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果令人自豪,但是市場經濟的自由化發展需要采取適當的宏觀調控。目前的經濟形勢是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因此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調整經濟結構,建立良好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等。
【關鍵詞】經濟增長模式 經濟結構 外部環境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成果令世人矚目,各國、各地區之間的依賴程度也不斷加深。從八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位回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穩較快增長。種種跡象顯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依然強勁。但同國際接軌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我國的經濟市場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種不良的影響。目前,顯露在外的問題有經濟增長模式無法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失衡;政策環境和法制環境等滯后以及市場化進程參差不齊。所以,當前的經濟形勢是整體狀況仍然不錯,國內發展速度仍然維持在一個比較高速的狀態,但是國際環境逐漸惡化,國內有又有自然災害多發的重大挑戰。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中國想要保持高增長、高就業、低膨脹的良好態勢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遏制內外不良因素的影響。下面,筆者將詳細解析我國市場上存在的不良因素,以及遏制這些因素的方法。
一、深層問題探析
(一)經濟增長模式
據專家分析,我國目前還能維持“穩增長”的手段主要是依靠國家政府增加投資。這種任務性的投資雖然也能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但是所能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任務性的投資大多是劣質投資,在房地產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劣質投資的后果就是房地產泡沫的急劇增加,居民無法“安居”,建造出來的民居又大量閑置。
此外,我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制造業而發展起來的。但受制于生產力水平,制造業依舊局限在低層次的循環圈內,難以打破體制經濟的束縛,實現產業升級。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大量原材料、能源和勞動力消耗的基礎上。但是在全球能源危機的今天,粗放型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生產成本大幅增加,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算不上是高科技產品,滯銷的后果將使企業入不敷出。
但是在2009年那次經濟危機中,我國就是采取這種“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事實上也取得了很明顯的效果。因此,經驗使得我們再次習慣性地選擇這種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那么,經濟短期下滑、長期低質量增長的結局不可避免。而且一旦鎖定成型,最終的結果將是經濟急劇衰退。所以,對于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除了轉型,無路可走。
(二)經濟結構失衡
經濟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三個產業的比重失衡、區域經濟發展失衡以及增長動力結構畸形。我國的第二產業遠遠超過發達國家,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十到二十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的比重明顯偏低,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美國74%的水平,也低于同期的俄羅斯63.3%。同時,產業內部失衡亦較為突出。三農經濟仍未發展完善,主要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工業大而不強,制造業規模雖已位居世界第三,但企業極度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與創新產品;服務業服務效率和附加值不高,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占40%左右,而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還不足30%。區域經濟對比中,城鄉收入差距為3.3∶1,并且有逐步擴大的趨勢。此外,城鄉的社會保障機制、公共基礎設施也相差甚遠,城鎮的社會保障機制已經基本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是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還剛剛起步,只有少數農村居民能夠享受到部分社會保險、養老保險。城鎮的科教文衛事業遠比農村先進,這也導致農村在近期內難以追上城鎮經濟的發展水平。
據統計,我國的投資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二十個百分點,但是消費水平則低二十個百分點。本輪實施的一攬子計劃仍然是采取大幅增加政府投資,這又將進一步擴大投資與消費之間的差距。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結構與發展方式勢必會產生更大的歷史性影響。
(三)外部環境滯后
政府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是我國經濟的一大特色,但是隨之產生的弊端是,政府精英們頒布的調控措施遠不如市場變化來得快、來的有效率。同時,少數精英人士做出的決策難免帶有主觀因素的決定。現實是地方政府這幾年來急于出讓土地以獲得政府收入,同時向商業銀行貸款用作土地的前期開發。這一舉措使得政府財政收入不僅依賴土地的出讓,而且對商業銀行的依賴程度也日益加大,這對于需要穩定運轉的政府來說可不是什么有利的事。因為一旦銀行方面出現危機,政府就是立刻受到波及。為了避免被牽連,政府不得不進一步頒布有利于銀行的政策,主動救助陷入危機的商業銀行。即使商業銀行方存在過錯,政府也不方面采取強硬的改革措施,例如上調準備金率(上調準備金率會影響銀行的營業利潤,但是如果不上調的話,通貨膨脹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法制環境的滯后也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繁榮。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法制不僅能很好地規范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且能保障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但是我國法制環境的現狀是重點打擊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但是在非犯罪層面給予的保障不夠完善,甚至在許多領域依然是原則性保障或者完全是空白。
一言以蔽之,政策環境、法制環境等滯后,使經濟由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延伸的渠道不暢,多元化的增長方式未能形成,有形成低層次自循環圈的可能性。
二、應對措施
(一)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調整包括兩方面——產業機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前者是指三種產業之間相互協調,共同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使產生的效益實現最優化、最大化;后者是指產業機構升級,即生產結構系統由低級形式變為高級形式。調整產業結構首先需要增加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降低第一產業的比重。這就需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向節約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具體說來就是,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對自然、社會溫和的產業。其次,需要調整需求結構。政府、企業、家庭或者個人對所需要產品或者服務的需求比例各不相同,但是根據市場供給規律,需求決定生產及產品價格。要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必須在需求結構優化的同時調整產業結構。最后,引導資金的流向(包括國內資金以及外資的流向)。銀行的資金流主要是從農村吸收儲蓄存款,將可流動資金應用于城鎮的建設,如貸款給房地產公司。由此可見,國內資金流過于單一,導致房地產等幾個利潤高的部門出現資金飽和、生產過熱的現象,最后的結果是房地產市場出現大量泡沫。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國內資金流也進行引導和調控。而外資的流向對于產業調整和地區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外資的政策是積極引導,以促進我國國內經濟的增長。該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個,但是其負面效用是外商無限制的進入,使得地方對外商毫無選擇,有些甚至引進檔次較低的技術,或者是環境污染嚴重的外資項目。因此,有必要積極、合理地引導外資的流向。
(二)擴大內需
擴大內需是我國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因為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經濟蕭條的時代,擴大內需可以轉移大量剩余勞動力,加快程式化進程。在經濟發展節奏放緩的同時,可以保持一定數量的增長,而且還能解決就業問題,保障社會的穩定、有序。但是單純依靠擴張性財政政策是不行的。因此,還需要同步實行提高工資待遇。目前的工資水平難以保障正常生活的需要,也進一步影響了消費市場。高積累、低消費反而會對經濟發展的正常發展不利——國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會導致高收入者消費高檔進口商品,導致國內消費市場的萎靡。
通常的做法是維持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引導投資作用,如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農村教科文衛設施的建設等。同時鼓勵民間經營組織的發展,實現多渠道融資的暢通,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各個領域。
(三)改善外部環境
法制環境對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必須盡快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如投資法、信貸法、預算法等亟需完善。改善法制環境不僅依賴立法上的完善,而且需更加注重法的實施效果。今后的重點應該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在執法過程中,加強執法力度,凸顯出法律對違法犯罪分子的威懾作用。同時要加強法制宣傳,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樹立法律權威。
參考文獻
[1] 王保安.中國經濟結構失衡、基本特征、深層原因與對策建議[J].財貿經濟,2010:8-13.
[2] 刑杰.淺析當前的主要經濟形勢及其對策[J].商業文化,2010:150-151.
[3] 王一鳴.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政策[J].13-17.
作者簡介:白冰潔(1986-),女,漢族,北京人,任職于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數據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2012冬季班金融學(投資方向)在職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