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6年,為執(zhí)行中央打通國際交通線的決定,由陳昌浩率領的西路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西征甘肅河西走廊時,同馬家軍的戰(zhàn)斗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此進行簡單探討。
[關鍵詞]西路軍;河西走廊;馬家軍
[中圖分類號]K2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4-0041-03
一、蘇聯(lián)因素
1935年6月16日,當中央紅軍即將在懋功與四方面軍會師時,中革軍委致電四方面軍領導人,提出了今后的戰(zhàn)略方針:“為著把蘇維埃運動之發(fā)展放在更鞏固更有利的基礎之上,今后我一、四方面軍總的方針應是占領陜、甘、川三省,建立三省蘇維埃政權,并于適當時期,以一部組織遠征軍,占領新疆。”①這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記述紅軍接近蘇聯(lián)的史料,也可以肯定地說,此時打通蘇聯(lián)僅僅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單方面的意愿,并沒有任何史料顯示蘇聯(lián)許諾給中國紅軍以援助。也正是這個原因,在隨后近半年的時間里沒有再見到打通蘇聯(lián)和共產國際路線等主張 。“打通蘇聯(lián)和共產國際路線”真正從口號變?yōu)樾袆邮?935年11月張浩回陜北之后的事。張浩向剛剛到達陜北的黨中央傳達了蘇聯(lián)的指示:不反對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北方(外蒙方向)和西北(新疆方向)靠近蘇聯(lián)。由于紅軍長征開始后,中共中央和紅軍同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的電報聯(lián)系中斷,只能靠派代表口頭傳達。1936年6月29日,毛澤東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就曾指出:“從總的戰(zhàn)略上看,無論站在紅軍的觀點上,還是站在紅軍與友軍聯(lián)合成立國防政府的觀點上,打通蘇聯(lián)解決技術條件是今年必須完成的任務。”他指出,打通蘇聯(lián)的道路有二:一是寧夏與綏西,一是甘、涼、肅三州。紅軍出動的時間也有二:一是夏秋,一是冬天。②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這種主張得到了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的同意。季米特洛夫在其日記中這樣記載:1936年9月7日,在克里姆林宮討論中國問題,“認為可以同意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計劃草案”。③1936年9月11日的日記中寫道:“確定對中國問題決定:同意中國紅軍的行動計劃,即占領寧夏的部分地區(qū),不得繼續(xù)向新疆方向推進,否則紅軍便有可能脫離中國地區(qū)和甘肅西部,同時明確指出中國紅軍行動的主要地區(qū)。提到決定在中國紅軍攻占寧夏地區(qū)后提供給1.5~2萬支步槍、8門火炮、10門迫擊炮和相應數(shù)量的外國制式彈藥。武器將于1936年12月集中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南部邊境,將通過知名的烏拉圭洋行售出,為運進寧夏作準備。”④可以看出,毛澤東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兩條路線均被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所接受,但在兩條路線中更加看重寧夏這一條路線,而這也是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所希望的路線。然而,寧夏這一條路線隨著寧夏戰(zhàn)役戰(zhàn)略計劃的被迫中止而不得不放棄,于是通過甘、涼、肅到達新疆便成了打通國際路線的唯一路線。所以,為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戰(zhàn)略計劃的渡河紅軍也就組成了西路軍,其目標是通過甘、涼、肅打通國際路線。
