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自實施銀行信貸改革以來,金融市場狀況有了極為明顯的改進,而這種改革也為企業的融資帶來了頗多的影響,因此應該引起企業的重視,并順應改革的路線,探索一條符合企業融資的路徑。本文基于對我國銀行信貸改革相關理念的概述,從正、負兩個方面入手探討了銀行信貸改革對企業融資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銀行信貸改革 企業融資 影響 正面 負面
一、我國銀行信貸改革概述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中心指導思想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國際經濟發展經驗與中國自身實踐證明,一個健康穩定而有效率的金融體系對于一國經濟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至關緊要。金融體系作為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在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中將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就銀行信貸而言,“十二五”時期,一方面將加快發展地方性中小銀行,推動從以大銀行為主向大中小銀行共生并存的多層次多元化銀行體系轉變,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另一方面,也將加快城鄉區域統籌協調發展、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以及建設和諧社會,要求加快中西部和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步伐,重新構建農村和中西部不發達地區金融服務體系,改變不發達地區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缺位的現狀,促進基本金融服務均等化。“十二五”時期在加強風險監管的同時,銀監會正積極推動銀行業改革和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將其改造成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銀行。在經營管理方面,借鑒了國際先進銀行的管理模式與經驗,精簡機構和人員,實施符合國際標準的會計制度,提高銀行營運及財務信息透明度,建立管理信息系統,改進貸款質量,降低不合理放貸比率,業務不斷創新,開拓市場,以提高綜合競爭力。
二、銀行信貸改革對企業融資帶來的正向影響
第一,銀行信貸改革能夠協助企業加快經營體制的轉變,從而確保產品生產符合現代化市場需求,并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銀行信貸改革帶來了銀行的商業化轉變,而銀行系統的轉變則為企業的轉型升級帶來的驅動作用。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銀行的經營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因此其與企業所產生的資金借貸關系必須加以嚴格控制,貸款發放的主要指標是企業的經營利潤情況及企業所面對的運營風險大小。在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過程中,銀行會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綜合的評定,針對資質較差的企業不會進行貸款發放。因此,貸款申請的嚴格考核使得企業必須對于自身的經營進行有效的改進,從而確保自身具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并不斷的將出現的高效管理思想與自身企業的管理工作加以整合,最終促使企業成為具有較高市場競爭水平的主體,推動經濟的發展。
第二,銀行信貸改革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較好的外部環境。伴隨著銀行信貸改革的縱深演進發展,國家政府針對金融業的宏觀調控,尤其是針對商業銀行的管理已經逐步脫離傳統行政管理模式。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新型的利率、匯率、存款準備金率等一系列的金融調控模式已經向市場經濟模式靠攏,行政方面的調控則成為了宏觀調控的輔助手段。在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條件下,銀行信貸改革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如下方面的好處:首先是隨著商業銀行對于信貸方面的更為科學管理,對于企業的貸款也更為有序與合理,不僅在數量上不會出現資金浪費或資金不足,而且在質量上也確保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維護好企業融資的資金需求;其次是貨幣流通方面也能夠獲得很好的管理,從而為企業的經營活動中所產生的成本、費用、利潤等方面的核算提供較為有利的外部條件,保障企業健康發展。
第三,銀行信貸改革能夠極大的協助企業的融資。銀行信貸改革的最大特征在于銀行體系的改革,導致了傳統的商業銀行在業務經營范圍及市場地位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創新了銀行所給企業提供的服務類型,從全方位、系統化的角度為企業的融資帶來了幫助。在銀行信貸改革所帶來的大環境下,企業與銀行之間具有雙向選擇的權利,企業可以在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前提下,同時向多家銀行申請貸款,從而有效的保障了資金需求。目前,各商業銀行紛紛推出新型的投融資工具與產品,進一步便利了企業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我國證券市場在銀行信貸改革當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企業也能夠更好的利用股票、債券、信托等進行融資,從而確保自身的資金需求獲得滿足。就國際貿易與融資而言,我國中央銀行長期以來所倡導的三不準規定保障了企業在國內外融資過程中的低風險,為企業融資的多樣化渠道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銀行信貸改革對企業融資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一,經過銀行信貸改革,在我國的不發達地區的銀行信貸總規模將大大減少,并且也很難從海外渠道獲取大量資金的支持。以我國某山區縣為例,首先是在進行銀行信貸改革之后,農業銀行所發放的貸款總額不到30,000萬元,只有實行改革之前的50%左右的水平;其次是所產生的信貸質量也有所降低,信貸成效更是無從談起,該縣在近幾年,每年都有接近20,000萬元的貸款被銀行催收,并被認定為不良銀行貸款,這個數量占總貸款數量超過60%,而每年的累計虧損也有近2,000萬元,根本行不成對于企業融資的有利支持;再次是由于地區落后的限制,在吸引投資方面存在一系列障礙,也無法獲得國家級的重點建設項目的資助,更別提屬于高水平的技術攻關項目,該縣每年從國家方面獲得的資金支持僅有1,000余萬元,這和經濟發達地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第二,在銀行信貸改革使得當前所存在的一批借助銀行等資助的企業經營將陷入缺乏可用資金的困境。銀行信貸改革將進一步促使銀行向市場經濟層面轉化,進一步脫離傳統的行政性面貌,而行政干預方面的剝離也確保了銀行不再為企業的經營不佳背負債務。在進行銀行信貸改革之后,銀行更加趨向于對利潤的追求,而為了獲得較好的收益,其通常會對信貸環節進行嚴格的控制,不僅通過抵押擔保等形式來保障貸款發放的可回收性,而且也會通過對貸款者進行信用,來確保貸款者具有較高的償貸信用。然而,這種較為嚴厲的信貸政策卻往往為企業融資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尤其是對尚未形成較為完備的市場經濟地區而言,甚至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生存。從相關調查來看,經濟落后的縣級市,在進行銀行信貸改革之后,企業由于缺乏行政層面的干預,導致了約有75%左右的企業處于了停產或倒閉的狀態,而這種企業的貸款在當前金融環境下貸款也更為不利,生存狀況堪憂。
第三,在進行銀行信貸改革之后,對于經營不佳的企業而言,由于對于固定資產的投入大大減少,從而使得企業進行轉型變革的困難力度急劇增加。仍然以所調研的某經濟落后縣的企業為例,在該縣的鄉鎮企業當中,有超過50%的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然而商業銀行對于這些企業的投資規模是已經固定的。以往企業通常運用提升資產保存量的方法來推動再生產進行的措施,但是在信貸信用化管理,以及考慮資產負債風險的前提下,銀行對于企業的貸款往往十分嚴格,并且很少將資金輕易的投放到產品大量積壓、出現嚴重虧損的企業。即使有一些企業沒有出現虧損狀況,如果自身具有較高的資產負債的話,也通常很難從銀行獲取貸款。在這種狀況下,銀行對于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要求十分嚴格,并且降低了對于企業固定資產的投資,而加之企業自身擁有的資金數目較小的緣故,職工也很難有富足的資金來購買企業的股票,從而企業進行有效的股改及治理結構的改進往往會面對著更多的困難。
參考文獻
[1] 黃媛.基于銀行信貸改革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思考[J].中國商貿,2012(18):26-29.
[2] 李靜.完善我國金融融資結構及金融制度改革[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4):142.
作者簡介:張本(1983-),男,遼寧丹東人,助理經濟師,中央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