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貞節觀念是中國古代社會女性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但在《金瓶梅》中,這種傳統的婚姻文化觀念受到了強烈沖擊。本文通過對《金瓶梅》中寡婦再嫁這種女性文化現象的觀照,探討晚明女性文化的民俗特點。
[關鍵詞]《金瓶梅》;寡婦再嫁;女性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4-0077-02
貞節觀念在先秦時代只是一種象征,極少有人去認真照著辦。直到秦始皇統一全國后,才把貞節觀念以法令形式付諸實踐。到了漢代,貞節觀念被進一步加強,儒家倡導的“男尊女卑”、“從一而終”、“不事二夫”等思想成了正統的統治思想并得到廣泛傳播。到東漢時,班昭作《女戒》,對女子貞節提出一套完整的體系化理論,宣揚“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要求婦女“得意一人,是謂永畢;失意一人,是謂永迄”。后世將《女戒》列為“女四書”之首。漢代以后,誓不二嫁的貞女烈婦不絕史書。到了宋代,貞節觀念被理學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程頤認為,寡婦“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但寡婦再嫁是失節,就是男子“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由于統治者的提倡,明、清時,全國各地到處建貞節堂,立貞節牌坊蔚為一時風氣。據史書統計,明代節婦達27141人,說明貞節觀念已“宗教化”了。
在《金瓶梅》中,這種傳統的婚姻文化觀念受到了強烈沖擊。孟玉樓、李瓶兒、潘金蓮等人均有多次改嫁的經歷,且她們均都“孝服”未滿就改嫁。《金瓶梅》中經常提到的是婦女的再嫁,所謂“初嫁由親,再嫁由身”,少女的初嫁是不自由的,但再嫁就由自己做主了。從這兩方面看,所謂的婚姻自由是部分的、有條件的,這正表明了商業文化的過渡性特征和以“利”為中心的原則,寡婦改嫁已不再是鳳毛麟角的鮮見之事,而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梢?,官方的提倡并不能完全禁錮住被壓迫女性渴盼自主、追求自身權利的心靈世界,世俗社會中頗不乏與宗法傳統道德、官方說教相對抗的巨大潛能?!督鹌棵吩~話》對明代市民社會迥異于傳統的價值取向、道德標準作了具體而深刻的反映。它不僅寫了寡婦的再嫁,如潘金蓮的初嫁武大郎,再嫁西門慶;而且寫了寡婦的三嫁,如孟玉樓初為楊家妻,次為西門慶妾,再為李衙內妻;甚至四嫁, 如李瓶兒初為梁中書妾,次為花子虛妻,再為蔣竹山妻,終為西門慶妾。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婚戀描寫中,寡婦的再嫁,都帶有自我做主、自擇夫婿、自選人家的性質。
在《金瓶梅》小說創作的時代,如果寡婦要改嫁,法律限定的條件是:第一,要在為亡故的丈夫服喪期滿(27個月)以后。如果是在服喪期間“身自嫁娶”者,要處杖一百的刑罰。而命婦在夫亡服滿后再嫁的,也要同樣處以杖一百,并且還要追奪冊封的文件,締結的婚姻無效,雙方必須“離異”。明知道寡婦喪服未滿、或者是明知道是命婦,仍然與之結婚的,也要比照寡婦的罪名減五等處罰(笞四十),已經交付的彩禮全部沒收入官府。第二,必須得到前夫家家長的同意,以及由前夫家的家長來主婚。第三,只能帶走本身的陪嫁財物,不得帶走前夫家的財產。第四,子女只能留在前夫家。另外,如果寡婦本人愿意守寡,而家長強迫寡婦改嫁的要嚴懲。下文具體分析《金瓶梅》中的寡婦改嫁情形。
其一,寡婦再嫁,如潘金蓮初嫁武大郎,再嫁西門慶。小說介紹潘金蓮是南門外潘裁的女兒,父親死了,做娘的因度日不過,從9歲被賣在王招宣府里。后王招宣死了,潘媽媽30兩銀子把她轉賣予張大戶家。金蓮18歲的時候,大戶把她收用了。因主家婆不容潘金蓮,大戶倒賠妝奩,把潘金蓮嫁給了武大,照舊看覷她,不想大戶因患陰寒病癥死了,主家婆將他們趕出門,武大只好在外租房居住。后潘金蓮遇西門慶,與之通奸,害死武大,得嫁西門慶。對于寡婦改嫁是否能夠自己做主,小說里王婆所引的“幼嫁由親,后嫁由身”,實際上并不符合當時法律的規定。婦女第一次出嫁,是必須由家長主持,而在丈夫死后改嫁時,也同樣必須經過夫家家長的同意與主持。沒有按照法律原則的,就會有壞的結果與報應。所謂“后嫁由自己”應該是有著一些特殊的前提,比如自己父母都已過世,夫家也沒有尊長親屬,小叔子不是尊長,沒有主婚的權力,所以叫做“嫂叔不通問”。所以,潘金蓮改嫁時就是在這樣相對特殊的前提下進行的,她父親已去世,母親又做不得她的主。武大父母已去世,小叔子武松沒有主婚的權力,所以“孝服”未滿的潘金蓮就這樣 “初嫁由親,再嫁由身”地改嫁了。