然而,西路軍所希望的快速西進打通國際交通線的任務沒能實現(xiàn),究其原因,以往的研究者基本將其歸咎于中革軍委對河西走廊地形、民情等不了解,更多是歸咎于任務多變上。但新史料的逐步公開使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上述原因外,西路軍不能迅速到達新疆的最主要原因是來自蘇聯(lián)、共產國際,來自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的阻撓。季米特洛夫1936年9月11日的日記明確寫道:“同意中國紅軍的行動計劃,即占領寧夏的部分地區(qū)和甘肅西部。”同時明確指出:“中國紅軍不得繼續(xù)向新疆方向推進,否則紅軍便有可能脫離中國的主要地區(qū)。”⑤從中可以看出,蘇聯(lián)、共產國際從一開始就不同意紅軍進入新疆。1936年11月8日,中央軍委在決定放棄寧夏戰(zhàn)役計劃后,主要領導都不了解共產國際、蘇聯(lián)的這一意圖。1936年提出了新作戰(zhàn)計劃,其中給渡河紅軍的任務便是“徐陳所部組成西路軍,以在河西創(chuàng)立根據地,直接打通遠方為任務,準備以一年完成之”。對于中央軍委的命令,西路軍軍政委員會表示堅決接受,但對中央軍委的命令不能完全理解,特別是對打通遠方和創(chuàng)建根據地何為主要任務不了解,于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見。11月17日,西路軍領導人請示中央:“如打通遠方為主要任務,我在現(xiàn)地區(qū)創(chuàng)造根據地不能不居次位,如遇特殊情況時,是否我們將去打通遠方,請速詳示。”顯然,西路軍領導人已經感覺到打通遠方與創(chuàng)建根據地不能兼得,所以要求中央給予明確回答到底兩個任務中何為主要任務。11月19日,林育英、朱德、張國燾、周恩來等聯(lián)名致電西路軍領導人:“你們的任務應在永昌、甘州、涼州民勤地區(qū)創(chuàng)立根據地,以一部向古浪、土門方向活動,在有利條件下,消滅由古浪來敵,大部對付向涼州、永昌前進之敵,同時以一部奪取甘州、肅州至安西一帶地區(qū),并可以一部在民勤活動,迷惑敵人,使敵人疑我西路軍有由民勤經定遠營配合陜甘主力企圖。”同一天,中央也明示西路軍:決不可將主力置于甘州以西,更不能有到新疆的想法。11月23日,中央再次電告西路軍:“遠方來電正討論幫助你們,但堅決反對退入新疆。”可見,中央給西路軍的電報是在共產國際、蘇聯(lián)共產黨表明態(tài)度之后發(fā)出的。盡管對于中央的這一電報,西路軍領導人很難理解,并且于11月21日、24日給中央的電報中充分說明了迅速西進的必要性和滯留河西走廊的危險性。然而,西路軍總部得到的卻是毛澤東11月25日和11月28日的兩份電報:“遠方接濟,三個月內不要依靠。目前全靠自己團結奮斗,打開局面。”這樣,東返由于渡口被敵封鎖而無望,西進又由于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的反對而難以實現(xiàn),西路軍只好不進不退,呆在河西走廊,被動挨打。可見,中共中央及中革軍委之所以要組織西路軍西進是因為要打通蘇聯(lián),是因為有蘇聯(lián)、斯大林的許諾,要給接近蘇聯(lián)的紅軍以軍用和其他物資的援助。西路軍長時間呆在河西走廊,不進不退,不接近蘇聯(lián)的一個很重要原因仍然是蘇聯(lián)、斯大林的指示,即堅決反對西路軍進入新疆。毫無疑問,這種出爾反爾的指示是導致西路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西路軍戰(zhàn)場指揮作戰(zhàn)因素
西征的序幕拉開,就是執(zhí)行寧夏計劃,1936年10月24日,三十軍從靖遠以南渡河成功,一周內,九軍、五軍也相繼渡河完畢。西渡紅軍共三個軍,2.18萬余人,渡河十多天來,共殲敵2000余人。但是河東紅軍主力在河東地區(qū)多次設伏誘殲敵胡宗南部都未能成功,胡部反而突進至靖遠、中衛(wèi)等地,從而打通了增援寧夏之敵的通道,并切斷了西路軍河東和河西部隊之間的聯(lián)系。至此,寧夏戰(zhàn)役的計劃已經無法實現(xiàn)。鑒于此,黨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放棄寧夏戰(zhàn)役計劃,并于11月8日提出了新作戰(zhàn)計劃,決定由徐向前、陳昌浩組成西路軍,以在河西創(chuàng)立根據地,直接打通蘇聯(lián)交通線為任務,準備一年時間完成。⑥11月11日,中革軍委正式下達命令,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由陳昌浩、徐向前分任正副主席。初始階段,西路軍明確了主要任務是打通新疆,于11月上旬分三個縱隊向西進發(fā),11月13~18日,連克古浪、永昌、山丹,進抵涼州一線,旋即遭敵圍攻,古浪失守。雙方在永昌、山丹等要點相對峙,期間殲敵6000余人,西路軍由2.1萬人減至1.5萬人。
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20日,西路軍揮師西進,占領臨澤(撫彝)、高臺、倪家營子及沙河堡一線。敵以部分兵力鉗制各點,而集中主力圍攻高臺, 經九晝夜血戰(zhàn), 高臺失守, 五軍主力及直屬騎兵師損失。1月21日至2月21日,西路軍余部全部集中在倪家營子地區(qū)(約萬人左右),與敵(7.3萬余人)展開血戰(zhàn),殲敵萬余人,西路軍又損失數(shù)千人,已顯敗跡。2月21~25日,西路軍余部突圍東返,在殲滅追敵一個團后又重返倪家營子。2月26日至3月上旬,雙方在倪家營子再次展開激戰(zhàn)直至西路軍彈盡糧絕,無力堅持后方突圍向南入祁連山。3月上旬至中旬,西路軍在南下祁連山途中,先后在三道流溝、黎園口、馬埸灘、石窩等地與尾追之敵發(fā)生戰(zhàn)斗,所余僅1500人左右。經石窩會議決定,實行分散游擊以保存實力,后來除左支隊一部(約800人左右)抵達新疆外,余部基本全部損失。⑦
