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及日元主導的亞元模式中途夭折,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由此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帶來機遇和挑戰。上海應和香港分工協作,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強金融風險的防范能力,運用現代網絡科學技術,最終完成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關鍵詞】跨境貿易 人民幣結算 人民幣回流 金融控股 平準基金
一、人民幣國際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由于人民幣還未國際化,所以還不能實行對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在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應該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度相適應在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完全開放前)上海應當以人民幣業務為主,建立起一個亞洲地區的人民幣債券市場,亞洲地區的債券市場不發達,上海如果能將此債券市場發展起來,將會是一個很有特色的亞洲金融中心,由于人民幣單向流出、外匯儲備被動增長一度引發市場質疑,大量境外的人民幣交易發生,在境外就會形成人民幣中心,將來如果境外人民幣中心的影響超過上海,那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將會成為空話,再者大量的人民幣流通在外不利于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中貨幣政策的實施。做好人民幣回流應當從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逐步開放市場,擴大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投資,開發旅游景點,讓外國游客來我國消費,支付邊境貿易和相關手續費,通過銀行系統回流。
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當與香港、內地金融的發展相協調
與香港相比較,上海具有與內地金融市場密切聯系的比較優勢。在我國金融嚴重滯后實體經濟的情況下,上海目前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做好功能健全國內金融中心的工作,盡快趕上實體經濟的步伐,通過對外貿易的擴大及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最終發展成為東南亞地區的區域金融中心,甚至是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在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完全可兌換前的戰略定位是建成綜合功能健全、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國內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是本土金融市場體系發展到國際化成熟階段的一個自然結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將面臨重大的戰略轉型,即從目前主要為內地經濟提供涉外金融服務,轉向為東南亞國家提供離岸金融服務與上海專業化分工協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轉型存在兩個重要的方向:一是為內地和世界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并做好內地與東南亞各國的離岸金融中心工作;二是為內地金融市場提供金融制度和基礎設施上的幫助。
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不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缺少鄰近地區的金融支持,即產業之間缺乏必要的融合度,產業鏈不長,難以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輻射力。需要通過中央與地方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使一些產業轉移形成產業集群,增加產業鏈長度,做好各產業專業化分工,淘汰不適合經濟發展的舊產業,并借此機會來完成我國經濟轉型。滬、蘇、浙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較嚴重的趨同現象,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無法完成資源在區域間的優化配置,使得資源邊際效率低下,因此需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來發展長三角多層次資本市場功能,優化資源配置。
三、金融體制的改革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受到阻礙,首先由于我國投資效率低和產能過剩,而國內高儲蓄率的消化使得實際利率處于較低水平,其次,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利差在擴大。存貸利率是銀行為提供金融服務業而所需要的社會成本,利差的擴大說明效率下降了。第三,金融業過度的行政保護和行政管制,導致金融機構創新不足。第四,一些金融創新產品與金融方法和措施的實施需要通過嚴格審批與層層向上匯報影響金融工具作用的發揮。
完善金融生態環境政府需要放寬利率限制,促進利率市場化,與金融商業化,開放的金融市場,提高國內金融機構之間,國內與國外金融機構的競爭,深化股市改革,增加創業板股票的吸引力,逐步完善我國B股市場。放寬審批制度,市場化金融體制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步伐。
四、加強金融風險的防范能力
雖然我國的金融衍生產品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仍然無法避免系統風險,政府可以采取平準基金制度。為了穩定證券市場,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或財政撥款或向市場個人出售而形成的共同基金,在證券市場出現非理性波動時,通過反向操作來保護我國證券市場,由于我國證券市場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國外金融市場的惡意沖擊,發展平準基金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其中香港就有成功運用平準基金“救世”的例子。上海也可以成立平準基金來抵制風險。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實行的是分業監管模式,但美、英等多數發達國家實行金融混業經營,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自然會聚集很多外資金融機構,所以在監管體制方面還需要許多改進,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國應該得到相應的發展,近期工作如下:
(1)在上海積極開展金融混業試點,培養產業資本控股、參股金融業的金融控股公司,提高其競爭力。
(2)有金融機構之間業務擴展來形成金融控股公司,例如銀行、信托、證券或保險公司,通過子公司或直接由母公司參與另一種或多種金融業務。
(3)發展人類風險定價技術,為金融控股公司有可能帶來的損失找到了風險控制的辦法。
五、金融的革新需要技術來推動
傳統的融資方式有兩種,第一是商業銀行的直接融資;第二是股票債券的間接融資。第三種模式就是互聯網金融。
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將對商業銀行轉型提出挑戰,如果有了搜索引擎、云計算、征信體制等互聯網功能,移動金融會飛速發展,商業銀行應主動適應這些變革,有了這些高科技,對中小型企業信用評級變得更加容易,融資與投資變得更快捷。
六、結語
通過不斷努力,金融市場與金融結構得到完善,金融服務質量也會提高,加上高技術的運用和人民幣逐步國際化,上海最終會成為功能健全的國際金融中心。
作者簡介:金麗(1989-),女,湖北武漢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與安全工程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2009級本科生。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