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臂、護肘、護指等露在外面的“保護傘”,已經被所有人熟知了。進入新世紀之后,年輕一代球員甚至將這些乏味單一的護具演變成為了時尚。如今,球員們的牙套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也許你并不知道這一副小小的牙套究竟蘊藏著多么重要的意義,但是真實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的球員喜歡了戴上牙套去比賽,盡管他們看起來似乎并不那么舒服。不過你要清楚,牙套的重要性絕不僅僅是你知道的那么簡單。
牙套的歷史
說起牙套,你首先會想到,是牙醫給牙齒生長不規則的孩子矯正時使用的鋼制牙套,由此還衍生出了“鋼牙妹”和“鋼牙哥”兩個名詞。矯正過牙齒的同學們都知道,當鋼制的牙套治療結束后,還要戴很長時間用硅膠制成的半透明牙套,以便保持前期矯正的成果。而這種牙套,就是類似球員們所戴的牙套。1890年,英國倫敦的牙醫沃爾夫·克勞澤在將改進的牙套,首先使用在了拳擊運動員身上。而牙套真正大范圍用于體育領域,還是從1970年開始。當時的加拿大兒科牙醫沃德將牙套再次改進后,用在了兒童冰球比賽中,以防止兒童口腔由于撞擊的意外受傷。
但是追溯NBA的牙套歷史并不簡單,因為它不像是身體表面所使用的護具那樣吸引人關注,那些防御軀干的裝備大多都有證可查,一些新護具出現則更能讓人銘記。比如第一個使用發帶的應該是威爾特·張伯倫,他曾在自述中驕傲地說過,“我是所有現在戴發帶打球的人的鼻祖。”而第一個面具男,非魯迪·湯姆賈諾維奇莫屬,在當年震驚聯盟的暴力事件后,他便在比賽中不得不戴上那最原始而且看起來很廉價的面具。
不過牙套的第一人就太難鑒定了,資料沒有記載過不說,早期的照片和影像資料中更難查到。畢竟當過去的運動員在口中戴上一副并不起眼的牙套時,沒人會在意或是再給他拍張特寫。但經過翻查,還是能夠找到一些端倪。早在1996-97賽季,查爾斯·巴克利曾佩戴過牙套,在他把黑色的牙套不停地吐進吐出時,那原本就窮兇極惡的臉龐又增加了幾分恐怖的色彩。不過在那10年前,有影像資料記載,凱爾特人隊的斯科特·韋德曼曾在比賽中做出了摘下牙套的動作,這或許是能追溯的最早的有圖可查的資料了。而在文字記述的歷史中,牙套可以追溯得更遠。1983年的一份報紙中記載道,摩西·馬龍是NBA少數戴牙套的球員之一。這說明在沃德醫生將牙套用在打冰球的孩子們身上之后,NBA也開始了效仿。而同樣是一份報紙記載,1958年的凱爾特人隊名人堂球員弗蘭克·拉姆齊,“將要戴上塑料制成的牙具來保護牙齒。”當然,那副牙套也一定只是簡易的改裝版,因為那時離牙套在體育賽場普及還有近20年的時間呢。
牙套的原始作用
隨著NBA比賽對抗程度的提高,牙套開始在新世紀成為了球員身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護具,它擔負著保護球員口腔的重要責任。不過,牙套并不是一個每個球員都愛用的東西,聯盟中還是有很多球員對此極為反感。在他們看來,帶上牙套打比賽,會讓他們分神,感到不適應。科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2009年3月2日,在湖人對陣太陽的比賽中,科比在第三節被巴爾博薩一肘打中嘴部,導致一顆門牙被打歪。起初的矯正階段科比都要戴著夾板,只有比賽時才會取下來。但對于一個已經松動的牙齒,戴上牙套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保護措施,但科比卻對戴牙套很抵觸。不僅在當時,科比至今也從不戴牙套進行比賽,他認為那種感覺就像上賽季他戴著面具會影響比賽一樣。
