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優秀詩歌是中華民族文明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珍貴精神財富。借助中國詩歌這種獨特的文化載體,來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是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應該加強探討研究的課題。
一、呈現意象,引學生入境
意象在詩歌中通過語言表現出來,語言是意象的物質載體,詩人通過語言塑造藝術意象。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的意象是“(滿天)霜”和“鐘聲”,這霜與鐘聲給詩歌籠罩了一層清幽孤寂的氛圍,讓人感到冷落凄清;在凄清的夜晚耳中聽到的是遠處幽幽的鐘聲,它不僅使客愁濃郁的詩人更加愁苦,而且悠悠的鐘聲更增添了綿長愁思,這愁思繚繞在霜天頭頂,讓詩人揮之不去。教師在教學時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詩中描述的景象,把學生引入詩中所描繪的意境,會讓學生通過想象與聯想,如同身臨其境,領悟到這首詩的意象美、感情美。
二、強化感情閱讀,激發學生動情
所謂“感情閱讀”就是指“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葉圣陶語)。《蜀道難》氣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興寄遙深,“非高聲朗誦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曾國藩語)。朗誦全詩,品味詩歌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章法、意象、基調及其藝術風格,能讓學生從中受到音樂審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審美志趣,激發學生的美好感情。
三、挖掘哲理,啟發學生心智
詩歌往往蘊涵著深刻而豐富的人生哲理。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才能對他們的人生有所啟發,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如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首有哲理的小詩,仔細品味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有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妙用,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讓學生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自然也就啟發了學生的心智。
四、品味情感,凈化學生心靈
中國古典詩歌中往往表達的是深沉的愛國情懷、濃烈的思鄉情懷、執著的男女情懷、美好的朋友情懷和溫馨的骨肉情懷,而這些恰恰體現出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品味詩歌中所蘊涵的這些美好的情感,對于凈化學生心靈,陶冶情操,樹立遠大人生理想,升華人生境界無疑會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表達了兄弟之間濃郁的關愛之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仔細吟詠詞句,感受真摯赤子之心,能使學生深刻認識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提高文化修養的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總之,引導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美的藝術,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是新課程的要求。作為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獨立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自身要有積極的育人熱情、較扎實的語文功底,再配以合理的教學方法,才能在教學中開辟出全新的天地,才能使我們的古典詩歌教育真正起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
(河北東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