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發燒,常常讓媽媽擔心不已。其實,發燒對寶寶來說不完全是一件壞事,這說明寶寶的免疫系統功能是正常的,并正在與疾病進行對抗。本文將告訴媽媽們如果寶寶發燒,在家應該如何應對,相信在媽媽的細心呵護下寶寶很快就會好起來。
如何判斷
寶寶是否發燒?
一般情況下,腋窩溫度高于37.5℃、直腸溫度大于37.8℃或口溫高于37.2℃,就說明寶寶已經發燒了。發熱一般分為低度發熱(37.5℃~38℃)、中度發熱(38.1℃~39℃)、高熱(39℃~40.4℃),超高熱(40.5℃以上)。
寶寶為何會發燒?
小寶寶發燒,是由于體溫調節功能尚不完善,保暖、散熱功能都較差。當出現生病、環境溫度改變或飲水量不足時,都會導致發燒。另外,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發燒,大致可分為感染性發燒或非感染性發燒。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燒,有細菌性的,如扁桃體炎、敗血癥等;也有病毒性的,如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等;還有寄生蟲病,如瘧疾等。而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燒通常有:風濕熱、藥物熱、疫苗反應等。
如何正確測量體溫
選用嬰幼兒專用體溫計
通常成人使用的體溫計中,含有水銀。一旦打破,就會揮發出有毒的水銀蒸汽,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影響。建議媽媽最好選用專門為小寶寶設計的電子體溫計,以確保安全可靠。
使用筆式電子體溫器注意事項
● 在測量肛溫時,需先用潤滑劑(凡士林或嬰兒護膚油)涂以肛門四周及體溫計感應端,然后緩慢插入約為1.25cm深。約1分鐘后,取出體溫計讀取度數,然后用濕紙巾將感應端擦拭干凈,并用酒精棉片進行徹底消毒。
● 在測量口腔溫度時,如果寶寶先前剛喝過冷(熱)水,需要在15~30分鐘以后,測量體溫,以確保準確數值;在測量腋窩溫度時,如果寶寶情緒較為激動,剛洗過澡或之前進行過較為劇烈肢體活動的話,建議30分鐘后再進行測量。
什么時候去醫院
寶寶發燒時,媽媽要仔細觀察寶寶,一旦發現寶寶出現以下癥狀,需立即送往醫院診治:
● 一直哭鬧不停,不管誰來安慰都沒用;
● 很難被喚醒;
● 如果有人想觸碰或移動他,他就哭鬧;
● 脖子僵硬,不靈活;
● 手臂、大腿或身體的其它部位出現不能控制地抽動、痙攣;
● 神志不清,行動怪異(看見或聽見不存在的東西,說些很奇怪的話或行動反常);
● 呼吸時伴有雜音;
● 不能吞咽任何食物,并不住地流口水;
● 皮膚上出現紫色的斑點;
● 膚色灰白或呈暗藍色;
● 脈搏微弱卻快、急(不滿1歲的寶寶每分鐘脈搏超過160跳;1歲以上寶寶每分鐘超過120跳);
● 排尿時有灼燒或疼痛感;
● 腹瀉時大便中帶血。
及時退燒莫慌亂
當寶寶發燒時,媽媽應首先對可能導致寶寶發燒的原因進行判斷,是環境因素所致還是疾病引起的,并采取相對應的措施,盡快為寶寶退燒。
藥物降溫
如果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會同時伴隨寶寶反應遲鈍,面色蒼白、食欲減退、手足發涼等癥狀。此時,建議媽媽應帶寶寶去醫院確診,并按照醫囑進行藥物降溫。
在寶寶進行藥物降溫時,
媽媽需要注意的是:
1 清楚明白退燒藥的作用是治標不治本。寶寶發燒時,可吃一些布洛芬或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其作用是緩解寶寶因發燒引起的不適癥狀,而并非徹底治療寶寶可能存在的疾病。它只是帶來暫時的體溫下降,而且下降的程度也只是讓寶寶感覺到舒服而已,不是正意義上的退燒。
2 選擇正確的退燒藥。乙酰氨基酚類退燒藥較適合6個月以內的寶寶,因為它很少對寶寶的腸胃產生刺激;而布洛芬類退燒藥更適合大一點的寶寶,且它的退熱效果要快一些。總之,這兩種藥各有各的特點,媽媽最好根據寶寶的月齡做出選擇。