不過事實上,牙套雖然會讓球員在比賽中感到不適,但它的作用毫無疑問是重要的。最直接的保護,就是在激烈的對抗中,當對手不小心問候自己的嘴巴時,它幾乎可以完全避免口腔破裂甚至門牙被撞飛的危險。這個好處讓牙套尤其適用于兩類球員,一類是內線球員,另一類是喜歡突破的外線球員。對此,卡爾·蘭德里絕對最有發言權。當年還在火箭效力時,蘭德里在2009年與諾維茨基的一次碰撞中不幸遭遇了對方的“鐵肘”,當場導致三顆門牙脫落,甚至還有兩顆直接嵌在了諾維茨基的手臂上。雖然火箭贏下了那場比賽,但蘭德里卻付出了較為慘痛的代價。如果當時有牙套保護的話,或許蘭德里的三顆門牙就可以保住了。
另外,牙套還有另一個比較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緩解由于撞擊而產生的從下肢往上傳遞的震動,從而保護大腦。在拳擊比賽中,牙套的此項功能就變得尤為重要,它可以在你遭受巨大沖擊時,減輕顱腦受到的震蕩。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很多球場上的輕微腦震蕩,都可能在佩戴牙套的前提下避免。在這里要多句嘴,在我們國家,無論是CBA聯賽,還是民間籃球場,都很少有人佩戴牙套。事實上,這是有很大安全隱患的。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次突破和碰撞會造成你的門牙脫落,甚至是腦部受到沖擊。而在美國,青少年的籃球比賽是要求佩戴牙套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成長發育的孩子們的身體。如果你是一個對籃球無法自拔的愛好者的話,那么最好在你今后的球場生涯中,佩戴一副牙套。
出乎意料的妙用
除了兩個最直接的作用之外,美國專家還在最近研究出了牙套的隱藏作用——那些嚼著牙套的動作能幫助球員們自我減壓,緩解緊張的情緒。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發現,佩戴牙套可以減少人體血液中由于劇烈運動而產生的皮質醇水平。如果詞語太專業的話,那么通俗來說就是,牙套真的能幫助球員們舒緩心情,并讓他們的身體狀況更快地恢復。尤其是那些每天要進行大運動量訓練和高強度比賽的NBA球員,牙套的功效會更加明顯。
簡單解釋一下,皮質醇是人們在運動中產生的代謝激素,如果它在體內的含量過多的話會阻礙人體的自我恢復,讓人們覺得肌肉更酸,更加疲勞。最初研究人員并不知道影響皮質醇水平的真正原因,也完全沒有將牙套納入研究范圍。但該校的運動科學研究課主任韋斯利·達吉恩堅持認為:導致荷爾蒙變化的很可能是人體某些關鍵位置的移動,不一定就是激素使然,因此才讓牙套進入了研究人員的視線。
為了證實這一點,研究人員將13名大學生分為兩組,一組佩戴牙套,一組不佩戴,同時完成10組蹲起,每組10個,每組之間休息兩分鐘。完成之后的對兩組學生的血液樣本檢查發現,佩戴牙套的一組皮質醇水平在30分鐘后明顯低于沒有佩戴牙套的一組。達吉恩主任的觀點得到了證實。
也許這會令你有些難以置信。科學的解釋是,牙套卡在嘴里的下顎,不管下顎如何移動,都能讓人保持上下牙緊閉的狀態——這很可能就是牙套產生這項不可思議的作用的原因。雖然證實這一點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但牙套的作用已經是顯而易見了。早期還有研究成果表明,籃球這種需要瞬間爆發力的運動,球員佩戴牙套的功效更為明顯。
“如果皮質醇水平較低,他們就可以更加刻苦地訓練,因為那樣感覺到的疼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第二天,經過恢復而煥然一新的肌肉又會讓他們活蹦亂跳,形成良性循環。”達吉恩說,“這可能會改善一名運動員訓練的每個環節。而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戴上牙套。”
了解到這個你不曾知曉的功效后,會不會讓你戴牙套打球的欲望變得更加強烈呢?
