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小麥市場后期走勢分析
后期小麥市場的影響因素 ①政策預期。明年小麥的政策收購價格和今年產托市小麥投放時間以及拍賣底價調整情況,將對小麥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②經濟形勢。需密切關注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內需的影響以及政府出臺的相關經濟政策。③相關農產品市場。需要關注新季玉米的產量及收購價格走勢。預計今年新季玉米上市開秤價格同比降低,目前河南、安徽等地早熟玉米開始上市,貿易商收購價格2280~2320元/噸,接近當地陳玉米價格。根據目前的監測情況,預計河南地區夏玉米收獲上市期為9月下旬,山東、河北地區玉米收獲上市期為10月中旬。④國際小麥市場。國際小麥在需求制約、天氣、宏觀經濟環境以及供給趨緊等因素綜合影響下,近期其價格整體呈現高位區間震蕩態勢,小麥供給憂慮仍是支撐麥價的主要因素。
后期小麥市場整體呈上漲態勢 新季玉米的陸續上市將使得玉米市場階段性承壓走弱,進而對小麥的飼用需求產生一定影響,小麥市場后期將面臨階段性回落;但從小麥市場基本面來看,考慮到飼料小麥的大量消耗以及國內小麥的供給情況,小麥市場的整體供需格局趨緊,加之后期明年新麥政策提價預期等因素,其階段性價格回落不改后期上漲態勢。預計受供需格局趨緊的影響,明年預計上漲的時間或將比今年提前,但需密切關注市場的階段性變化以及市場主體購銷心理的微妙變化。后期小麥市場的運行價格區間或將逐步由2200~2300元/噸提升到2300~2400元/噸。供需基本面將支撐麥價后期整體呈現上漲格局,國際小麥、相關農產品、宏觀經濟環境以及政策等外圍因素則是其催化劑,將加快或減慢其上漲的時點,提高或降低其上漲的幅度。后期麥價上漲的動能仍需關注終端市場行情走勢所引發的用糧企業采購動向,同時關注政策動態以及新季玉米市場行情走勢,把握區域性、階段性行情機會。
(摘自農博網)
下半年尿素市場以“穩”為主
雖然氮肥產業結構調整作用開始顯現,氮肥進入以質代量新階段,但行業發展仍存在著諸多不利因素。與前8個月氮肥行業波瀾起伏相比,下半年市場預計價格不會持續下跌,政策或許做出微調,“穩”是今年尿素后期市場主線。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劉淑蘭表示,上半年在化工行業整體走弱的大背景下,氮肥行業經歷了短暫的繁榮之后逐漸趨于平淡,進入下半年價格一路走低。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過度競爭等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行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來自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氮肥產量2744.3萬噸(折純),同比增長6.1%,主要品種尿素產量3816.2萬噸(實物量,下同),同比增長6.5%;尿素出口量134.2萬噸,同比減少7.6%;行業雖然進入產能替代階段,但仍沒有改變產能過剩的局面。行業開工率偏低、產能過剩影響到市場信心提振。
針對9月份以后的氮肥形勢,氮肥協會報告顯示,今年煤炭價格雖有下調,但無煙煤下調幅度有限,加上電價上調,尿素價格繼續下降的空間不大。隨著國內秋種開始,農業需求會使價格有所回升。氮肥協會預測,今年9~12月尿素市場將保持相對平穩,產量預計達到1891萬噸,加上8月底庫存9~12月出口量按260萬噸計算,今年年底約有992.1萬噸尿素結轉到明年,比去年同期增加142.1萬噸。氮肥協會認為今年春季尿素供應偏緊主要是去年四季度產量偏低導致的,維持好淡季生產和市場健康運行對來年春耕用肥保障意義重大。
(摘自農博網)
國產大豆價格或再度上漲
近期,隨著黑龍江省大豆收割進度的推進,部分地區的大豆開始逐步供給市場。記者了解到,今年大豆種植面積減少,國內大豆總產量減少已成定局。大豆分析師認為,在明年四五月份南半球大豆上市之前,全球大豆供應偏緊,不排除大豆價格進一步上漲。
業內人士稱,9月初,大豆期貨主力合約一度漲至5065元/噸,達到今年最高位,因高價抑制了下游需求,之后震蕩回調。不過,他認為,第四季度大豆價格并不會穩定下行。“我國大豆消費80%依賴進口,每年進口量達5000多萬噸,美國遭遇罕見旱情,減產嚴重,而南半球的大豆要到明年四五月份才會大量上市,全世界供應偏緊,不排除進一步上漲的可能性。”
(摘自中國農業信息網)
微山縣首創魚類抗低溫催產技術
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是山東省最大的淡水漁業基地,每年僅用于水產養殖的四大家魚魚苗需求量在30億尾以上。但是,由于氣候原因,微山縣魚苗催產孵化季節比安徽、江蘇等地晚1周左右。為了滿足本地魚苗需求,保障漁業養殖生產,微山縣漁業技術人員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和探索實踐,獲得了比較成熟的魚類抗低溫催產技術,并投入使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
