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馬鈴薯市場的不斷發展,其鮮薯的儲藏數量迅猛增加,儲藏周期進一步延長,但儲藏中經常會出現薯塊失水皺縮、腐爛變質等現象,造成食用、加工和種用質量下降,一般年份損失率15%~35%,重災年高達50%左右,已成為馬鈴薯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做好馬鈴薯儲藏期病害綜合防治至關重要。
1. 病害種類 馬鈴薯儲藏期間普遍發生的病害主要有6種,即真菌性病害有干腐病、晚疫病、濕腐病和壞疽病4種(其中晚疫病在儲藏中前期表現極為明顯,干腐病在儲藏后期表現較為突出,這兩種病害是馬鈴薯儲藏期間的主要病害);細菌性病害有環腐病、軟腐病兩種。
2. 發病原因 馬鈴薯儲藏期間發生的病害是在收獲前、收獲時和收獲后受病菌侵染造成的,與薯塊的帶菌量關系密切,與儲窖內環境條件的關系也很密切,以溫度為關鍵因素,即儲窖溫度在5~30℃范圍內均可發病,以15~20℃為適宜條件,而25~30℃伴以潮濕條件易引起薯塊腐爛。
3. 防治措施 由于馬鈴薯儲藏期病害的發生,是病菌在田間生長期初次侵染和儲藏期二次復合侵染,以及馬鈴薯儲藏期許多其他因素綜合作用引起的,因此,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在大田收獲、入窖和儲藏等多個關鍵環節進行綜合防治。
①選擇抗病良種。選用優良品種是馬鈴薯優質、高產、高效栽培和儲藏的基本條件,優良的馬鈴薯品種除了要求高產、優質外,還要求適應性好、抗病蟲和抗逆能力強,為此,因地制宜選擇抗病良種是做好馬鈴薯儲藏期病害防治的基礎。同時,脫毒馬鈴薯不但能很好地減少病害的發生,而且又是獲得高產的有效措施,應大力推廣種植脫毒品種。
②種薯精選消毒。為了減少初侵染源,播種前要精選種薯,淘汰帶菌塊莖。播種切塊時應進行切刀消毒,可用75%酒精消毒或將切刀在開水中煮或放在火上燒一下,這樣可有效防止病菌隨切刀傳播,避免切刀傳病。同時要做好種薯的消毒工作,可用25%甲霜靈600~800倍液浸泡或噴灑薯塊,晾干后再切塊播種,以減少田間病株的數量。
③加強栽培管理。一是進行輪作倒茬。實行輪作是減少馬鈴薯病害發生的有效措施,可與禾谷類作物實行4~5年輪作,忌和茄科作物輪作。二是調整好播種時間。春薯要適時早播,夏薯要適時晚播,避開高溫多雨季節,這樣能有效減少病害的發生。三是加強水肥管理。增施有機肥和酸性化學肥料,特別是增施磷肥和鈣肥,禁施堿性化學肥料,可以提高薯塊細胞壁鈣的含量,增強抗病性。此外,合理灌溉也有利于馬鈴薯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四是培土和防地下害蟲。馬鈴薯生長后期,培土和防治地下害蟲可減少游動孢子侵染薯塊的機會。病害流行年份,收獲前兩周割秧,也可避免薯塊與病株接觸,降低薯塊帶菌率。五是剔除發病植株。馬鈴薯生長期間要經常檢查,一旦發現病株要結合中耕將其剔除并帶出田外,以減少傳病機會。
④注意適時收獲。馬鈴薯收獲過晚易受凍害,收獲過早產量低,種皮簿,不耐儲藏,因此適期收獲十分重要。一般要求在土壤溫度低于20℃時收獲,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病菌侵染概率。另外,收獲時要盡量避免薯塊被機械碰傷,減少病菌侵染通道。
⑤進行科學預儲。馬鈴薯塊莖收獲后應放在通風處預儲兩周左右,使薯皮老化,傷口愈合。長期儲藏前應去掉種薯表面泥土,剔除雜薯、爛薯、病薯、畸形薯和傷薯,并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薯塊表面噴霧處理,待表面藥液稍干后分級儲藏,可避免傳病和機械混雜。
⑥選擇窖址窖型。在寒冷干燥地區,儲藏馬鈴薯除了現代化的永久性倉庫外,鄉村多采用井窖或窯洞窖儲藏。窖址要選在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質堅實、向陽背風和保暖的地方,并在收獲前1個月修好,以便于讓其充分干燥。無論新窖還是舊窖,都要用石灰水噴灑消毒,窖底鋪1層墊料(一般用作物秸稈)。
⑦控制儲藏條件。不同品種要分別儲藏,以防休眠期長短、耐儲性強弱不一致造成互相影響(最起碼要將種用薯和菜用薯分別儲藏)。同時,應根據馬鈴薯儲藏期間生理變化和氣候變化,做到兩頭防熱、中間防寒。通過合理通風和密閉,控制儲藏窖的溫、濕度:儲窖內儲藏初期(兩個星期)溫度控制在13~15℃,促進傷口愈合,以后降低窖溫保持在1~4℃,控制發病;注意保持通風干燥,相對濕度保持在75%左右,避免薯塊表面潮濕和窖內缺氧,以減少發病。
⑧開展化學防治。馬鈴薯儲藏期病害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不論是侵染性病害還是非侵染性病害,在不能辨認病害種類時,凡發現薯塊開始腐爛,就必須堅持翻袋檢查剔除病薯隔離堆放,防止傳染。一旦發病嚴重,要選用化學藥劑科學防治(儲藏期干腐病和晚疫病的防治藥劑可選用瑞毒霉錳鋅和25%甲霜靈)。
(作者聯系地址:陜西省千陽縣農技中心 郵編:7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