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驗目的
為了驗證1000億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和最佳施藥量,為進一步示范推廣提供依據,特設置本試驗。
二、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安排在陜西省洋縣洋州鎮周家坎村,面積1.2畝。地處低洼地,為水稻稻瘟病常發區。土壤為重壤土,有機質含量2.2%,pH值6.5,肥水條件一般。試驗水稻品種為金優725,生育期153天左右,于4月9日進行兩段育秧,4月18日寄插秧母田,6月2日移栽大田。移栽時底施碳酸氫銨40千克、過磷酸鈣35千克。于6月29日施藥。
三、供試藥劑
試驗藥劑為1000億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對照藥劑為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
四、試驗設計與安排
1. 處理設置 共設5個處理。處理1~3均用1000億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施藥劑量分別為10克/畝、20克/畝、30克/畝;處理4為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施藥劑量為27.5克/畝;處理5對照為清水。
2. 小區安排 各小區采取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0平方米,各小區之間筑有小埂,4次重復。
3. 施藥時間和次數 手動噴霧器噴霧,以藥液均勻噴濕葉片且欲滴未滴為度。施藥器械為JactoHD-400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新加坡產),工作壓力為0.2~0.3兆帕,噴孔直徑1.33毫米。兩次施藥分別于6月29日、7月8日進行,施藥期間正值水稻分蘗末期至孕穗初期,稻瘟病處于發病初期。施用藥液量為675千克/公頃。
4. 防治其他病蟲害的藥劑資料 于6月10日用辛硫磷顆粒劑防治二化螟。
五、調查、記錄和計算方法
1. 調查時間和次數 共調查了3次,6月29日進行藥前病情基數調查,7月8日、17日分別進行第一次、第二次藥后防效調查。
2. 調查方法 每個小區按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50株,每株調查劍葉及劍葉以下兩片葉,統計各級病葉數。對調查的病葉進行分級。0級:無病。1級:葉片病斑少于5個,長度小于1厘米。3級:葉片有病斑6~10個,部分病斑長度大于1厘米。5級:葉片有病斑11~25個,部分病斑連成片,占葉面積的10%~25%。7級:葉片有病斑26個以上,病斑連成片,占葉面積的26%~50%。9級:病斑連成片,占葉面積的50%以上或全葉枯死。
3. 藥效計算方法
上式中,CK0、CK1分別為空白對照區施藥前、后病情指數,PT0、PT1分別為藥劑處理區施藥前、后病情指數。
六、結果與分析(見附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藥后9天,處理1、2、3的防效分別為76.18%、83.07%、85.76%,處理4對照藥劑防效為76.61%。
對兩次施藥后9天各小區防效,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利用DPS軟件系統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處理3防效最高,與處理2間差異顯著,與處理1、處理4間差異極顯著;處理2與處理1、處理4間差異極顯著;處理1防效最差,且與處理4間差異不顯著。
以上試驗結果表明,供試藥劑1000億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防治水稻稻瘟病效果很好,其推薦制劑用量為300~450克/公頃。在水稻稻瘟病初發期進行第一次施藥,進一步施藥需要視作物生長過程中病害發展情況來決定,為了保證防治效果,建議連續用藥兩次以上。
(作者聯系地址:閆東林 周建輝 蘇聰莉 趙利剛 陜西省洋縣農技中心 郵編:723300;張清華 洋縣洋州鎮農技站 郵編:7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