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柄眼目、巴蝸???,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主要為害蔬菜、花卉、雙子葉植物,也為害柑橘、蘋果、梨、桃、杏、棗等果樹,以同型巴蝸牛、灰蝸牛為主,但常見的是同型巴蝸牛。
1. 形態特征 同型巴蝸牛卵圓形,直徑約2毫米,乳白色、有光澤,漸變淺黃色,近孵化時變為土黃色。初孵幼蟲大多數在樹干周圍活動,沿樹干向上爬行,少數沿樹干爬至樹上在葉片、枝干上取食,長出軟而薄的幼小螺體。成螺肉眼能看到5層螺紋。螺殼淺灰白色或淺黃色。肉體多為灰白色或淺灰色,成蟲頭部有兩對觸角,第一對觸角長2~5毫米,第二對長1.5厘米左右,頂端有眼。兩對觸角和肉體能伸能縮,腹部出螺后有扁平的足,成螺雌雄同體。
2. 生活習性與為害特點 一般1年發生1代。在樹干四周2厘米土層、花盆、土塊、土縫隙、護林房的墻縫中,以及地頭樹枝堆下等地蟄伏越冬。3月下旬出蟄活動。4月中旬至5月產卵,卵大多產在果樹根際主干周圍疏松潮濕土中、樹皮裂縫中、枝杈裂縫中、植物的枯葉下或土塊下。每個成螺可產卵30~235粒。因為同型巴蝸牛雌雄同體,所以每個成螺產卵繁殖都特別快。
蝸牛第一次為害高峰期在4~6月,也是越冬代成螺為害期。7月中旬卵開始孵出幼蟲,爬行取食葉片為害,把葉肉吃光只留1層表皮,長出小而薄的小螺殼,手捏易碎。8月至10月上旬是第二個為害高峰期。在傍晚至清晨8時左右爬出螺體取食,把葉片吃成殘缺不全或孔洞,雨后潮濕時活動時間延長。取食后肉體縮回螺體用白色黏液封住螺口。10月下旬逐漸在土塊、土縫、果樹主干周圍、溫室、畜圈、菜窖等處越冬。
蝸牛除為害葉片、植物枝干,使植物韌皮部運輸功能下降外,還是病菌的傳播者。多在樹體弱的果樹上為害,喜歡潮濕、腐殖質多的環境,腐爛病病疤處常聚集許多蝸牛,然后向別處爬行,爬行過后留下1條白色的痕跡,把病菌帶到爬行過的地方,條件適宜時腐爛病發病。
3. 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一是在果樹落葉后清除落葉落果,將枯枝燒毀或深埋。結合秋施基肥普翻果園地面20厘米深,破壞其越冬場所,使部分蝸牛暴露于地面凍死。畝施碳酸氫銨50千克可殺死30%左右的蝸牛。二是人工捕捉或用黏蟲帶纏裹樹干使蝸牛不能上樹為害。4月上旬和7月中旬發動群眾捕捉,幼螺體用手捏碎,成螺體裝入袋內帶出地塊砸爛喂雞或漚肥。果園有條件的可放雞鵝吃掉蝸牛。三是增強樹勢,減少腐爛病發生,使蝸牛沒有生存條件。剪除離地面40厘米以內的下垂枝,割除地面雜草,尤其是快要和果樹枝梢交叉的部分,減少蝸牛上樹為害的機會。
②化學防治。a.抓住蝸牛在夜間和清晨活動的時機,用70%殺螺胺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在上午10時前、下午6時后噴施,主噴樹干、樹干基部直徑30厘米處及雜草。b.大田可用30%除蝸凈1.5千克與切細的青草15千克配成毒餌,每畝用3.5千克撒于地面。c.用6%四聚乙醛顆粒劑撒于樹干基部周圍,根據果樹大小每株用量10~20克,雨后或澆水后施藥效果最佳。死亡蝸牛的螺口封閉的白色薄膜變成孔洞。
(作者聯系地址:李有法 李廣儉 山西省臨猗縣北辛鄉欣豐蘋果專業合作社 郵編:044103;李雷雷 山西省永濟市農業局 郵編:04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