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親魚積累脂肪,促進性腺發育,增加懷卵量的重要季節。秋季親魚培育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來年親魚人工繁殖的成敗,因此,對不同的親魚應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培育。
一、草、青魚親魚的培育
1. 餌料投喂
秋季水溫適宜,是草、青親魚攝食量最多的季節。整個秋季投喂應遵循“精料為主,精粗結合”的原則。草魚親魚每天每尾喂小麥、豆餅、配合飼料等精料(干重)150克左右,間隔2天投喂青飼料1次,每次投喂量為親魚體重的20%左右。青魚親魚以投喂螺、蜆為主,螺、蜆要均勻撒在水深0.6~l米、離池岸2~3米的平坦池灘上,投喂數量視吃食情況而定,以吃飽為度。數量不足時輔以豆餅、配合飼料。一般每尾青魚親魚在整個秋培階段需投喂螺、蜆肉150~200千克,以保證其性腺發育正常。
2. 水質調節
秋季草、青魚親魚攝食量大,活動頻繁,水質容易老化,若遇陰雨悶熱天氣還會出現缺氧浮頭現象。因此,要根據水質情況及時排放老水,補充新水,保持池水清新,并適時使用增氧機,以增加水中溶氧量。增氧機的使用原則是“晴天中午開,陰天清晨開,連綿陰雨半夜開,浮頭提前開”。
3. 防病治病
秋季草、青魚親魚易患的疾病有腸炎、爛鰓、赤皮病等。預防疾病應抓好以下兩點:一是用生石灰、強氯精等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二是不投喂霉變飼料,投喂青飼料時用漂白粉消毒后再投喂。若發現魚患病,應及時診斷,對癥治療。
二、鰱、鳙魚親魚的培育
1. 基肥投放
鰱、鳙魚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水體應適當施肥培育浮游生物。秋季施肥是養好鰱、鳙魚親魚的關鍵,應培育好水質,確保池水“肥、爽”。鰱魚親魚池施肥以70%人糞和30%畜糞為宜,鳙魚親魚池則以70%牛糞和30%人糞為宜,所有糞肥都必須充分發酵后才能投施。施肥的次數和數量根據池水肥度、天氣變化、親魚活動情況靈活掌握,總體要求是水色呈茶褐色,水體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必要時可投喂粉狀飼料供鰱、鳙魚親魚積累脂肪,滿足其性腺正常發育的需要。
2. 水質調節
秋初應經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清爽;秋末應將池水加滿,保持水色呈茶褐色;平時經常開啟增氧設施,防止浮頭或泛池。在機械增氧的同時,配合使用“粒粒氧”等化學增氧劑,效果更加顯著。也可用水質、底質調節劑或生態漁肥調節池塘水質。
3. 防病治病
鰱、鳙魚親魚在秋天易患寄生蟲病,如錨頭蚤和魚虱,預防措施是用魚蟲清、滅蟲王等全池潑灑。
三、鯉魚親魚的培育
1. 餌料投喂
秋季培育決定鯉魚親魚卵子的數量和質量。鯉魚親魚在秋季必須大量投喂,投喂的餌料有豆餅、菜餅、米糠、螺螄和配合飼料,投餌量為親魚體重的3%~5%。
2. 水質調節
一般每10天左右注水1次,以保持水位。視水質肥瘦及時適量追肥,以保證水質的肥度。每半月潑灑1次生石灰,用量為10~15千克/畝,保持水體pH值在7.0~8.5之間。潑灑生石灰可起到殺菌、消毒和改善水質的作用。
3. 防病治病
秋季氣溫降低,晝夜溫差大,水溫的波動亦較大,是魚病的高發季節。在鯉魚親魚的防病治病工作中,應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每月用內服漁藥制成藥餌投喂1次,以提高魚體的免疫力;每半月潑灑1次漂白粉,用量為1千克/畝,以預防細菌性疾病;及時清除塘內污物、死魚等。一旦發病,應及時正確診斷,對癥用藥。
(作者聯系地址:江蘇省金湖縣健康路7號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郵編:2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