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江山鎮銅砵村某豬場共存欄550頭生豬,其中繁殖母豬83頭。2011年4月3日至5月25日期間共有23頭母豬產仔,共產下210頭仔豬,而先后有80頭發病并陸續出現急性死亡,發病率為38.1%。發病豬皆為30~50日齡的膘壯仔豬,哺乳期未見發病。筆者應約前往診治,經治療,死亡45頭,死亡率占發病率的56.25%,其余都康復好轉。現將診療情況報告如下:
一、臨床癥狀與流行病學
本病多發生于斷奶后10天左右和斷奶后30天左右兩個階段,即從乳豬料轉換到過渡料、從過渡料轉換到小豬料兩階段。主要原因是仔豬胃腸道尚未健全,微生物區系容易受到干擾,在各種應激狀態下,導致致病性大腸桿菌大量繁殖,產生的水腫毒素經腸道吸收后進入血液,并引起毒血癥,導致發病。豬突然發病,體溫一般無明顯變化(個別個體病初體溫升高至40℃后恢復正常),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絕食,臉部、眼瞼水腫并發藍或黑,獨自伏臥一角呈嗜睡狀。病后期部分豬只的頭頂部、頰部、眼瞼等處皮膚高度腫脹,呼吸困難,叫聲啞或尖。病初一肢先出現跛行,而后發展到四肢麻痹臥地不起,體表各部感覺鈍弱。有的橫臥、抽搐,即接近瀕死期。
二、剖檢變化
剖檢7頭病死豬,最明顯的癥狀是:胃壁、大腸系膜膠胨樣水腫,切面明顯外翻,腸系膜和腸系膜淋巴結普遍充血、水腫,淋巴結呈大理石樣變化。嚴重者腹內側皮下可見明顯水腫,部分豬只伴有腹腔、心包積液等癥狀,肝、心、脾、腎等一般無肉眼可見的病理變化。
三、實驗室診斷
①無菌取病死豬的肝、脾等組織,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和麥康凱平板上。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培養后出現直徑2~3毫米、邊緣整齊光滑的淺灰色菌落;在麥康凱平板上,長出紅色菌落。分別挑取以上菌落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為陰性無芽孢菌。在血平板上培養為β-溶血。②藥敏試驗。高敏的有慶大霉素、鏈霉素、頭孢拉定;中敏的有復方新諾明(SMZ+TMP)、紅霉素、恩諾沙星、環丙沙星;低敏的有強力霉素、甲砜霉素、痢菌凈。
四、治療與體會
1. 治療方法
①方案一,每10千克體重用鏈霉素0.5萬國際單位、地塞米松2.5毫克,混合一次靜脈注射,每天兩次,連用3天。方案二,每10千克體重用頭孢拉定0.2克、50%葡萄糖40~60毫升、復方維生素B注射液4~6毫升、地塞米松2.5毫克,混合腹腔注射,每天兩次,連用3天。在采用方案一或方案二的同時,另外每頭肌注速尿2毫升與亞硒酸鈉注射液2毫升。②每10千克體重用慶大霉素8萬國際單位、復合維生素B片2片,一次灌服。每天兩次,連用3天。③未發病同窩豬只,每10千克體重用頭孢拉定0.2克、地塞米松2.5毫克,肌注,2次/天,用藥1天。④全群仔豬每10千克體重用慶大霉素4萬國際單位,連用5天,同時在飼料中添加復合多維100克/250千克。⑤及時調整配方,降低日糧粗蛋白含量,減少不易消化的蛋白飼料用量。如減少常規豆粕用量,或用膨化豆粕替代30%~40%的常規豆粕。
2. 治療體會
①治療要及早,提倡采用綜合防治方法。一旦發現該病,要整窩、全群用藥,特別對感染但未表現臨床癥狀的豬只,以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②要增加飼料中多種維生素、硒等的含量,以提高抗應激水平。③要進行藥敏試驗,針對性使用抗菌藥物,同時要用地塞米松、高滲葡萄糖等加強抗炎與解毒治療。④以靜注、腹腔注射效果較好于肌注效果,并降低日糧蛋白,有利于控制疾病。
五、預防措施
1. 做好飼料的更換過渡工作。從外地調來的仔豬,盡量保持用原產地的飼料和飼喂方法1周以上,然后逐漸改喂本場飼料,使仔豬逐漸適應。
2. 注意日糧中蛋白質的比例,應用全價料飼養。避免日糧單一或蛋白質偏高,要適量供給青綠飼料、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3. 豬舍應保持清潔干燥,仔豬應適當運動,以增強抗病力。
4. 新進圈仔豬每頭應于飲水中投喂復合酸制劑,連服7天,即可達到預防目的。
5. 斷奶前做好補料工作,加強仔豬的胃腸鍛煉。斷奶不要太突然,使飼養條件逐漸改變。斷奶前降低配合飼料中蛋白質含量1%~2%(或加粗飼料到仔豬料中),斷奶后采取限制飼喂3~5天,后逐步過渡到自由采食。對疑似水腫病的仔豬,在飼料中按預防量添加氟哌酸或磺胺嘧啶1周,可有效地控制水腫病的發生。
6. 哺乳期加強補硒與補鐵,補硒采用在仔豬3~5日齡肌注0.1%亞硒酸鈉溶液0.5毫升,60日齡再注射1毫升;補鐵采用在仔豬3~4日齡注射牲血素、右旋糖酐鐵劑等,以預防本病的發生。
(作者聯系地址: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江山鎮獸醫站 郵編:36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