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牧一號牧草是廣西科技人員從1992年開始,用矮象草為父本、雜交狼尾草為母本進行有性雜交,再經(jīng)多年無性繁殖選育而成的一種新型牧草。它具有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病害少、利用率高、飼喂效果好和一次種植可連續(xù)利用多年的特點,是廣西種植面積最廣的刈割型優(yōu)良牧草。10多年來在全國各地推廣種植,深受群眾歡迎。
一、桂牧一號牧草的主要特征特性
1. 適應性強、分蘗多。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土層深厚和保水良好的砂壤土上生長最好。在山坡地種植,如能保證水肥,也可獲得高產(chǎn)。株高300~350厘米,莖稈直立、叢生,分蘗多,一般為30~100個,每根莖稈有20~30節(jié)。每節(jié)有芽和1張葉片,葉片長100~120厘米,寬5~6厘米。
2. 產(chǎn)量高、適口性好。桂牧一號牧草株高1米時即可刈割,留茬4厘米,每年可割5~6次,年均畝產(chǎn)鮮草1.5萬千克左右,最高的可達2.6萬千克。每次割草后每畝施尿素5~10千克或農(nóng)家肥500千克,以利再生。適時收割的青草,莖葉質(zhì)地柔軟,適口性好,飼喂效果好。
二、桂牧一號主要栽培技術
1. 種植季節(jié)。由于該草無種子或種子少,一般采用無性繁殖。桂牧一號在氣溫5℃以上就能種植成活,以3~9月份種植的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
2. 整地與施肥。選擇在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塊,深翻30厘米,清除雜草,開好排水溝,平整地后開穴,穴深10厘米,放基肥于穴內(nèi)。一般肥力條件差的地塊每畝地要求施放腐熟有機肥1500千克以上,對肥力條件較好的疏松土可先開穴種植,刈割后再撒施有機肥。
3. 種植方法。一般分插植和埋植兩種,插植是將地犁好整平后開穴,行距40厘米,株距40厘米,將種莖砍成兩個節(jié)間一段,呈45度斜插入行中,芽眼朝上,培土壓實,露出2~5厘米莖稈;埋植是將地犁好整平后開穴,行距50~60厘米,將種莖砍成2~4個節(jié)間一段,橫放入行中,每段種莖距離20厘米,蓋土5厘米厚。種莖分好段先密集插植于塑料大棚內(nèi),待種莖發(fā)芽至20~30厘米后,再移栽到已施肥并整好的土地里。
4. 種植后的管理。桂牧一號對土壤、水肥條件的要求不是很嚴,一般水田、坡地、魚塘塘基都可種植,土質(zhì)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地塊種植產(chǎn)量較高。它對光照要求不太嚴格,在稍有遮陰的果地、林地間種植都能獲得較好的產(chǎn)量。桂牧一號種植地要能及時排灌,植株生長不能長期漬水,一般種植地積水4天以下對其生長影響不大,長期漬水對其根系的生長發(fā)育、吸收功能有影響,直接影響產(chǎn)量,甚至導致植株死亡。因此,種植后在田間管理上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除雜草。桂牧一號一般種植后7~10天才開始出苗,出苗后也因根系尚未形成,對雜草的競爭能力弱,因此,當苗高30~40厘米時就應進行中耕除草。以后每次刈割后植株尚未封行前都要進行中耕除草,以免雜草與植株搶水搶肥搶光,造成水肥及光資源的浪費。②施肥。種植前要施足基肥,每次刈割后追施有機肥,當苗高30~40厘米時追施適量有機肥,也可追施尿素15千克/畝、鈣鎂磷肥12千克/畝、氯化鉀5千克/畝,以后每次刈割利用后追施尿素15千克/畝或適量有機肥,并除草和灌溉各1次。
三、刈割利用
第一次刈割應在苗高1米左右時進行,因其第一次分蘗少,刈割后可促進植株根部有更多的芽眼萌動,增加分蘗數(shù)和地上部分植株數(shù),達到增產(chǎn)的目的。以后應在植株高度1.5~2.0米時刈割,以地上第一莖節(jié)老熟為宜,這樣既可保證地上部分的分蘗數(shù),又可延長植株的使用年限。刈割留茬高度應為3厘米左右,留茬過高,植株分蘗弱小,影響產(chǎn)量,也增加了以后刈割難度。
桂牧一號刈割后一般用切草機或人工將其切成2~3厘米長的小段后再飼喂畜禽。也可在6~8月份豐草季節(jié)將其切碎密封于青貯窖或缸中制成青貯料,在冬季、早春飼草短缺時飼喂畜禽。
四、種莖的儲存與原蔸的越冬管理
留作種用的牧草,一般不刈割,10月份左右待其成熟后,收割回來打成小捆,密封于干燥的地窖內(nèi),或埋藏于避風、干燥的土坑下。留作種用的宜選取莖稈青綠,種節(jié)和水分較多的。莖稈的前3節(jié)、后3節(jié)斷掉不要,保留中間部分留作種用。
原蔸在12月份左右用塑料薄膜覆蓋,或用干牛糞等覆蓋,于第二年天氣轉(zhuǎn)暖后再打開。
(作者聯(lián)系地址:廣西北流市龍徑路二里145號市畜牧站 郵編:5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