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中教學應該具有探索性、創新性和指導性。教師在教學中起組織作用,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學習,在學習中找出問題,把以往的“教師教、學生學”轉變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可以通過互相討論等方式自己進行學習,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評判,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思想,讓學生自主投入學習中,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在學習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反思;教學方式;新課標
新課程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應能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投入到新課程改革。而做好教學反思也是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環節。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合理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給予思索與修正或支持與強化,給予肯定或否定,從而提高教學效能。教師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手段單一,會使學生對學習乏味,也制約著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在探究過程中只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才能提高探究興趣及學習效率。教師要用化學實驗給學生強烈的刺激,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要以學生的探究學習為主體,以學生的整體發展為目標,重視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指導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模塊
《新課程標準》中的課程,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余地,改變了以往的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愛好,選擇適合的課程。教師要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首先關注和尊重不同學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適合自己發展的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更要采用多樣的教學模式,利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正確的給予支持和指導,對錯誤的讓學生自己發現“錯”,從而改“錯”,讓學生在“錯”中探究并走向“對”的過程,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根深蒂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又讓學生在反復磨煉中自己尋求答案,養成了學習化學的良好習慣。
二、優化教學策略,注重學生反饋
高中化學課程是由若干模塊組合構建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具體的教學條件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課程,注重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模塊。要注意把握內容的整體性,創設能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與學習中發現與化學相關的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和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如“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較為抽象,要求教師在講解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討論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并采用模型、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三、重視探究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過程是一動態的教學信息、情感交流的過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主動并富有創造性地探究,通過觀察、調查、閱讀、討論、實驗等方式,憑借已有的舊知識進行大膽探究。學生通過自我探究,不斷地在探究中獲取新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教師應經常提供引導的設想,激發學生的聯想和猜想,組織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積極的探究態度和創造能力。例如,講解原子結構時,可以用不同顏色的小球表示原子核及核外電子,通過直觀的模型讓學生掌握其結構;講解取代反應和加成反應時,可以用動畫形象地展示兩個不同的反應機理;講解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環境保護有關問題時,盡量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者故事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更要在教學中善于向學生提供在形式和解答上均具有多樣性的習題,誘導學生多途徑、多方向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發散思維的能力。
四、突出化學學科特征,注重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所以,化學教學中應多開一些有趣的小實驗,引導學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實驗,盡量讓化學實驗教學多樣化、多元化,既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又發展學生喜歡、贊賞化學的個性。比如,有機化學模塊,有機化學種類多,涉及副反應也多,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應針對重點、難點和學生的疑點,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尤其有機實驗在教室中不能直接進行,教師可以選擇錄像教學,既保證學生的安全,又保護環境,同時對操作注意點進行局部放大、加上介紹,使學生容易理解“為什么這樣操作”,更能體驗正確的操作。這樣,既讓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刻總結和回顧,教學方法是否適合學生,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要走出這種封閉式的教學模式,不斷地探索,找到種種用好新教材的獨特思路。我們相信新教材的實施會為提高我國基礎教育水平,實施素質教育提供堅實的基礎,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通渭縣雞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