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紅色旅游有著其他產業所不能取代的功能和作用。
[關鍵詞]紅色旅游;和諧社會;民族精神;革命精神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4-0061-02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構想。和諧社會的提出,是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發展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已經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三位一體,提升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內的四位一體。這不僅是量上的增加,而且是一次認識上的飛躍。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迅猛發展,紅色旅游成為一種新型主題性旅游形式,并因其獨特的吸引力而備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在當今歷史條件下,紅色旅游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紅色旅游概述
所謂紅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①這是在《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中對紅色旅游所做的明確表述。簡單地說,紅色旅游就是以良好的自然旅游資源、歷史人文旅游資源和社會旅游資源結合為一體,供人們觀光賞景、學習和了解革命歷史、革命精神的一種旅游活動。其所蘊涵的紅色文化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而且把民族文化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紅色旅游是紅色文化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是實現革命文物保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與旅游業發展“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從而體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過程中,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紅色旅游資源。這些資源既包括物質載體資源,如紀念館、博物館、戰爭遺址、領導人故居等;也包括以精神形式展現出來的紅色資源,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央領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媒體要加大宣傳力度,向全社會推介紅色旅游;要準確反映黨領導全國人民的革命史、奮斗史、創業史,回答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歷史遺留的許多紅色資源,既是發展紅色旅游、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資源,積極發展紅色旅游。
二、紅色旅游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宣傳途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承載著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艱苦卓越、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深度挖掘紅色旅游資源,可以將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崢嶸歲月和光榮業績,如同一幅氣勢磅礴而又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再一次呈現在人們面前。通過紅色旅游弘揚革命精神的實踐啟示我們,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②
三、紅色旅游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載體
紅色旅游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載體。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實現社會和諧,在社會和諧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馬克思主義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離不開實踐體會,而發展紅色旅游正是創建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及有效途徑。紅色旅游是以紅色資源為依托的一種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紅色旅游展現的不僅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事跡、歷史遺跡等物質財富,而且彰顯出革命奮斗的精神,是永遠激勵人民奮斗前進的寶貴精神財富。因此,挖掘紅色資源、傳承革命精神,寓教于游,從而產生“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同時,紅色旅游中和諧程度反映和影響著社會和諧的程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對社會認知程度的不斷發展,使得紅色旅游的作用,尤其是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顯得至關重要。
四、發展紅色旅游有利于落實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和諧社會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自我和諧。圍繞著“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問題,通過“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達到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旅游是促進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發展紅色旅游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③
紅色旅游作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是一項利黨、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發展紅色旅游,不僅有利于加強革命傳統教育,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還有利于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揚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增強凝聚力,而且對于確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生動體現,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榮辱觀還是發展紅色旅游的創造主體——中國共產黨優秀革命道德傳統的繼承和弘揚。發展紅色旅游就是要將黨在領導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形成的以熱愛祖國為榮、以服務人民為榮、以崇尚科學為榮、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團結互助為榮、以誠實守信為榮、以遵紀守法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等寶貴的革命道德傳統進行提倡和弘揚,努力營造健康、良好的社會風尚。④這種風尚將好的和壞的、值得贊美的和應當批判的、高尚的和庸俗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等榮辱觀念,通過紅色旅游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大眾的內心世界。紅色旅游對于當代青年尤其是高校學子都是鮮活的教材,可使他們在心靈震撼中獲得教益,從而影響其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道德情操。
保護和利用紅色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按照科學發展觀,發展紅色旅游具有寓思想道德教育于紅色游覽之中,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游傳輸給廣大人民群眾,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寓教于游,寓育于樂”,給人們以知識的汲取、心靈的震撼、精神的激勵和思想的啟迪的政治教育功能。⑤發展紅色旅游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某種精神和文化的需求,也給這片紅色的土地帶來了發展契機,具有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拉動內需、增加外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等經濟功能;還具有在加快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強化紅色旅游在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傳播先進文化,堅決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社會文化功能。此外,發展紅色旅游也是一個難得的新平臺、新課堂,具有很強的學習、教育功能。紅色旅游在政治、經濟、教育方面的種種功能都將成為學習科學發展觀、落實科學發展觀、宣傳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⑥發展紅色旅游是謳歌黨的光輝奮斗歷程,弘揚中華民族同德同心、同仇敵愾的團結奮斗精神的需要,是“推動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因此,發展紅色旅游應當注重綜合效益,努力將紅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為弘揚民族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充分開發、利用、保護這些精神財富和寶貴資源,可使人民群眾博覽紅色經典,弘揚紅色文化,共建和諧社會。
[注 釋]
①《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
②劉筱秋:《把旅游業發展成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產業》,《中國旅游報》,2005年6月。
③何光:《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推進三個文明建設》,《求是》,2005年第7期。
④黃三生、劉慧、盧麗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紅色文化》,《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9年第8期。
⑤黃亞果:《紅色旅游載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作用》,《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⑥楊靜、翟毓花、李梅:《淺論紅色旅游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中國集體經濟》,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