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經濟面臨“二次探底”、通貨膨脹壓力下的中國經濟正在利用“十二五”發展機遇通過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向低碳化方向轉型的大背景下,作為西部大開發的腹心和江河源頭生態屏障的長江上游地區,如何利用“十二五”發展機遇,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低碳經濟發展能力,深挖“節能減排”潛力,以應對逐漸增加的外部不確定性以及日漸嚴重的資源環境制約壓力,將經濟發展真正轉到綠色、低碳的軌道上來,有巨大的實際應用價值。
【關鍵詞】低碳經濟 長江上游地區 低碳經濟發展能力
自工業革命伊始,伴隨著化石能源的開發使用,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被排入大氣。目前,大氣中過高的溫室氣體含量已經導致全球氣溫升高,冰川大幅度消融以及各種氣候異常事件頻繁發生,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發展低碳經濟己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改革開放30年,傳統的粗放式經濟難以為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向低碳化方向演進,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長江上游地區處于我國西部的源頭區域,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同時長江上游地區也正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面對著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因此,對長江上游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一、低碳經濟概念的內涵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官方文獻是2003英國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一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此后,IPCC及聯合國多項評估報告都對低碳經濟進行過進一步的討論,但由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地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等差異,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全面的界定,在低碳經濟的評估方法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國低碳產業聯合會將其定義為一種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經濟發展形態。
對于低碳經濟內涵的理解,本人認為低碳經濟的本質主要涉及三層涵義:一是技術創新;二是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三是國際低碳政治博弈。技術創新本質是低碳經濟的核心。其本質是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由傳統的以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為主導向著以技術創新、治理創新等創新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區域發展由經濟增長為主,轉向經濟、環境、生態、民生等多目標協調發展的轉型。于此同時,在世界多極化發展格局的新形勢下,低碳經濟也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以全球氣候變暖為契機,爭奪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新博弈。
二、長江上游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長江上游地區是指長江干流從源頭格拉丹東雪山至湖北省宜昌地區,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重慶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區。這一流域被譽為“黃金水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溝通我國南北經濟、加強東西經濟交流、促進海陸經濟融合的重要橋梁。中央政府的“十五”計劃中明確指出要把長江上游經濟帶建設納入到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中,并將其作為西部大開發三大典型區域之一。
長江上游地區作為我國資源富集區,蘊含著巨大的水能資源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也極為豐富,并且極具開發潛力,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前沿陣地。同時,長江上游地區居高臨下,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對流域中下游地區的安全和發展至關重要,在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長江上游地區的現狀是環境與經濟發展嚴重失衡,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和衰退,生態屏障功能十分低下,嚴重制約著本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并成為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安全運行以及中下游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據水利部水利司統計,每年廢污水排放總量約150×108噸,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長,在直接入江的394個排污口中,70%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因而,長江上游地區發展低碳經濟以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三、長江上游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低碳產業經濟體系。企業應擔負起自身發展低碳經濟主體的責任,努力構建新的低碳型企業的循環經濟模式。政府應出臺更多扶持、引導和鼓勵企業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同時,政府還應對現有的產業政策進行調整,以減少碳源為目的,對能源結構、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從根本上改變由高消費化石能源導致的高碳排放,建立低碳產業經濟體系結構。
(二)構建低碳技術體系。加快研發低碳排放技術,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匯等現代化、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對現有能源技術方案進行改造以更強地支持低碳轉型及經濟增長。
(三)構建低碳生態文化教育體系。將低碳教育納入文化教育體系,在學校教育中融入低碳教育,切實把低碳教育落實為一種政府行為,并依照不同需求,編制不同的低碳教育內容,強化低碳節能概念。
(四)構建低碳經濟的管理體系。完善現有的環保采購立法,積極構建發展低碳經濟的公眾參與機制,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依托,出臺相關的適應各個領域的子法,強化節能減排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 DTI,2003.
[2] 周婷.長江上游經濟帶與生態屏障共建關系研究[J].生態經濟,2006(2):54-56.
[機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慶工商大學經濟研究中心。
作者簡介:方磊(1986-),男,浙江省東陽市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區域商貿與市場;劉少華(1988-),男,安徽省亳州市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