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農產品規模不斷擴大,但存在諸多問題。如品種集中度和市場集中度較高,導致出口穩定性低,市場風險較大。我國對此采取了一系列應對策略。本文在以上背景分析基礎上,探索淮安市本土化應對策略,以期拓展淮安市本地農業發展有益思路。
【關鍵詞】農產品 出口 現狀 對策
一、中國農產品出口現狀
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貿易總額由2002年的180.2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約5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從區域分布看,中國食品類農產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市場依次為日本、歐盟、美國、韓國和香港等;從出口食品的產品結構看,主要包括水、水產品及其制品、瓜果蔬菜及其制品,占出口食品比例的50%以上。主要特點表現為:⑴出口產品的品種集中度和市場集中度較高。2011年中國蔬菜、水果、原料類水產品對前五大出口國家的依存度分別約為45%、53%和62%。⑵主要出口產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農產品。2011年,我國水產品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畜禽產品三大類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分別約占農產品出口總額比重的27%、32%和5%。⑶市場結構不斷變化,日本市場比重下降,美國市場比重上升。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從入世前的約30%已降至2011年的約18%,而對美國的出口額比重則上升到2011年的約12%。
江蘇作為經濟大省、農業大省,農產品出口總量居全國第六位。2011年,江蘇農產品出口額約30億美元,為山東的五分之一,廣東福建的二分之一,浙江遼寧的三分之二。出口國家和地區按照出口總量由高到低分別為亞洲、東盟、歐洲、北美洲和歐盟。江蘇出口的農產品以畜產品、蔬菜等出口為主,分別位居全國第三位和第四位,其他產品規模小、品種多,在全國較有規模的包括腸衣占全國的33%、蔬菜中的大蒜占全國的10%,在世界農產品出口中的比重還是相當低。
二、農產品出口遇到的主要障礙及其產生的主要負面影響
(一)全球金融危機造成農產品出口下滑
2007年始于美國的世界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主要發展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速度急劇放緩,甚至出現倒退;2009年末始于希臘的歐債危機更是對歐洲及世界經濟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在此背景下,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出現下降,世界銀行及其他一些知名評級機構不斷下調經濟增長預期。經濟的衰退直接影響了出口需求,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增速不斷放緩,該領域的貿易逆差也逐漸擴大。
(二)非關稅技術壁壘增加農產品出口難度
隨著近年農產品出口需求的下降,國際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各國為保護包護本國農產品市場紛紛出臺一系列的非關稅技術壁壘措施,如提高技術標準、加大對從我國出口的農產品的檢查檢疫力度、以各種理由設置一系列所謂的綠色貿易壁壘等,設置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障礙。受此影響,我國一些傳統的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頻頻受阻。如2011年1-9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107.1億美元,貿易逆差為236.3億美元,同比擴大35.9%,其中,玉米出口9.1萬噸,同比下降15.6%;稻谷和大米出口31.0萬噸,同比下降31.6%。
(三)極端天氣影響農產品產量
受各自地理位置、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近幾年全球多地區旱、澇、高溫、冷凍、冰雪等極端天氣頻發,造成嚴重的氣象災害,對農產品的生產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多種農產品大幅度減產,國際農產品價格普遍呈上漲態勢,大豆、小麥、玉米等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都超過了10%。我國包括江蘇省在內的大部分地區受極端天氣影響,部分農產品產量也出現明顯下降。在農產品產量下降、價格上升的國內外背景下,增加農產品的出口就面臨著較大的困難。
(四)農產品出口屢遭各國反傾銷
受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農產品的特殊性、制度差異、出口機構失衡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農產品出口一直深受各國反傾銷的制約。自從中國出口的糖精鈉在歐盟被反傾銷起,已有超過30 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進行近500 余起反傾銷調查,涉及4000多種商品,影響中國出口產品貿易額超過150多億元。隨著中國農產品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和出口的快速增長,我國農產品面對的反傾銷爭端將日趨頻繁和激烈,可能成為今后不能回避的出口障礙。
三、國內采取的解決措施
(一)認真研究,妥善處理出口中的技術壁壘
中國重新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國后,要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規章和章程開展國際經濟活動,按照公平互利的原則維護本國的合法經濟權益。冷靜、客觀分析研究我國農產品出口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壁壘,科學規劃和完善我國農產品生產及出口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體系,使之逐步與國際通用的技術標準及農產品有關認證體系接軌,加快中國農產品有關技術標準融入國際標準的步伐。通過技術標準的完善,加強指導,進一步促使我國農產品生產及出口企業自覺地通過產品升級、技術改造等科學措施,使自己的產品更加符合國際標準,最大限度避免受到有關國家技術貿易壁壘的影響。同時,由政府牽頭,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體系,有序推進我國的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加強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檢驗工作,提高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加強對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出口等各個環節的監督管理,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并嚴格執行。此外,按照國際通用的勞工標準,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及出口企業的用工管理,進一步完善我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加大法規的執行監督力度,盡可能避免國際貿易中的勞工方面遇到的壁壘。
(二)積極應對,做好農業生產減災工作
