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整理分析西部各省份近幾年邊境小額貿易情況,掌握西部邊貿情況的大體趨勢,將其邊貿形式分成重點口岸、邊境城市、邊境經濟合作區、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四種類型,針對不同類型進行分析,找出西部邊貿區培育自我發展能力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西部邊貿區 重點口岸 邊境城市 邊境經濟合作區 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 自我發展能力
一、西部邊貿區的基本情況
邊境貿易區主要有西南邊境貿易區和西北邊境貿易區。西南邊境貿易區包括西藏、云南、廣西三省區。該區以南亞、東南亞為主要目標,發展邊境貿易、轉口貿易。西北邊境貿易區含甘肅、新疆、內蒙古三省區。該區以新疆邊貿為主,甘肅邊貿主要指的是中蒙邊境貿易,層次低、批量小,是西部邊境貿易區中的最落后的一個邊貿省區。近幾年,西部邊境貿易發展迅速,下圖(見圖1)是近幾年西部省區的邊境小額貿易情況:
資料來源:各省統計年鑒(由于甘肅省由于資料數據有限,西部邊境小額貿易總額不包含甘肅省)。
由上圖可知,西部邊貿區邊境小額貿易總額是逐年上升的趨勢,增長速率也是大致穩中有增。由于邊境小額貿易占邊境貿易區的92%,其整體發展趨勢也是西部近幾年發展邊貿的概況。
二、西部邊貿區的類型
為了加快西部邊境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發揮西部邊貿區的優勢,國家制定和實行了特殊開放政策,把西部邊貿區的發展分為重點口岸、邊境城市、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等類型。
(一)重點口岸
口岸是指人員、貨物、交通工具出入國境的港口、機場、車站通道等,而邊境口岸則為邊境地區具有特殊機構和職能的外向型城鎮,它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門戶和窗口,是實現貿易和技術交流的通道。中國西部省區構成一有機帶狀邊境口岸體系的整體即地處邊境,有接壤鄰國,沿邊界線內部幾乎環抱整個西北、西南帶狀邊境地區。在內陸邊界線上,有國家一類口岸數十個,其中包括公路口岸、內河航運口岸、鐵路口岸。(見表1)
在困境中攀升,成為中國第二大邊貿省區老爺廟、烏拉斯臺、塔克什肯、紅山嘴口岸、阿黑土別克、吉木乃、巴克圖、阿拉山口、霍爾果斯、都拉塔、木扎爾特口岸、吐爾小特、伊爾克什坦口岸、紅旗拉甫口岸阿拉山口
此外,西部還設置了若干個二類口岸,這些口岸的分布與邊界走向一致,因邊界走向不同,各省區口岸分布形態、格局各異,例如新疆、云南的口岸近似于“C”字形格局,而其他省區則不同于此。
(二)邊境城市
邊境城市特指實行沿邊開放的西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與周邊國家交界處的口岸城市,其不僅成為國家對外貿易的通道、口岸,而且可以利用重點口岸的對應性,發展多層次貿易:邊貿、民貿、國貿。它是指在沿邊9省區內靠近國境線的、具有一定規模并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一定地域內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至今,我國主要的邊境城市如下表所示:
(三)邊境經濟合作區
邊境經濟合作區大多是在1992年左右建立,并因國家擴大沿邊開放而成長,其指中國沿邊開放城市發展邊境貿易和加工出口的區域。目前國家共設立設14個邊境經濟合作區,其中有10個設在西部地區(見表3)。
除了西藏因為特殊原因、甘肅邊境狹小荒涼外,西部省區都建立有邊境經濟合作區。
(四)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
建立沿邊城市國家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先行先試,創新沿邊開發開放的體制機制,構建沿邊開發開放新模式,是提高沿邊地區開發開放水平的重大戰略舉措。2010年7月召開的中央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要求:積極建設廣西東興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2011年5月30日,瑞麗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正式啟動;日前召開的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滿洲里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2011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明確提出:在新疆喀什、霍爾果斯各設立一個經濟開發區,實行特殊經濟政策,積極建設廣西東興、云南瑞麗、內蒙古滿洲里等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
加強基礎設施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發展面向周邊的特色外向型產業群和產業基地,通過以上四種邊貿區的類型的發展,把內蒙古建成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樞紐,把新疆建成向西開放的重要基地,把廣西建成與東盟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成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不斷提升邊境貿易的發展水平。
三.邊貿區自我發展能力培育的模式選擇
(一)重點口岸的發展模式的自我發展能力培育
重點口岸的模式選擇為:圍繞物流,貿易服務功能的完善,不斷提升口岸的層次,并向邊界城市的方向努力。
重點口岸要利用多邊合作、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機遇,發揮國際貿易對區域產業發展和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首先要從單純的邊貿做起,逐步向大邊貿的階段發展,并著力發展與貿易密切相關的保稅倉儲、金融服務等,并使自己成為邊境城市或形成邊境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在推動邊境合作的發展和促進區域一體化發揮區域性主導作用。
(二)邊境城市的發展模式的自我發展能力培育
邊境口岸城市是在邊境地區形成發展起來的特殊性城市,口岸與城市同其周圍區域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應從重點口岸、邊境口岸城市與區域之間的多重相關關系中尋求符合邊境口岸城市實際情況的有特色的發展模式。
結合邊境城市區域發展環境的多樣性,一般而言,邊貿城市可以選擇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國際物流中心發展模式;二是區域旅游中心發展模式;三是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
(三)邊境經濟合作區的發展模式的自我發展能力培育
邊境經濟合作區可以結合自身區位特點,選擇如下模式:一是構建跨國境經濟園區。園區主要以進口加工、出口加工貿易、物流、金融、信息、旅游購物為主體,并通過園區建設,加強雙方在交通運輸、資源加工、口岸建設、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方面的合作。二是建設商貿(出口——進口)中心。在邊境口岸城市,以口岸為樞紐,以交通線路為紐帶,以雙方腹地和城鎮為基地,建設商貿中心,通過物流帶動,最終實現勞動力、資金等可以自由流動的經濟一體化區域。
(四)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發展模式的自我發展能力培育
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在模式選擇上,一要充分利用本身所處區位的地緣政治經濟優勢,二要積極參與到本區域跨國境區域合作中來,結合自身特點,在如下的模式中進行選擇。
一是以建設大通道、造就大流通、培育大市場、實現大開放為目標,建設具有自由貿易、保稅倉儲、物資集散、免稅加工、貨幣自由流通的合作區,不斷完善商貿、旅游、進出口加工、物流服務等功能,最終向自由貿易區發展。二是利用我國陸地相連國家大都是經濟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同我國在產業技術、產業結構上都存在著落差和錯位,通過建立一批加工貿易區,可以在實現雙方邊貿地區一體化的同時,促進其自我發展能力成長。三是利用部分邊貿地區兩國之間民族相同、文化相近、宗教信仰一致的地緣優勢,著眼于東盟、南亞、中亞等大區域范疇的整體合作,利用國際通道,建設面向這些區域的國際產業帶。
參考文獻
[1] 王燕祥, 張麗君.西部邊境城市發展模式研究[M].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85-87.
[2] 董藩.構建緣西邊境國際經濟合作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 張麗君.毗鄰中外邊境城市功能互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4] 楊清震.中國少數民族地區邊境貿易[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