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堅定不移地實施改革開放戰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中國經濟從此走上飛速發展的道路。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三十多年來,金融業的改革與發展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目前,我國基本建立了在中央銀行宏觀調控和監管機構分業監管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相分離,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體系。銀行業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在國民經濟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責任。因此,穩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已經成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銀行體系 金融制度 變革發展
一、中國銀行制度的歷史選擇
新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初始階段是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實行的“大一統”銀行體制。改革開放后中國銀行體制進行了深入的改革,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4),二元銀行結構的形成;第二階段(1985—1994),銀行體系層次多樣化;第三階段(1995-2001),銀行商業化制度變遷全面推進:第四階段(2002-今),銀行業產權制度變革。
(一)第一階段(1978-1984),二元銀行結構的形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1978-1984年,改革開放前“大一統”的計劃經濟單一銀行體制,逐步向二元銀行結構轉變。二元銀行結構,是指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由先前的統一整體相分離的銀行結構體系。在此期間,銀行制度變遷分兩條主線同時推進:一條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銀行職能。另一條是重新構建商業銀行體系。
進行二元銀行結構改革的原因分析:
1.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迫使中國人民銀行發揮中央銀行的職能和作用。改革開放之前,全國貨幣發行中心、信貸結算中心和會計出納中心均由人民銀行兼任。中國人民銀行實際上是財政部控制下的政府計劃指令代理機構,既不是真正的中央銀行也不是真正的商業銀行,極度單一化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缺失,使傳統金融體系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支持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轉換上的功能基本喪失,國民經濟發展受到抑制。因此迫切需要中國人民銀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
2.銀行資金融通功能的充分發揮有助于推進國有企業放權讓利改革。計劃體制下僵化的金融體系無法適應企業制度變革。欲保持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國有銀行產權邊界必須進行擴展。
3.政府財力下降迫使金融制度變遷進程加快。國有企業自主權下放后資金需求激增,同時國家財政能力在社會轉型中卻不斷下降。企業的投資需求必須得到新的資金來源以滿足。為此,政府大力推進銀行制度變遷成為必然。
4.社會資金來源的主渠道逐漸以居民儲蓄為主力。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城鄉居民儲蓄不斷增加,成為國民經濟建設所需資金的主渠道,在儲蓄轉化為投資過程中銀行體系須發揮重要作用。
(二)第二階段(1985—1994),銀行體系層次多樣化
1985—1994年期間中國銀行體系層次逐漸分離并呈多樣化發展。為適應體制內經濟發展的需求,專業化經營向企業化經營成為國有銀行的主要轉變;同時,國有產權形式之外的其他類型金融產權形式有了廣闊的生存空間。這得益于體制外經濟的迅速發展。
進行銀行體系層次多樣化改革的原因分析:
1.出于當時政府效用最大化考慮,專業銀行企業化,商業銀行國有獨資化成為首選模式。為保持國有產權的相對集中,專業銀行采取分段資產業務剝離方式向國有商業銀行轉變。專業銀行商業化改革是帕累托最優理論的充分運用。
2.銀行體系業務多樣化趨勢使得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逐步分離成為必然。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混同經營是專業銀行成為企業化自主經營主體的最大障礙。為解決專業銀行身兼二任、效率低下等問題,割斷政策性貸款與基礎貨幣的直接聯系,確保中央銀行擁有調控基礎貨幣的主動性,獨立的政策性金融體系成為最佳選擇。
3.多層次銀行體系有助于滿足體制外經濟快速增長的資金需求。體制外增量改革的局部均衡方式,大大減少了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成本和阻力,在改變計劃制度的同時維護了既存的利益格局,從而避免了激進改革可能引起的嚴重后果。
4.發展地方金融機構可以有效替代地方政府財政的功能。財稅體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與中央銀行開始爭奪金融資源。地方政府負擔的事權和支出責任日益加大而與此同時地方稅收趨于下降。此種情形下,地方政府必然發展成為銀行制度變革的主要和直接推動力量,在確保體制內金融主導地位不變的情況下,體制外金融得到較快發展。
(三)第三階段(1995-2001),銀行商業化制度變遷全面推進
1995—2001年是專業銀行企業化經營的延續和發展,是全面推進專業銀行商業化制度變遷的階段。這一階段中央試圖通過其不斷上升的財力,對四大專業銀行內部經營體制進行較為徹底的改造,成為真正的商業銀行。實質上是對國有銀行的產權邊界作進一步的整固,并沒有真正涉及到產權制度變革。但為下一階段的產權制度變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進行銀行業商業化改革的原因分析:
1.資本充足率不足使得商業銀行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降低,危及整個金融業的穩定和安全。在金融業面臨嚴重風險的情況下,國家必然以犧牲租金偏好為代價,以換取金融業安全穩定。
2.國家有責任消除因支持國有企業導致商業銀行形成的不良資產。國有商業銀行為國有企業提供主要資金來源,國有企業也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依靠。大量銀行資金流通運作實質上遵循財政撥款規律,企業根本沒有償還的打算更沒有償付的能力,不良資產的累積成為必然。政府負責處理因體制因素和政策因素所形成的不良資產符合制度演進的邏輯。
(四)第四階段(2002至今),銀行業產權制度變革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2002年2月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銀行制度變遷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銀行制度終于步入以產權制度變革為主的核心變遷新階段。2002年以來我國先后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銀行,農村銀行,民營銀行及外資銀行制度進行了大幅改革。