有關牙套的趣事
如今在聯盟30支球隊中,隨處都可以找到佩戴牙套比賽的球員,其中當然不乏巨星。詹姆斯、杜蘭特、保羅、格里芬……也許是先入為主的原因,對于這些人擺弄牙套的舉動,我們并不反感。而每當我們看到格倫·戴維斯、賈馬爾·尼爾森,不停地用牙齒和嘴唇把牙套在口腔內外反復玩弄的時候,就會有惡心到想吐的感覺。他們的動作不僅不帥,而且毫不在意衛生問題。這也是佩戴牙套所產生的問題之一,當你停下來的時候,牙套應該放在哪。如果你不理解他們為什么在比賽進入停表階段時都會把牙套吐出來的話,那么只要你自己也戴一次牙套就能清楚了。由于占據了口腔內的一部分位置,并且不屬于牙齒本身,牙套會在口腔內產生大量唾液,而戴著牙套的時候,吸收唾液會變得非常困難,這也是為什么科比堅決不戴牙套的理由。
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杜蘭特和保羅習慣在與隊友或裁判交流時,直接用手將牙套拿出來,比賽后再放回去,不過當他們回到場下時,并不會為牙套特意找一個擺放的位置。但其他人就不同了,他們會找各種不同的位置來讓自己的口腔放松。賈森·特里眾人皆知的習慣,是會在比賽時里三層外三層地穿襪子,而這些像口袋一樣的襪子在場下就成為了他放牙套的專用處。不過特里的襪子本來就換得頻繁,不需要替他擔心牙套會染上臭味和腳氣之類的細菌。但“魔獸”霍華德存儲牙套的位置就有些讓人作嘔了。每當下場休息時,霍華德就會掀起自己外面的籃球短褲,把牙套塞進里面保護大腿、臀部的緊身安全褲和身體之間,毫不在意當他再戴回去的時候會嘗到自己汗液的味道。
隨著越來越多的球員的使用,時尚和個性的元素也開始添加進了牙套的文化當中。詹姆斯·波西就將牙套演變成了身份的象征,每當他來到一支新隊伍,都會戴上與球衣顏色搭配的牙套,從熱火的紅白,到凱爾特人的全綠,再到黃蜂的黃綠,波西嘗試了各種顏色搭配。邁克爾·比斯利是喜歡將圖案鑲嵌在牙套的球員代表,那支代表蝙蝠俠的圖案讓人印象深刻。而詹姆斯則是在近幾年成為了其中的領軍人物。先是加盟熱火的第一個賽季,牙套上出現了熱火的隊標;之后又在萬圣節戴上了吸血鬼牙齒般的牙套;然后便是上賽季季后賽中,出現在牙套上的“XVI”羅馬數字——代表他距離總冠軍還需要16場勝利。
無論是做防具也好,為美觀也好,都有著讓人理解的用途,但也有球員將牙套用在其他方面。哈斯勒姆就曾將牙套作為“兇器”使用。在與公牛的一場比賽中,由于對裁判的判罰不滿,被對手掀翻在地的哈斯勒姆摘下牙套,直接甩向了場邊的克勞福德。當然,結果必定是吃到了技術犯規。而最讓人無法理解的當屬杰拉德·華萊士,牙套在他口中幾乎完全失去了作用。在突破或扣籃的過程中,華萊士經常將牙套吐出來,就像喬丹在進攻時吐舌頭的習慣,不知道此舉是否能給他的突破帶來信心。不過這不但讓牙套失去了保護作用,甚至還增加了受傷的幾率。對于這樣的球員,還是勸他們將牙套摘下來吧。
最后為球迷解答一個比較關心的疑問。當我們看到安東尼·戴維斯那滿口不規則的牙齒時,無不在為他買牙套擔心。這大可不必,因為NBA球員使用的牙套,全部都是專門訂制的。他們會先用牙咬住模具,然后用硅膠制作成最符合他的專屬牙套,這是在市場上無法買到的。
了解到牙套的作用之后,我想你會明白把自己武裝到牙齒是無可厚非的。甚至我們可以扔掉其他護具,但最好不要拋棄牙套。而當你看到NBA球星們用沾滿汗漬和污垢的“臟手”從嘴里掏出牙套,再放回去時,也不要覺得不衛生,那是他們逼不得已,甚至可能是為了下一次跳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