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永恒不變的宗旨,是社會主義的核心。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理論。繼而鄧小平、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對“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并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行為準則,具有極其廣泛的社會影響。
[關鍵詞]為人民服務;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
[中圖分類號]D0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4-0108-02
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人民利益至高無上,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也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為民思想,可以說既一脈相承,又各有發展。縱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不難發現,中國共產黨的三位著名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為人民服務思想中蘊涵著諸多共性,為我們黨始終堅持這一宗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成果。探討如何更好地為全國人民服務,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人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對于我們認識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人的“為人民服務”思想,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中國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毛澤東同志一方面立足于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吸收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精華,同時也定位于中國當代國情,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即自己特有的執政觀和人民觀,形成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并將之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毛澤東從黨的思想建設的理論高度,深刻闡明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①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他強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思想的形成,是由黨的性質所決定的。作為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利益與中國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這就要求黨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包括人民創造歷史,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做人民的學生,對人民負責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五個方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更是始終不渝地履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了中國社會的大發展。
中國共產黨人以為人民服務為樂,以為人民的利益奮斗為樂,以為人民的幸福為樂。毛澤東提出,中國共產黨人要把自己的個人苦樂體驗同人類解放的事業、人民群眾的利益聯系起來。正確對待苦與樂,就必須做到以天下之樂為己樂,解除天下之憂,甘于吃苦。為了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吃苦、樂于吃苦、以苦為樂、以苦為榮。在理解艱苦奮斗的理念上,毛澤東說:“艱苦的工作就像擔子,擺在我們面前,看我們敢不敢承擔。擔子有輕有重。有的人揀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揀輕的挑。這就是不好的態度。有的同志不是這樣,享受讓給人家,擔子揀重的挑,吃苦在別人前頭,這樣的同志就是好同志。這種共產主義者的精神,我們都要學習。”③為了人民的利益,艱苦的工作要搶在前,困難的時刻要干在前,不計較報酬得失,把享受讓給別人,為國家、為人民艱苦創業,為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怕艱難險阻,去奮發圖強地努力和拼搏,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應當具備的品質。
二、鄧小平——為人民服務,實現共同富裕
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鄧小平始終牢記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他始終堅定不移的理想和追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社會的共同富裕,是鄧小平為人民服務思想的高度集中。
1956年,正是新中國的建設時期,由于我黨已經變成了執政黨,在新的政治形勢下,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八大會議上做了《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指出群眾路線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工作路線是指中國共產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并且告誡全黨:“黨必須密切聯系群眾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每一個黨員必須養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同群眾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風。”
鄧小平同志強調,中國共產黨人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并且把能否真正地相信和依靠群眾作為現代化事業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證。鄧小平同志很重視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強調為人民服務就是要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而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這樣才能使中國共產黨永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了促使全黨進一步解放思想,他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思想,提出了物質利益原則,把社會主義標準與人民利益標準相統一。而在“三個有利于”中,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我們自改革開放以來一切工作成敗得失的三大標準之一,從而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勞動熱情,推動了改革事業的蓬勃發展。鄧小平同志重視人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他說:“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④為了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戰略,每一個步驟都與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極大地加強了廣大人民群眾實現現代化的堅定信念。所以,鄧小平同志的人民觀,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寶貴財富。
無論是在建國初期,還是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都始終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立足點,他的所有思想和政策始終都堅持著對中國人民的關懷,始終都把為中國人民謀利放在工作的首位。而且他始終認為,只要我們的政策是正確的,有利于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下去。
三、江澤民——為人民服務,堅持“三個代表”
江澤民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論斷中,強調中國共產黨要始終成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再次重申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的根本目的,強調了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要以最廣大人民滿意不滿意為根本準則,要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進一步擺正了黨作為人民 “公仆”的基本關系。⑤
江澤民在總結中國共產黨80年奮斗經驗后指出,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人民總是在社會矛盾運動中不斷開辟前進的道路。突出強調了“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丟,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⑥江澤民同志的“為人民服務”思想在繼承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社會發展的特點,深化了我們黨在為人民服務方面的理論認識,系統地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學內涵,即“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⑦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指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著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更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及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特別要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⑧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他特別強調:“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發展進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⑨江澤民把發展中國的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同我黨的本質聯系起來,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并明確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為新時期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新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要繼續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而努力。我們有必要學習和研究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動員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行動起來,同心協力,共同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經濟的騰飛貢獻力量。
[注 釋]
①②③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頁、第136頁、第285頁。
④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劉強、韓太平:《黨的主要領導人的民生思想及理論貢獻》,湖南社會科學2011年版。
⑥⑦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646頁、第121頁。
⑧江澤民:《論“三個代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頁。
⑨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