針對近幾年極端天氣頻發的情況,我國政府加強了對農業生產減災工作的工作力度,各級政府及有關氣象、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制定了主要氣象災害的應急預案,加強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預報和預警工作,建立農業生產抗災物資的儲備。加強農業災害應急管理,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特別是針對農業生產可能面臨的災害,做到技術方案早出臺、救災物資早落實、防御措施早到位,加強信息調度。關注跟蹤主要農產品長勢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研判,及時采取措施。加強指導服務。在發生嚴重災情時,及時派出工作督導組和技術指導組,深入災區開展巡回技術指導,幫助搞好災后田間管理,減輕災害影響和損失。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災區恢復生產。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農業抗災救災的重大行動、重大措施和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切實增強農業防災抗災工作合力。
(三)積極應對反侵銷
根據我國農產品面臨的反傾銷實際情況,中國政府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應對,減少外國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反傾銷。通過政府間的各種磋商,加大我國農產品的對外宣傳;建立初期反傾銷防范機制,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預警預報機制,通過監控對有關信息進行收集、整理;調整農產品貿易戰略,引導企業實施多元化出口措施,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防止出口過于集中所造成的風險。
同時,樹立農產品出口企業的主體意識,提高企業的應訴能力,指導企業運用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貿易規則,積極應訴反傾銷案件。2009年,江蘇鹽城生產三氯蔗糖的捷康公司主動要求應訴美國337 調查,取得完勝。該企業深入研究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的做法,值得借鑒學習。同時,我國其他領域對國外反傾銷案件的成功案例都值得仔細研究和學習。
四、淮安可以采取的策略
(一)發展特色農業
結合淮安獨特的地理位置、農業資源及氣候條件,積極發展本地特色農業,錯位發展,增加本地農產品出口的核心競爭力。淮安區五大主導產業稻米、蔬菜、畜禽、水產、林木,都已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銷一條龍格局。全區成立280多家各類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走農業產業化之路。金湖縣把“標準種(養)、名牌精品、科技知識”、“興農戰略”作為提高農業增收的重要手段,突出發展特色農業,加快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盱眙縣以盱眙龍蝦為突破點形成特色農業產業化格局。清浦區按照“產業化提升農業”的思路,推動農業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這些特色農業發展舉措,促進了淮安本地特色農業的發展。
同時,淮安的特色糧油、蔬菜、淡水產品等均有較好的特色,具備了加快走向世界的條件和基礎,關鍵是如何通過品種和技術的創新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通過專業化和標準化生產規模化水平,從而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加速培育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
淮安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大多數企業農產品的加工技術工藝落后、小企業數量較多且無序惡性競爭,市有關部門要統籌規劃,科學管理,實現生產要素資源合理的配置,結合淮安農產品生產及出口實際情況,加快淮安農業的產業化進程。目前淮安農業龍頭企業在數量、規模、科技含量、輻射力和出口帶動力上均與蘇南蘇中地區存在較大的差距。應根據區域特色及農產品出口情況,與出口農產品基地建設相結合,通過適當的政策扶持,同時引導各類資本向龍頭企業集中,加快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和發展,迅速提高農業龍頭企業的數量與農產品加工水平,特別是要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形成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的比較競爭優勢。
(三)加強品牌建設和保護
打造農產品知名度,培植農產品品牌。積極探索和實踐品牌農業之路,爭創一批叫得響、站得住、效益好的名牌產品是淮安市政府的農產品品牌建設戰略,通過采取加強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夯實農產品品牌建設基礎、重抓農產品標志認證,找準農產品品牌建設突破口、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提高農產品品質、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等措施,淮安市目前已擁有“淮安大米”、“淮安紅椒”、“淮安黃瓜”、“盱眙龍蝦”、“洪澤湖大閘蟹”、“淮安黑豬”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8個,“淮安紅椒”榮獲農業部2011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盱眙龍蝦、新象小麥粉等獲國家名牌產品,江蘇民康油脂有限公司民康牌食用油、淮安市恒晟米業有限公司蘇王牌大米、江蘇蘇美食品有限公司蘇美牌釀造醬油等獲省級名牌農產品,引導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紀人、農戶等生產經營主體增強商標意識,鼓勵支持農產品,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特色農產品的企業、合作組織等注冊商標。通過品牌戰略,目前,淮安銷售億元以上農產品企業分別達到30戶,其中過10億元企業3戶,過3億元企業11戶,淮安特色的農產品如盱眙龍蝦、洪澤湖水產、淮山藥等要繼續做強做大,穩住現有品牌及規模優勢,牢牢把握國際市場,形成可持續性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邵桂蘭,孫凱,宋祖德. 農業保護政策對農產品貿易摩擦的影響分析[J]. 經濟問題探索,2008(07) .
[2] 李延. 我國貿易摩擦頻發的原因探析及應對措施[J]. 商場現代化,2007(36).
[3] 王滕. 我國農產品貿易爭端解決主體研究[D]. 山東農業大學,2009.
[4] 侯云先,李曉紅,林文. 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的貿易技術壁壘攻守戰略[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2) .
[5] 夏合群.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基于金融危機背景的分析[J].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5).
本研究歸屬2011年度淮安市科技支撐計劃(社會發展)項目,項目編號:HAS2011060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