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專業體育教學十余年,在每年的教學中都有殘疾學生,通過多方面的了解和研究,對這些學生學習體育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殘疾學生自己有心理障礙
殘疾學生看到一起上課的正常學生生龍活虎、歡呼雀躍,而自己在體育課上不可能很好地展現自我,便因在學習中有種強烈的反差和失落而產生挫敗感,怕動作不協調引起同學嘲笑,認為教材有難度、老師要求高而產生心理障礙。對自己缺乏信心,怕上體育課,怕落后,怕出丑,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而失去動力。學習動力不足,表現出精神疲乏、情緒懈怠、心理反感,感覺老師的親和力不足,有一種被冷落、被遺棄的感覺,有的學生干脆棄而不學,甚至回避與別人交往。因此,在有心理障礙的情況下,動作、態度表現出不配合,有的甚至表現出與老師作對的偏激行為。
二、殘疾學生家長的溺愛和偏見
有的家長過度地疼愛自己的孩子,覺得孩子身體上有殘疾,連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的特別照顧,怎么能參加體育運動呢?于是家長要求孩子不要參加體育活動,以防發生意外、身體受傷等。有的家長面對殘疾孩子,心理準備不足,埋怨、煩惱,放任不管。
三、體育教師方面的原因
我國現有的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少,規模不大,并且集中在大中城市。在農村,輕微的殘疾學生多是隨班就讀,有的甚至連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平時的體育課中,殘疾學生很難引起體育教師的重視,教師忽略了對他們的情感和身心的教育。這會使他們產生“我是一個被遺棄的人”的感覺,使他們的心靈創傷更深,性格更孤僻,自卑心理更嚴重,甚至導致自閉癥。這樣,會給這群特殊的學生心理造成了嚴重的、無形的傷害。
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提高殘疾學生體育課堂主動參與意識可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
1. 消除學生心理障礙,提高殘疾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提出適宜的教學目標,當教材內容不適合殘疾學生鍛煉時,教師可根據殘疾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心中有他們,并考慮到殘疾學生的身體特征和需求,對上課內容適當加以選擇和改編,使之成為殘疾學生喜歡、能參與的活動。
在教學中,關注殘疾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呵護,根據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合理布置場地器材等,講解示范準確,保護幫助到位,預防運動損傷和消除安全隱患,有效消除殘疾學生的恐懼心理。制訂符合殘疾學生身體特征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生動活潑、形式多樣,讓殘疾學生體驗到體育特有的樂趣,把學習活動真正變成自身的需要。
在評價方面,對殘疾學生多以縱向評價、鼓勵性評價為主。以往的評價,往往是用橫向評價,從分數高低對所有學生進行分等,這種評價只會傷及殘疾學生的隱痛,使殘疾學生無法發展自己、激勵自己,所以對待他們,多進行縱向評價、激勵性評價,使評價有利于他們的發展進步,有利于肯定殘疾學生取得的進步。因此,體育教師應很好地利用這一點,以表揚、鼓勵為主,提供一種積極和認同的心理氛圍,充分調動他們的表現欲望和潛能。
要集體幫扶,樹立殘疾學生的歸屬感。體育教師要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殘疾學生身處一個團結友愛、融洽和諧的環境和氛圍中。
2. 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
家長應既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又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要關心孩子又不溺愛孩子,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從而對孩子的言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既要重視知識教育,又要重視身心健康教育,同時又要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全面發展。當孩子有問題問時,要做到有問必答,絕不敷衍,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的關心。要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以正面鼓勵為主。對于孩子在平時表現的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要積極、及時地制止,引導、幫助他改正。對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樹立孩子的信心,讓孩子在不斷的提高和進步中成長。
3. 提高教師素質,轉變教師觀念
體育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深層次地理解殘疾學生的不幸和苦衷,做到真心關注、真情幫助、真力輔助,提高學生對教師的悅納和接受。課堂上要面帶微笑,啟發引導,循循善誘,并運用面部表情、眼神、姿勢等肢體語言,對學生的學習給予鼓勵、肯定和贊許,消除殘疾學生不正常的心理。在此情況下,能激發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比教師的講解、示范、指導更具有說服力。
總之,在對待殘疾學生時要給予“真愛”,幫助他們掌握適合自己的科學鍛煉方法和自覺鍛煉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自尊、自信、自強、敢于拼搏、不畏艱難的心理品質,使他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千萬別讓他們成為課堂上的看客。
(安龍縣灑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