進行銀行業產權制度變革的原因分析:
長期以來,產權主體虛置,產權關系不清使商業銀行的所有權與經營權難以分離,難以獨立自主地經營,無法建立高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從而滋生大量的不良資產,資本充足率下降,并使得銀行功能財政化、內控機制不健全等深層次矛盾日益嚴重,危及銀行業的穩定和安全。由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組成的商業銀行主體在產權制度變遷中取得了預期的成效:一是中國銀行業的主體仍是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二是從資本充足率水平和盈利能力兩方面看主要商業銀行有了大幅提升;三是主要商業銀行資金運作規范化程度提高,不良貸款率明顯下降,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銀行業制度演進的路徑呈現出一條清晰的脈絡,即在政府主導下以服務經濟體制改革為目標,由體制外增量改革逐步過渡到體制內存量改革;銀行機構的主體角色也由計劃經濟時期的“政府出納”,向經濟轉軌時期的“政治銀行家”轉變,并最終向成熟市場經濟時期的“獨立銀行家”角色轉化。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總體思路決定了中國銀行業制度演進的過程,同時為中國銀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安全穩定的經濟大環境。
二、中國銀行制度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銀行制度已經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西方發達經濟體的先進銀行運營管理制度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因此,針對改革過程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中國銀行業必須與時俱進,不斷修正和改善,才能保持生命力和可持續性。
(一)金融體制變革須與經濟體制改革相協調
在加強國有企業和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一方面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和效率,改變國民經濟發展對銀行業過分依賴的局面;另一方面,金融機構服務模式應向多層次、多形式轉化,針對不同市場主體對金融需求的特點,制定個性化解決方案。因此金融變革與經濟發展須步調一致。
(二)扶持新型誘致性銀行制度變遷主體
當前體制外資本進入銀行業存在很多行政性壁壘而政府資本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難以退出。國家應適時進行金融制度創新,從戰略層面培育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第一行動集團以提高效率。
(三)政府資本應循序漸進地讓位于民間資本
金融制度變革與發展以政府力量為主要驅動只能作為過渡性的安排。隨著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不斷發揮,未來金融制度變遷應由市場機制發揮調控功能,政府應有序從銀行業這一壟斷性、高利潤行業中退出,放寬民間資本的準入標準,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高效優勢,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有助于維護中國信貸市場的穩定。
(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平衡地區差異
金融資源合理配置和優化是金融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必要前提。我們必須改變大中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作為金融制度創新試點唯一選擇的扭曲狀態,鼓勵中西部和農村欠發達地區率先嘗試金融創新。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適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對進入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機構進行政策扶持。
(五)擴大銀行業對外開放水平,注重內外均衡
加強銀行業對外開放,一方面引進外資金融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有助于消化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經營技術,對中資銀行完善產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結構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更好地貫徹“走出去”戰略,促使中國銀行業融入國際金融業,在競爭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應注意利用外資的方式,注重內外均衡。因此,應從戰略高度鼓勵和引導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
(六)適時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完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金融機構需要在競爭中生存,優勝劣汰是自然選擇的規律,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是實現市場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渠道。為降低單個銀行倒閉造成的負外部性對經濟的沖擊,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二者結合可以有效防范銀行危機及加強市場約束。
參考文獻
[1] 孔偉艷. 產權多元化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0(5):25-29.
[2] 林毅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J].中國經貿導刊,1999(4):34-46.
[3] 萬明,李雪蓮.全球銀行業產權結構去國有化變革與外部性、軟預算約束: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的一個闡釋性框架[J].國際金融研究,2007(9):11-19.
[4] Muller, H.M. and Warneryd, K. Inside versus Outside Ownership:A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Firm[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 (32):527-541.
作者簡介:祁宏亮(1988-),男,漢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學碩士,研究方向:國際金融。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