這次戰(zhàn)爭失敗的主要因素:第一,違犯了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外線作戰(zhàn)的速決原則;第二,未能集中兵力打殲滅戰(zhàn);第三,不能打運動戰(zhàn),曠日持久,沒有援應,這就勢必導致被動挨打的局面;第四,由于西路軍受制于任務、地形、作戰(zhàn)形式和以騎兵為主的作戰(zhàn)對象,使我軍近戰(zhàn)、夜戰(zhàn)、奔襲、伏擊、迂回、猛打猛追等戰(zhàn)術特長無從發(fā)揮。上述原因使西路軍喪失了戰(zhàn)場主動權,導致了最終失敗。⑧
三、馬家軍因素
馬家軍誕生于清末, 發(fā)展壯大于民國初期, 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 具有明顯的封建宗法特點。另外,馬家軍的主要成員來自回族、撒拉族, 而回族、撒拉族都是全民族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這幾個民族中起著巨大的內在作用。因此,馬步芳父子便想盡一切辦法,利用宗教來控制軍隊,為其服務。馬麒、馬步芳父子經過幾十年的經略,總結出了利用宗法思想掌控軍隊、用狹隘的民族意識教育軍隊的一套辦法,從組織上和思想上牢牢地控制其軍隊, 使廣大士兵為其效力。因此,他的部隊具有其他軍閥部隊所沒有的頑固性和超凡的戰(zhàn)斗力。
在河西戰(zhàn)役前,馬家軍騎五師駐防武威地區(qū),第三○○旅駐防張掖,第二九八旅駐防酒泉。西路軍西渡黃河后, 首先遇到騎五師的阻攔, 但被紅軍很快擊潰。馬步芳調動其駐防于青海和甘肅各地的部隊急速增援河西部隊,阻擊西路軍, 除第一○○師二九九旅五七八團、海南警備司令部騎兵第二旅第一團及新二軍機關、部分后勤單位外,其余部隊都先后來到河西, 參加了對西路軍的作戰(zhàn)。參戰(zhàn)總人數(shù)為3.049萬人,馬1.3萬余匹, 配備有手槍、步槍、輕機槍、手扔炸彈、戰(zhàn)刀,并有兩團炮兵,裝備齊全。⑨
可見, 無論在兵員上還是在武器上, 馬家軍都處于絕對的優(yōu)勢。這也是西路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結語
不管怎樣,內因決定著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西路軍失敗的根本原因是領導人及廣大指戰(zhàn)員本身沒有根據所處的戰(zhàn)場實際情況,做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決定,最終釀成了歷史悲劇。然而,歷史是不能假設的。西路軍的廣大指戰(zhàn)員為中國革命流盡了最后一滴血,他們的豐功偉業(yè)將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注 釋]
①②郝成銘:《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文獻》,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頁、第127頁。
③④⑤季米特洛夫:《季米特洛夫日記》,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頁、第46頁。
⑥陳鐵健:《西路軍悲壯的路程》,《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5年第3期,第129頁。
⑦管廷輝:《試論西路軍失敗的主要原因》,《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0年第9期,第67頁。
⑧徐向前:《歷史的回顧》,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511頁。
⑨中共甘肅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悲壯的征程》,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328頁。
[參考文獻]
[1]楊效平. 馬步芳家族的興衰[M]. 西寧: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郝成銘.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回憶錄卷[M].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7.
[3]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zhàn)史[M].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89.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甘肅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軍事志(下卷) [M].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1.
[6]張國燾.我的回憶[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7]彭德懷.彭德懷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