我調節為主,比如融資的條件及用途應該由市場主體自己決定。但是鑒于私主體的逐利性,為了整個市場秩序的健康和防范金融風險,政府也必須從宏觀上進行監督,比如制定資本金制度、存款準備金制度等。其次,該法應該對民間融資及其經營模式進行界定,把合法的民間融資與非法融資區分開來。對于那些經過規范對經濟有益的民間融資合法化,比如企業間借貸、中介機構借貸,而對于那些不利于金融市場的非法融資應該禁止,比如地下銀莊,財務公司等。再次,對中介結構的設立、批準及組織結構進行規范。很多民間融資都是通過中介機構進行的,中介機構為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提供了橋梁,所以對于中介機構我們應該鼓勵其發展,但是鑒于現實中有些中介的違法違規經營,應該規范中介機構的批準設立制度,并對其經營范圍進行規范。最后,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對于那些參與民間融資的非自然人主體,要求它們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及監控了資金的流動,又避免了稅收的流失。
第二,建設配套法律制度。首先應該建立健全信用體系。民間融資的安全性與資金需求者的信用有很大關系,我國目前了解資金需求者的信用情況的途徑很少,大多是通過熟人了解,還有部分可能通過工商管理系統或銀行信用體系了解,但是這些信息都是不全面的,甚至可能是滯后的或虛假的信息。如果我國建立了完善的信用體系,那么通過這個體系資金供給者可以了解到資金需求者的真實情況,從而為是否提供融資做出正確的判斷。其次是個人破產制度建立。我國目前有企業破產制度,但是沒有個人破產制度。一旦自然人資金需求者破產,那么他將背負巨大的債務負擔,嚴重影響他的生活,甚至會導致其結束生命。因此,我國應該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為破產自然人的生活提供保障,也為債權人的債權償還提供機會。再次,修改刑法,準確界定集資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罪。正確區分這兩罪罪與非罪的界限,要把正常的民間融資活動與犯罪活動分開,以保護民間融資的積極性。
3.對群眾進行民間融資知識的普及教育,防范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我國民間融資屢屢發生群體性突發事件,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明真相的群眾出于對高利率的追逐而被個別有不法企圖的人欺騙才造成的。很多參與非法集資的群眾,并不知道這個高利率是不合法的,也不了解資金的去向,往往等到最后資金鏈斷掉,非法集資或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東窗事發時才知道自己受騙,而此時資金也無法追回。為了防止此類事件一再發生,我國政府應該對群眾進行融資知識的普及,讓大家了解哪些民間融資是合法的,哪些民間融資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同時也教育大家如何防范民間融資風險。希望政府通過這些知識的普及教育能減少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發生,同時也使很多人避免不該發生的損失。
綜上,民間融資的風險防范主要依賴于我國相關制度和法律的建設。而我國政府剛為民間融資正名,制度建設、法律建設才剛開始。目前,我國政府把溫州地區設為金融體系改革額示范區,以便為民間融資的監管與發展開辟一條可行的道路。希望溫州模式能為我國的民間融資找到一條科學的發展道路,為我國民間融資的發展及風險的規避提供科學的模式!
參考文獻
[1] 淳安,陳立峰. 民間融資的理性分析[J]. 浙江金融, 2008(6): 50.
[2] 李有星,張傳業. 民間融資的含義、類型及其法律特征[J]. 山西干部管理學院學報. 2011(3):68-71.
[3] 參見http://news.sina.com.cn/c/2011-10-20/165823335758.shtml.
[4] 參見200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
[5] 參見http://finance.people.com.cn/money/h/2011/1013/c227924-1014978891.html.
作者簡介:原艷(1975-),女,山西高平人,天津科技大學教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