3 適量使用更安全。嬰幼兒退燒藥通常分為有片劑、針劑、栓劑和水劑。其中,片劑的劑量較難準確控制,而水劑的作用較溫和。如果寶寶拒絕吃藥,媽媽也可通過栓劑的使用幫助寶寶退燒。不過,栓劑退燒藥是經由直腸吸收,一旦密集使用反而容易造成退燒過度或反復刺激肛門,引起腹瀉。打退燒針,是最后才采取的措施,且必須在醫生的診斷下,方可進行。
4 媽媽要按照藥物使用說明,不可中途停藥或擅自換藥。盡管不同類型的退燒藥交替或同時服用,其效果比單獨服用一種藥物更明顯,退燒更快。但在劑量上不好控制,且容易造成寶寶重復吃藥的風險。如果藥物使用不當,寶寶非但不會退燒,反而會燒得更厲害。
5 給寶寶吃藥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藥品使用說明書,注意用藥的劑量問題,針對寶寶目前的體重選擇適合劑量。并清楚了解服藥后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及相關癥狀有哪些。
物理降溫
如果寶寶是由于環境過熱或飲水不足而導致的煩躁、哭鬧、周身皮膚潮紅、手足發燙和尿少,體溫不超過38℃,此時不建議隨便服藥,而應采用物理方法降溫。
冷敷法:將澆過冷水毛巾擰干并敷于寶寶頭部,待毛巾變熱后再次更換,或者使用寶寶退熱貼以達到同樣效果;也可用干毛巾裹住冰袋(塊)置于額頭上或置于腦后。
溫水浴:用約為37℃左右的溫水給寶寶洗澡,擦洗全身,這樣做可使寶寶皮膚血管得到擴張,以利于散熱,每次洗澡應控制在10~15分鐘以內。情況較為嚴重的寶寶,可間隔4~6個小時擦洗一次。
熱水泡腳:媽媽可準備一個小盆,倒入2/3盆水,水溫控制在40℃左右,以寶寶能適應為標準。媽媽撫搓寶寶的兩個小腳丫,促使血管擴張,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用熱水泡腳同時還能促進血液血液循環,幫助寶寶降溫。
低溫室法:將寶寶放在室溫為23℃~24℃左右的房間里,使其體溫自然緩慢下降。這種方法僅適用于1個月以下的小寶寶,特別是夏天,只要把寶寶的衣服敞開,放在較為陰涼的地方,他的體溫就會慢慢下降。如果寶寶發燒時伴隨有畏寒、寒戰,則不能使用低溫室法。
日常護理指南
保持室內適宜及空氣流通
將室內溫度控制在18℃~20℃左右,保持空氣流通,經常開窗換氣,以減少病菌在空氣中的濃度。盡量減少親友探視,以防止交叉感染,同時利于寶寶休息。
飲食以流質、清淡、易消化為主
飲食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為主,如奶類、藕粉、少油的菜湯等。待體溫下降后,食欲好轉,可改為半流質,如肉末菜粥、面條、軟飯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另外,專家提示,發燒期間暫時不要給寶寶吃雞蛋,因為雞蛋清中含有某種致敏物質,可能會引起一些寶寶的過敏反應。平時身體健康時有可能不發作,而發燒時抵抗力下降,就有可能會有反應。
寶寶衣服不宜過厚
寶寶衣服不宜穿的過多,否則會影響散熱,使體溫降不下來,則要預防發生高熱驚厥,尤其對于新生兒體溫在38.5度以上時,一旦包裹的過緊,容易導致驚厥發作。因此對于新生兒體溫升高,要立即打開包被及解松衣服以便散熱。
勤測體溫
建議媽媽最好每間隔4個小時就測量一次體溫,高溫寶寶則需要每1~2小時測一次。服用退熱藥后如果出現大汗淋漓、面色蒼白、軟弱無力等虛脫現象,可先喂一些含糖的稀鹽水或鮮榨的果汁,為寶寶補充水分。
輔助食療,靈活選擇
以下幾種食物對寶寶發燒有輔助食療的功效,媽媽需根據寶寶自身情況,靈活選擇:
蔗漿粥:將新鮮甘蔗洗凈后榨汁100ml,粳米100g,加水煮成粥,每天分2~3次食用。
西瓜汁:將新鮮西瓜,去籽榨汁,讓寶寶直接食用。如寶寶只是發燒時并沒有其他癥狀,可以喝一些西瓜汁幫助降溫、利尿。
麥冬粥:麥冬30g,煎湯取汁。用粳米100g,煮半熟時加入麥冬汁及冰糖適量,同煮成藥粥,早晚服食。
荷葉粥:新鮮荷葉一張,洗凈煮湯500ml左右,用濾出的荷葉水加粳米100g、白砂糖適量煮粥,每天早晚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