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隴東儺面的形式為出發點,探討了其造型、色彩、空間表達及創造性想象方面的內容,指出了隴東儺面藝術的存在形式與其實質性內容不可分割,而這些內容的形成是以原始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端為契機的,隴東儺面的形式存在就在于此。
[關鍵詞]儺文化;隴東地區;儺面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4-0088-02
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表明,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在搖籃時期都曾產生過面具。他們認為,面具起源于原始巫術、喪葬和靈魂崇拜。德國學者利普斯在書中說:“從死人崇拜和頭骨崇拜,發展出面具崇拜及其舞蹈和表演。刻成的面具象征著靈魂、精靈和魔鬼。”①這是面具以崇拜為開端的一種說法。
而發展到一定階段,面具的形式內容更多是與神話、種族、宗教、地域風俗、社會組織、經濟生活聯系起來。在這些因素之下,面具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了地域的影響,這種影響來源于近鄰之間的交流、襲承等。襲承包含了以上諸因素,其中,神話、種族、宗教、文化、地域風俗在這種襲承中占很大比重。
歷史上看,在25萬年以前,隴東地區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隴東在夏、商時期稱為鬼方,西周時稱北豳,是周祖創業發祥之地。從地域特征看,隴東東接陜西省的宜君、黃陵、富縣、甘泉、志丹等縣,北鄰陜西省吳旗、定邊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鹽池縣,西與寧夏的同心、固原縣接壤,南與甘肅本省的涇川縣及陜西的長武、彬縣、旬邑縣相連,歷史上一直是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碰撞、沖突、磨合、融合的地區。幾千年來,這些古老的先民們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和地域個性的燦爛文化。作為眾多文化中的一部分,隴東儺面具保留了農耕民族早期圖騰崇拜的遺存,是先民們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以及神話傳說的綜合體。
儺最初是一種祭祀行為,它的觀念有其原始性。它由神鬼觀、靈魂觀、祖領觀、巫術觀、祭祀觀等因素構成,表現人神關系、人祖關系、人鬼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和人之外的想象世界的一種原始的精神觀念的體現。儺文化的根基是人在蒙昧時期的實際能力與認識水平狀況,受限于當時人們的物質能力與文明程度。儺文化包括儺廟、儺面具、儺舞等多種表現形式。
中國古儺盛于商周,在《周禮》中首次記載。按周制,凡國家舉行者為大儺或國儺,與一般的民間鄉儺有所區別,儺的禮儀化也從周朝開始。從漢代起,官儺已向地方州縣波及,出現向地方流布的趨勢,儺開始了大規模的傳播,其流布的路線和興盛地區均有民間儺的基礎。后漢時,儺儀儺禮又有普及,已有各地百官官府行儺的記載。在傳及到地方后,與當地民族固有傳統習俗相結合,變化十分明顯。②從歷史記載來看,隴東儺文化從夏商周時期開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
一、隴東儺面造型的流變
隴東是農耕民族的發源地,始于農耕民族的這一特性,隴東儺面才創造出了符合農耕民族祈求風調雨順、保豐收心理的造型。人們對生活的期盼也體現在儺面造型形式的創作上,例如鞭打春牛儺社火里面的春牛,是用土塑成一頭特大的牛,再用顏料和彩紙裝扮成春牛,由一人扮成芒神牽著鞭打,在場的群眾爭搶從春牛身上掉下來的土塊。據說,從春牛身上掉下來的土塊、碎紙片可以給各家各戶帶來吉祥平安,能使莊稼獲得好收成。這種為符合儺儀形式的儺面造型在選材、制作上都要符合當地的風俗和人們的心理。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里面的盤古被當地人稱為“開天辟地神”,這件紙漿儺面整個底色用土紅色,土紅色的運用顯得既古樸又顯得盤古力大無窮。眉宇上的兩把開天辟地的大斧形象地展示了盤古的特異功能,渾圓呆滯的眼睛顯示著原始人物的淳樸,尖利外露的獠牙與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的饕餮紋異曲同工,反映出原始文化對隴東儺面的影響。
從空間造型來看,隴東儺面打破了傳統面具的一維表現手段,把許多不同的事物表現在一張面具上。牛鬼蛇神儺面就將不同類動物結合在一起,將想象的惡鬼置于中央位置,夸大變形,將其他動物縮小變形安放在牛角兩端連成弧形,在人們看來,這種怪異的造型是驅邪、消災的保護神。人皇始祖儺面是人們心中崇拜之神,民間藝人在雕刻時將眾多人物表情的臉聚于一面,寓意著人皇是人間的始祖,掌控著人類的繁衍生息。這些儺面造型的出現說明神話傳說、中華文化、民俗生活對儺面形式的產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種原始的空間表現形式可以稱得上是現當代空間藝術的先驅。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神話傳說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淡去,儺面的造型也發生了變化。日本著名民俗學家柳田國南在其《傳說論》中說:“傳說的要點,在于有人相信。另外,無可爭辯的特點是,隨著時間的演進,相信它的人就越來越少。”顯然,傳說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它繁榮在農耕社會中,而城市越發達,則離傳說越遠。③儺面發展到現當代,神話傳說中抽象形象的創作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文學作品與現實人物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二、宗教信仰下的隴東儺面色彩
