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總體戰略是“加速發展”和“均衡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行為和抉擇是否合理,能否通過投資來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一般都是要以投資效益的好壞來進行分析和評價的。
【關鍵詞】比較優勢 區位發展 區域投資環境
一、對區域投資的理解
一般意義上的區域投資是指以發展生產力,經濟區域物質環境作為載體,以獲得投資效益為主要目的,進而投入資金的過程和行為,它是對現實和歷史的改造過程,是區域經濟和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杠桿標準。
二、對于中西部現狀的淺析
一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是以協調沿海與內地的關系為主要路線。如果是按照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或是梯度理論區分,都將全國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序列地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投資主要著力于發展符合區域特點的相對優勢產業,以獲得相應的投資級差收益。在我國,由于本身的地域特點,東中西部的區域的經濟差異一直比較明顯。
(一)區位和自然資源的劣勢。區位環境的優劣程度是對是否吸引投資者的主要制約因素,也成為了中西部區域長期處于貧困狀況的重要原因。與東部區域相比,我國的中西部區域多為丘陵和高原地帶,且是內陸,不像東部港口城市,區域上具有比較明顯的區位劣勢,使之在發展國內、國際交通上不太容易,很制約與各國建立密切的商業流通關系。此外,更是由于自然環境和歷史遺留的原因,中西部區域有很大一部分地域都是處于劣勢的自然生態帶中,甚至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生態破壞、森林土地退化等問題。
(二)人為因素、知識接受程度、信息獲得度等資源和基礎設施上的劣勢。雖然,中西部區域人口在總量上較多,約為全國總人口的2/3,而且成本低廉,但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工資水平、個人發展前程、技術熟練程度等都遠遠趕不上東部區域,因此往往造成比較嚴重的人才流失,人力資源劣勢也是拉大東西部差距的原因之一。其次,東部的信息資源的擁有量具有絕對劣勢,基礎設施更是如此,在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上,東部區域都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比例,中西部區域的發展落后也是顯然易見的。
(三)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政策和技術科技創新方面的劣勢。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就在東部區域相繼設置了深圳等幾個重點經濟特別區和上海等沿海開放城市,并提供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如在稅收、審批權等方面,這一措舉有效地促進了東部經濟產業的發展。而中西部區域則在這方面缺少相應的福利,也使得經濟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水平相對沿海地區明顯顯得較低。
三、解決中西部發展的突破口
在處理東、中、西部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地位上,首先應正確處理好這三大地帶的綜合關系,不僅是在地域關聯上,也應在各種產業發展中。要做到既能繼續保持東部地區的快速發展,也能積極發掘中、西部地帶的潛能、推動經濟的發展;其次,應針對不同的區域特性進行相應的區域發展戰略定位,實施既統一又有區別的區域發展政策理論,協調對三大經濟地帶的區域發展,從而保證在堅持梯度推移的基本思想中進行推進跨越式的發展。
(一)加強區域內部自身的建設。中西部區域要在交通、郵電、通訊、供水、供電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加強,充分抓住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時代機遇;注重信息資源利用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金融服務,構建良好的經濟運行平臺,制定合理的招商引資優惠措施和政策向導,充分改善自身所在的投資環境情況,增強中、西部市場對各種內外投資的吸引力力度,使投資總量能有所提升,此外,自身的對外開放水平程度和各級政府的行政效率也是需要加強提高的重點,嚴格注重資金引進上的質量,提高自身對引進資金的綜合利用能力。
(二)改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發展區域經濟的一個基礎平臺,中西兩部區域要將開發和利用本區域環境資源和加強對生態自然環境的保護修復作為協調發展策略實施。正確認識自身投資環境的競爭力特點,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立足于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來開發利用本地各項自然資源,如水資源、礦藏資源、土地資源等,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相結合起來。與此同時鼓勵深入開展植樹造林種草等活動,來提高綠色植被的覆蓋率,設置好生態屏障,只有給投資者一個舒適并能可持續發展的投資環境,才能足夠吸引到投資者行動。
(三)注重人力資本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創新產出。本文上述已經提到中西部區域有著充足的勞動力,但要能充分發揮勞動力數量眾多、成本低廉的人力資源優勢才是提高經濟水平的關鍵,因此,本文認為要切實注重人力資本建設,加大人力資本教育的投入力度。
(四)重視區域分工,發揮區域優勢,培育特色產業。東部和中西部區域之間,以及中西部各區域內部之間,都應該積極開展相關合作,實現各種信息資源的共享,中西部地區對發展好的東部地區可以進行經驗借鑒,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或是民族產業,在區域分工中促進和東部地區經濟的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前進。
(五)發揮政府的政策作用。政府作為國家的宏觀把握者,應該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譬如各種優先政策制度的促進或立法手段的規范等,以此來鼓勵各類投資者對中西部的投資,或是引導部分東部飽和產業的轉移,最終達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高鎮剛,高面厚.西部大開發之路——新亞歐大陸橋發展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壽嘉華.國土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3]傅桃生.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思考[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
[4]王一鳴.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羅曼(1987-),女,湖北人,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10級區域經濟研究生,研究方向:商貿與市場研究。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