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栽植制度 多年一栽制易造成植株衰弱,根系老化,果實變小、品質較差,產量較低,土地利用率低。而一年一栽制適宜于培育和應用壯苗,植株健壯且抗病性強,產量高,果實品質優,土地利用率高,還可避免雜草和地下害蟲為害。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草莓生產的多年一栽制逐漸被一年一栽制所取代。
2. 園地選擇 應選擇地勢較高、地面平坦、土質疏松、土壤肥沃、酸堿適宜、排灌方便、光照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建園。同時,園地環境應符合草莓食品安全生產要求的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無污染,生態條件良好,遠離工礦區和公路、鐵路干線,避開工業和城市污染源的影響,生產基地還應具有可持續的生產能力。
3. 土壤優化 草莓施肥應嚴格執行食品安全生產的肥料使用準則。定植前需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腐熟雞糞、羊糞等優質農家肥料2000~3000千克,并可加入適量的商品有機肥料或富含磷鉀的無機(礦質)肥料。生長發育期可進行水肥一體化土壤追肥或根外追肥。
由于草莓連作可導致病蟲害加重、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壤酸化、自毒物質積累、元素平衡被破壞等問題,所以生產中應大力推廣增施優質有機肥、日光土壤消毒、秸稈生物反應堆和植物疫苗等技術,采收結束后及時揭膜淋雨,清除草莓植株,輪作其他作物。
4. 高壟栽植 我國傳統栽培方法采用平畦栽植,降雨和澆水后畦面易積水,污染莖葉和果實,不利于根系生長,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差,空氣濕度大,很容易引起爛果,導致果實著色不良,品質與產量降低。20世紀80年代末期,筆者在山東煙臺率先將傳統的平畦栽植改為高壟栽植,并配套覆地膜與滴灌,取得了成功。高壟栽植能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溫度,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促進根系生長,也便于排水、地膜覆蓋和采收等管理。
5. 地膜覆蓋 地膜覆蓋的作用有: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水分,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速效養分,黑色地膜可防除雜草,降低保護地空氣濕度,防止漿果觸地腐爛,促進根系生長,使植株提早開花結果,提高草莓產量和品質。露地栽培和小拱棚半促成栽培,地膜覆蓋時間一般在土壤封凍以前,澆足封凍水之后;大棚和日光溫室栽培在保護地上棚保溫時覆蓋地膜。待翌春露地溫度適合草莓萌芽展葉時或保護地上棚保溫時即破膜提苗。
6. 滴灌指標 草莓栽培特別適合采取壟頂滴灌,土壤水分管理可以土壤水吸力作為參照指標。各生育階段要求土壤水吸力適宜范圍(pF):育苗期1.5~1.7,定植期1.5~2.0,開花坐果期2.0~2.5,果實膨大期2.0~2.2,采收期2.0~2.5。
7. 植株管理 在花蕾分離至一、二級花序開放時,根據限定的留果量疏除后期未開的花蕾。果實發育期及時摘除老葉、病殘葉和匍匐莖,并帶出園外銷毀或深埋,以防止養分消耗,改善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生。抑制匍匐莖發生可提高草莓產量和品質,還可抑制高代瘦弱匍匐莖苗的發生。采取選擇匍匐莖發生少的品種,適時上棚保溫,防止棚內高溫,及早人工摘除,使用生長延緩劑或生長抑制劑等措施,都可抑制匍匐莖發生。筆者研究結果表明:于6月中旬對草莓葉面間隔1周噴布2次250毫克/升多效唑,對匍匐莖的發生數量和各代總長度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8. 果實品質 影響草莓果實品質的主要因素有品種、成熟度、光照和溫度等。優質的品種、完熟的成熟度、良好的光照、適宜的低溫、充足的有機肥、有效的病蟲害防治等,都有利于改善果實品質。草莓自花結實力強,但異花授粉對坐果率、單果重和種子數有所提高、增加。據筆者研究結果,防止草莓畸形果的主要措施有:配置授粉品種,加強花期溫度管理,及時疏除無效花蕾,禁止花期用藥,在花期放蜂,以及人工輔助授粉。
9. 綜合保護 筆者研究認為,草莓的病蟲害防治應特別強調以農業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具體是:選用抗病品種,采用無病毒苗,施足優質基肥,采用高壟栽植,掌握合理密度,進行地膜覆蓋,防止高溫高濕,切忌發生徒長,搞好園地衛生,日光土壤消毒,以及合理使用農藥。筆者在山東的應用結果表明,日光土壤消毒可有效防治草莓黃萎病菌、芽枯病菌及線蟲等傳染性病害的病原,同時可改良土壤。
10. 采后技術 草莓應隨采隨銷,輕摘輕放,分級采收,安全運輸,低溫保鮮,從采摘到上市的全過程必須繼續保持衛生安全。草莓果實可主要按單果重直接分級分批采收和包裝,大、中、小型品種一級果標準分別為≥25克、≥20克、≥15克。接觸草莓果實時最好戴上一次性食品用薄膜手套,包裝物要求潔凈、光滑、牢固、透氣、美觀、淺而平、無污染、無異味。果實采取低溫保鮮,適宜溫度為0~4℃,適宜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煙臺市果樹工作站 郵編:26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