據漁業專家介紹,此項技術為世界首創,并具有以下顯著特點:一是具有顯著的抗低溫優勢。在春季持續低溫的情況下,可顯著提高魚苗孵化質量,避免魚苗出環道前的大批量死亡(暴環)現象;二是魚苗發育快。5月初,從親魚注射催產劑到魚苗下環銷售僅需90小時,比傳統方法節約2天時間,顯著加快環道周轉速度;三是孵化的魚苗健壯,出環道時的體質明顯優于傳統方法孵化的魚苗;四是催產效率高,在一針注射的情況下,親魚催產率和產空率均可達到100%(包括青魚),極大地減少由于難產而導致的親魚死亡;五是魚苗下塘成活率顯著高于傳統魚苗,深得養殖者好評。
(摘自中國農業信息網)
甘肅省開發出植物源殺蟲劑
據悉,一種名為0.2%苦皮藤素復方微乳劑的殺蟲劑在甘肅昱潔農業科技公司正式投產。省農牧廳、科技廳聯合鑒定結果表明,該產品填補了國內植物源復方制劑的空白,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
據了解,0.2%苦皮藤素復方微乳劑對螨類害蟲紅白蜘蛛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有效率在95%以上,同時還可逐步凈化土壤、水源和環境。這種純天然植物源生物農藥產品,在我國生物農藥研究領域,特別是在純天然植物源生物農藥研究中首開先河。發明人介紹,該農藥可直接噴灑到新鮮蔬菜上,3分鐘后不僅害蟲被消滅,蔬菜還可以直接食用。
(摘自中國農業信息網)
山東研制成葡萄田間管理成套設備
山東省煙臺市農機科研所研制的3PF-250型葡萄覆土機、2FPL-2葡萄施肥機、3WPZ-200型葡萄噴霧機3種葡萄田間管理機械和該所與煙臺意賽奧冷藏設備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閉路循環式果蔬保鮮氧氣脫除機,日前通過了由煙臺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鑒定。
葡萄田間管理成套設備的開發與推廣在全國還是首次。此次通過鑒定的3種葡萄管理機械是根據煙臺市葡萄種植的農藝要求設計的小型成套葡萄田間管理機械,具有結構新穎、配置合理、操作方便、實用高效等特點,達到了國內同類機型先進水平。
(摘自農博網)
吉林育出非林地栽培人參新品種
據介紹,2011年,由吉林農業大學等11家單位共同承擔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課題“人參規范化種植提升、系列產品綜合開發及品牌培育研究”項目研究實施一年多來,在品種選育、生產關鍵技術研究、產品開發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人參(西洋參)新品種選育研究取得突破。
在吉林省原有3個人參品種的基礎上,新選育出“康美一號”和“中農洋參一號”2個人參(西洋參)新品種,建立了良種繁育基地近80萬平方米。“康美一號”是我國第一個適合非林地栽培的人參新品種,該品種的審定結束了我國非林地栽人參沒有品種的歷史。“中農洋參一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人工選育并通過審定的西洋參品種,該品種的培育成功結束了我國引種西洋參的歷史。
(摘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四川推廣多個釀酒高粱新品種
近日,川南四市水稻高粱新品種新技術現場觀摩會在瀘州舉行,與會代表介紹、交流了釀酒高粱種植的新技術、新品種。
據四川省農科院副研究員丁國祥介紹,缺乏良種一直是四川高粱增產的一大障礙,畝產量只有200多千克。直到2010年,四川省農科院推廣新品種“國窖紅1號”,畝產量才達到360千克。如今,釀酒高粱新品種已在四川省大規模推廣達220萬畝,占高粱種植總面積的85%。
(摘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昆明4個花卉新種獲國家認證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潘躍芝、張國莉經過數年培育、種植和栽培的含笑屬植物新品種“云星”、“云馨”、“云霞”、“云瑞”日前獲得國家林業局頒發的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龔洵研究員介紹,“云星”、“云馨”、“云霞”、“云瑞”均有一定的耐寒能力,也較耐干旱、耐貧瘠,適宜栽植于溫帶、亞熱帶的大部分地區,適合庭院和行道樹栽培,既可生長于稀疏的樹陰下,也可全光照生長,栽培于強光環境中的植株分枝密集,枝平展,樹冠大,葉光亮。露地定植時間以尚未萌發新葉的早春為宜。每年冬季用腐殖土或粉碎的木屑覆蓋其根部地表就行。
(摘自農博網)
湖南成功開發日產量最高的雜交晚稻新品種
由湖南農業大學與神農大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晚稻新品種“H優518”在湖南通過農業、種子專家田間實地測產,理論畝產量達到683.6千克,是目前畝產量最高的雜交水稻新品種。
在示范田現場,高級農藝師、制種專家黃培勁告訴記者,該品種有米質優良、生長期短,生長周期只有107天,產量高,單季產量預計可以達到700千克左右,特別適合雙季早稻晚稻的配套,兩季產量可以超過1200千克,同時還具有較強的耐肥力和抗倒伏能力,特別適合機插機收,符合現在大規模種植、集約化生產的趨勢,大幅度降低了成本等特點。
該品種已經通過國家審定,現在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已經大面積示范,明年開始大面積推廣,目前正在申請國家超級稻新品種認定。
(摘自農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