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結實作物如馬鈴薯、花生、芋頭、甘薯、山藥、菊芋、胡蘿卜等,都有嗜鉀的特性,對鉀素的需求量較大,農民朋友在栽培中應重視施用鉀肥奪高產。
每生產1000千克馬鈴薯塊莖,需從土壤中吸收純氮5千克、五氧化二磷2千克、氧化鉀10.6千克,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為1∶0.4∶2.1。每形成1000千克甘薯塊根,需從土壤中吸收純氮3.5千克,五氧化二磷1.8千克,氧化鉀5.5千克,氮、磷、鉀吸收比例為1∶0.5∶1.6。由此可見,馬鈴薯等地下結實的栽培作物,對氮磷鉀的需求量以鉀為最大。
這類作物增施鉀肥后的作用:一是增加作物細胞的膨壓,使細胞富有彈性,能調控葉片細胞的張開或關閉,有利于作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制造糖類,形成淀粉和糖;二是促進根系發育,吸收較多的水分,緩解水分蒸發,相應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三是鉀素主要存在于莖葉中,能促進莖稈纖維素的發育,提高莖稈的支撐能力,增強作物抗倒、抗病蟲的能力,有利于作物體內的有機養分(淀粉)向儲藏器官(地下根莖、果實)運送,加速塊根和莢果的膨大,從而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和增加種植效益。
在施肥方法上,一般采用基肥和追肥兩種方式。氮磷鉀肥料的分配,基肥中用50%的氮肥、全部的磷肥和大部分鉀肥。基肥的肥料品種可以選中濃度通用型復合肥,也可配施少量單質肥。追肥所用50%的氮和少部分的鉀可選用尿素、硝酸銨和硫酸鉀。在施用時,應抓住需鉀最多的時期。一是幼苗期。每畝可施3~5千克氯化鉀或硫酸鉀或草木灰(含有效鉀7.5%)25~30千克做底肥,在整地時均勻撒施,土肥混合,以利及時供作物吸收利用。鉀肥也可作苗肥追施,每畝用2~3千克鉀肥條施或穴施,深度在10~15厘米,施肥后灌水并覆土。二是塊莖形成期。每畝可用上述同等數量的鉀肥,在薯塊膨大或果莢下針后進行追施裂縫肥和結莢肥,可有效加速莖葉的有機養料向薯塊中灌注而獲得優質高產。在地下結實作物生長后期,也可用1%的硫酸鉀或0.3%磷酸二氫鉀或5%草木灰水(浸泡24小時后取其澄清液或過濾液),進行根外噴施1~2次(間隔時間為7~10天),可以降低葉溫、有利抗旱、消滅病蟲(結合防治病蟲害進行)。
還應注意,一次性追肥不宜過早,一般抓住薯塊膨大期進行。過早追肥,尤其在偏施大量氮肥后,會導致地上部分旺長,地下部結小薯塊。氯化鉀、硫酸鉀均為生理酸性肥料,長期施用應防止土壤酸化,可結合適量配施石灰一起施用。氯化鉀不宜在鹽漬化土壤施用,也不可用于忌氯作物。
(作者聯系地址:湖南省沅江市農村辦 郵編:4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