其二,寡婦三嫁,如孟玉樓初為楊家妻,次為西門慶妾,再為李衙內妻。孟玉樓是南門外販布楊家的正頭娘子,手里有一分好錢,不幸她男子漢去販布,死在外面。她守寡了一年多,身邊又沒子女,只有一個小叔兒。有他家一個嫡親的姑娘,要主張著她嫁人。反對孟玉樓改嫁的是她丈夫的娘舅張四,他唯恐孟玉樓改嫁的時候帶走了她丈夫的財產,最后張四和楊家姑姑大吵了一場。顯然,上述的孟玉樓的改嫁基本是符合法律規定的:姑姑是法律規定的有權決定并主持寡婦改嫁的“期親尊長”,而反對者前夫的母舅在法律上只是遠親,沒有發言權。不過她丈夫死了才一年多,嚴格意義上還沒有出服喪期。這在士大夫家庭會是一個嚴重問題,但普通人家已是足夠了。她帶走的只是大床、箱籠之類動產,沒有辦法確認是自己的嫁妝還是楊家的財物,但是至少房產、有關買賣上的債權都確實是留在了前夫家。其前夫的家人和街坊四鄰無人就此說三道四,其中雖有爭執,只是財產的紛爭,而與孟玉樓改嫁一事絲毫沒有關系。另一方面,作為改嫁的孟玉樓還有自主選擇改嫁丈夫的權利。如第91回“孟玉樓愛嫁李衙內,李衙內怒打玉簪兒”中,當西門慶去世一年多的時候,官媒陶媽媽來為李衙內提親,當陶媽媽說娶她去做正房時,她是“千肯萬肯”。到晚夕,一頂四人大轎,來娶孟玉樓。玉樓先辭拜西門慶靈位,然后拜月娘,坐大轎,送到知縣衙里來。由于孟玉樓前一次改嫁比較合乎規則,作者也為她順利地第二次改嫁埋下了伏筆。李衙內和孟玉樓結婚后,兩人“女貌郎才,如魚如水”,確實做了長久夫妻。
其三,寡婦四嫁, 如李瓶兒初為梁中書妾,次為花子虛妻,再為蔣竹山妻,終為西門慶妾。小說介紹李瓶兒是因正月十五所生,正好有人送了一對魚瓶兒來,所以小名就叫“瓶姐”。長大后先是到了大名府的梁中書家當小老婆,后來梁山好漢打進大名府,梁中書與夫人各自逃生。李瓶兒乘亂帶了梁中書家的“一百顆西洋大珠,二兩重一對鴉青寶石”,逃到東京投親。被正在朝廷得勢的花太監看中,把她嫁給了花太監的侄子花子虛為正妻。老太監死了以后,就和花子虛回到花家故鄉清河縣。花子虛和西門慶結為一伙。李瓶兒看上西門慶,兩人先是有了奸情,花子虛一死,李瓶兒就急著要嫁西門慶,情愿當第六房小老婆。西門慶還有點顧慮,畢竟要花子虛的大哥同意。第十七回“宇給事劾倒楊提督,李瓶兒招贅蔣竹山”中,西門慶親家因事干連他,在家躲避不出,李瓶兒大病一場,病好后就嫁給了為她治病的蔣竹山。西門慶回來后大怒,設計害蔣竹山。李瓶兒得知西門慶回來了,趕走了蔣竹山,自愿倒貼進西門家,還把自己和花子虛的所有財產都給了西門慶。次日,雇了五六副扛,整抬四五日。西門慶也不對吳月娘說,都堆在新蓋的玩花樓上。擇了八月二十日,既無媒婆又無主婚,為前夫花子虛的服喪期也沒有滿,就這么“后嫁由自己”地進了西門家。這樣的不圓滿改嫁就為她以后的悲劇下場埋下了伏筆。
從《金瓶梅》中寡婦改嫁的情節來看,當時社會,普通平民寡婦改嫁很常見,也是社會輿論所容許的。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和古代法律所規定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儒家的教義是一種倫理道德要求,而法律的要求是比較低一層次的。除了讀書人士大夫、官員以外,對于普通百姓并不嚴格要求寡婦一律不得改嫁,從一而終。從《金瓶梅》中我們可以看到,明中葉市民社會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盡管當時傳統的偏見仍然在寡婦再嫁問題上有所保留,宗法道德規范仍對寡婦再嫁有一定影響,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價值取向往往傾斜于對自身權利、自身幸福的追求,表現著對群體意識束縛的一種悖逆。
[參考文獻]
[1]鴻宇.中國民俗文化·婚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2]蕭放等.中國民俗史·明清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顧希佳.社會民俗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4]林永匡,袁立澤.中國風俗通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5]郭建.非常說法:中國戲曲小說中的法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王菊芹.《金瓶梅》婚戀描寫面面觀[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