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產業重建政策相繼出臺并實施,引發日本能源結構調整以及相關產業向東亞地區轉移,并對我國經濟發展和日中貿易格局產生重要影響。我國如何對接日本震后產業轉移已成為學術界熱點問題。本文基于產業轉移理論和區域經濟理論,分析日本震前、震后產業轉移的特征及發展趨勢,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我國對接日本產業轉移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種因素,按照不同因素組合采用不同的發展戰略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日本大地震 產業重建 產業轉移 SWOT
一、引言
自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促進日本產業重建,提出解決災后重建、增長戰略、財政重建三大課題,并強調解決核問題的重要性。日本國會通過《復興基本法》、《赤字國債發行法》,并在2011年8月起實施可再生能源補貼法,要求日本公用事業以高于市場的價格購買來自地熱能、太陽能以及風能發電的電力,以此來增加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減少對核能的依賴度。在日本政府政策的引導下,核能產業以及與核能供電相關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等逐步向東亞地區轉移。對于我國來說,一方面存在國外的挑戰;另一方面也是我國主動對接日本產業轉移、獲取日本高端技術的機遇。
二、日本震后能源結構調整
地震致使日本核電站受損嚴重,而核電是日本電能供給的主要方式。2008年日本核電供應量占總發電量的26.3%,并且規劃到2012年核電供電比例達到37.1%,到2017年達到41.5%。為了彌補電力供給緊缺,日本加大了火電、風電、太陽能等的供電力度。但由于電能供給缺口較大,無法在短期內彌補核能供給不足所導致的電能緊缺情況,而這也是迫使日本產業轉移的重要原因。
日本未來能源結構變化預期。2011年12月,日本政府發表了綜合資源能源調查會的研究論點,提出四點比較合理的能源多樣化的方向:徹底強化節能措施;盡可能減少對核電依賴;加大化石燃料的清潔利用并向天然氣方向轉移;最大限度加快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另外,對于加大風能、太陽能、蓄電池等的研究開發力度,政府也給予高度關注。同時,雖然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危害嚴重,但并沒有在本質上重創核工業。因此筆者認為,日本未來能源結構中核能供電比例將有所恢復,但核能的主導地位將會動搖甚至被大大削弱。同時,再生能源的比例將大大增加,新興能源也將得到關注,而石油、煤炭等高耗能的火力發電將逐步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氣供給量增加和燃氣電廠的大量建設,日本的能源結構將走向更加安全、低碳的路徑。
三、日本產業轉移現狀研究
(一)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情況
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在別國境內進行的跨國投資,一般通過輸出技術、資本和管理技能等無形資產,來獲取在國外經營上的優勢地位和控制權,包括獲取廉價勞動力、降低成本、尋求規模經濟等。日本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不僅能夠反映日本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也能反映日本對華產業轉移的情況,因此有必要進行具體的分析。
日本一直是對華直接投資的主要國家。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在2005年達到高峰值,隨后一直到2010年呈現下降趨勢后趨于穩定,但從2011年起增幅明顯。2010年日本實際使用金額為40.84億美元,占全國比例為3.86%,而2011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金額達63.48億美元,占全國比例約5.5%。2012年前4月份日本對華投資額總計達26.65億美元。由于每月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變動浮動不是很大,因此按照前4個月份數值估計,預計2012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在70億美元以上,反映出2011年震后重建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產生巨大影響。筆者認為在日本產業重建的推動下,自日本3·11大地震起至日本產業重建完成的長期內,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與2010年之前相比將呈明顯增加趨勢,將會有更多日本企業對我國進行直接投資。
(二)日本震后產業轉移特點
日本震后產業轉移特點:一是產業轉移以制造業居多;二是產業轉移的規模較大;三是日本對華產業轉移持續進行。從4月起日本便開始對華進行產業轉移,而且我國多地(如山東、浙江、成都、吉林等)都已經做好積極準備,提出多項優惠政策,建立日本產業轉移經濟園區,主動赴日洽談招商事宜。從長期來看,產業轉移的趨勢將會繼續延續,將會有更多日本企業向我國轉移。
四、我國對接震后日本產業轉移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分析
國內市場廣闊,中日貿易交流日益密切。2006年我國與日本的貿易總額達到約1.65萬億人民幣,成為日本的最大貿易伙伴。此后,中日貿易交流日益密切,至2011年中日貿易總額創下新高,2011年中日貿易總額同比增長14.3%。受地震的影響,日本重建將長期面臨物資短缺和電能供給不足的問題,日本在發電原料、農產品需求、節電產品等生產生活資料方面對中國將有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對日本制造產品的認可度較高,國內需求量較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內需市場的擴大,對日產品的需求量也將不斷提升。 優惠的招商政策環境,有效促進產業轉移。
(二)劣勢(Weakness)分析
首先,勞動力成本優勢漸弱,中國相對于東亞多個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減弱,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其次,經濟增長方式亟待完善,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勞動力素質參差不齊,企業之間模仿、抄襲現象比較嚴重。多數省份和地區還未形成與自身優勢和區域特點相適應的發展方式和整體格局,技術水平的缺失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相對落后。
(三)機會(Opportunity)分析
促進我國核電業發展。由于日本核電站的嚴重損壞,加快了日本核電的海外市場布局,基于中國在海外市場的重要性,中國將成為首選。日本核電站在常熟建廠,有利于促進我國核電技術發展和人員交流。促進汽車行業發展,日本為了使汽車零部件的供應分布更加合理,需要尋求更加合適的合作伙伴,而中國具有這樣的條件。中國的汽車產量已經達世界第一,具有完善的生產、經營體系,而且多個汽車產業園區已在中國建立,能夠適應日本汽車零部件的產業化生產。
(四)威脅(Threat)分析
首先,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競爭力逐漸增強。東南亞多個國家(如緬甸、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顯現,日本企業已經開始從中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其次,發達國家積極尋求與日本合作,在高端制造業合作方面,發達國家給予日本援助并尋求與日本多方面的合作,強強聯合對中國對接產業轉移形成阻礙。在能源合作方面,也受到發達國家的競爭。日本核危機發生后,俄日能源交流日益密切,俄國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兩者的合作勢必會增強俄國在中日俄三國能源博弈中的主動權,使中國處于被動局面。
參考文獻
[1] 華爾街日報.野田佳彥:震后重建是新內閣首要任務[EB/OL],2011.09.02. http://cn.wsj.com/gb/20110902/bas182621.asp?source=NewSearch.
[2] 經濟農業省. 平度22年度電力供給計劃的概要. 2010-3-31.
[3] 安娜.日本對華產業轉移及我國對策[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7(10):10-13.
[4] 中華人們共和國商務部,2012年1-4月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情況[R],2012.05.18.
[5]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http://www.jetro.go.jp/china/data/.
[6] 謝穎.日本震后俄日能源合作的新走勢及我應對策略[M]. 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 2011-02-03.
作者簡介:高廣闊(1966-),男,漢族,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王博(1987-),男,漢族,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