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病情況 棗炭疽病有的棗區叫燒茄子病,是棗樹果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黃河中下游的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和河北省的重點棗區均有發生。棗果染病后,受害處出現淡黃色斑痕,之后逐步發展成不規則的水漬狀黃褐色斑塊。病斑呈圓形或橢圓形,中間凹陷,果肉味苦,不能食用。受害嚴重的棗園,病果率高達80%以上,給果農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 發生規律 病原以菌絲體在棗頭、棗股、棗吊及僵果內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風雨和昆蟲傳播。炭疽病的發生時間和為害程度與雨期、雨量及品種等因素有關。雨期來臨早時發病也早,雨量大,陰雨天氣多時發病較重,反之則較輕。駿棗、壺瓶棗、臨猗梨棗等品種,抗病力弱,發病較嚴重;相棗、婆婆棗、中陽木棗等品種,抗病力較強,發病較輕。
3. 綜合防治
①選栽抗病品種。選擇抗病力強的品種,減輕或避免炭疽病為害。
②加強栽培管理。要改善棗園的環境條件,使其不利于病害發生。多施有機肥和磷、鉀肥,盡量少施或不施化肥,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氮、磷、鉀肥搭配,以增強棗樹樹勢,提高其抗病力;避免栽植過密,及時整形修剪,防止枝梢過多,使園內保持通風透光良好;搞好夏季棗園排水,以降低園內濕度,控制病菌侵染;在每年的秋末或冬初,結合冬季修剪,將棗樹下的枯枝、落葉、病果和殘留的棗吊等徹底清除,然后集中燒毀,以減少侵染源。
③進行藥劑防治。適時噴藥是防治棗炭疽病的重要措施。棗樹萌芽前,對樹下和樹上噴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以消滅越冬菌源;在7~8月份幼果期和果實膨大期,每半個月噴1次50%胂·鋅·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福·福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④實施生物防治。噴施2%農抗120水劑200~300倍液,防治效果優于多菌靈、百菌清等藥劑。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農業局 郵編:27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