人類經過長期發展,生活與宗教有了不可分割的聯系,民俗生活、藝術也與宗教有了緊密的聯系。作為民俗文化的核心,儒、道、釋一直影響著各種文化的發展,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民間文化大量吸收了儒、道、釋的內容,并與傳承下來的巫教、民間信仰、民間習俗相結合,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內涵與外延,這其中蘊涵著大量儒、道、釋有關神靈、教義、準則和儀禮、觀念等內容。
從宗教特性來看,隴東地區曾建有軒轅廟、女媧廟、周祖廟與周祖墓地等。漢代,道教傳入隴東地區,民眾大多信仰道教,在這種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的影響下,隴東地區的民間藝術也趨于道教文化影響下的創作形式。儺面藝人在色彩的應用上,遵循著道教的色彩觀和生活意識上的審美性,通常在色彩上以黑忠、紅烈、花勇、白奸等色彩觀念來配色。同時,采用線條勾勒的分色方法,在形象上施以強烈鮮明的裝飾色彩,強化形象的個性特征。
這種色彩應用在我國古代已有先例。春秋時期,就開始形成色彩等差的觀念,出現了具有普遍社會意識的色彩內涵,并吸納了道教中五行哲學軌道的五彩觀。眾多色彩被分成兩個等級,即青、赤、黃、黑、白是純正之色,其余都為雜而不純的色彩,并賦予其豐富的社會意識形態與物質內容。《國語·鄭語》說:“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對于五行的解釋有:木以蒼為勝,火以赤為熊,土以黃為宗,金以白為貴,水以黑為玄。在這種本土宗教的影響下,儺面的色彩使用主要遵循了道教的五行五色的色彩觀。
民間藝術的設色,尤其是儺面的色彩,不是純粹服務于人們視覺審美感受的。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當時,勞動人民更愿意與天地自然形成一種和諧的共處空間,也更愿意符合道教色彩觀。此外,儺面具的色彩運用被傳統戲劇所吸收,在戲劇臉譜的色彩運用上,可以明顯看出儺面具對中國戲劇臉譜的影響。
三、隴東儺面的創造性想象
作為形象思維的最根本特征,創造性想象對藝術品的創作起著重要的作用,民間藝術也不例外。隴東儺面的整體內容離不開這一點。六朝南梁文藝理論家劉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龍》中說:“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④
可以說,創造性想象是隴東儺面物態形式產生的條件,在隴東儺面中,對自然生命及物象神話的想象及模仿,蘊涵著某種執著的信仰與觀念,即民間的思維方式,相信某種形狀的物質與某種神秘的力量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相信通過掌握和運用這類形狀,就可以獲得它所具有的能力和超自然的通神性。儺面除了蘊涵著人們的某種觀念或意趣之外,也顯現了其不凡的藝術想象力與表現力。
同時,這種創造性想象還符合當地人們的審美和風俗。藝人在創作時,將雕、刻、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性地反映和承載了對儺的觀念、信仰的行為方式,在進行祭祀、慶典或有關習俗方面的活動中,賦予了儺面特定意義和作用。
通過以上考析可以看出,真正優秀的藝術是孕育于文化、生發于靈魂的物化的。隴東儺面藝術形式的遺存,影響了當地皮影、剪紙等民間藝術的發展,在隴東儺面的影響下,民間藝人將各種形式的藝術進行了互通。這是一種文化積淀的互通,承載著人們千百年來的生活氣息,奠定了遠古以來傳統文化和創造性藝術的發展基礎。
[注 釋]
①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蓋山林:《中國面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
③杭間:《手藝的思想》,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版。
④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參考文獻]
[1]張紫晨.中國儺文化的流布與變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1,(2).
[2]法·列維·斯特勞斯.面具的奧秘[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3]李海平.中國儺面具及其文化內涵[D].蘭州:蘭州大學,2008.
[4]王海霞.透視:中國民俗文化中的民間藝術[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6.
[5]王光普.豳地儺面[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