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感是決定一個人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于年幼的寶寶來說,安全感是對世界信任的基礎,一個寶寶只有覺得爸爸媽媽是可以信賴的,才會覺得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惟此,才能獲得生存的動力、勇氣和毅力。本刊專訪心理專家金韻蓉老師!
金老師告訴你:
安全是種什么感?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安全感的人才有自信和自尊,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會更多地感到孤獨和被拒絕、對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敵視的態度,行為上也更容易出現逃避、退縮或攻擊性的行為,較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很難有幸福正常的生活。而且缺乏安全感還是多種心理疾病的隱患之一。
金老師幫你判斷:
你的寶寶
有安全感嗎?
A.有安全感的寶寶什么樣兒?
安全感好的寶寶內心堅信:“我是可愛的,我是被愛的,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我相信自己的判斷。”
安全感好的寶寶不隨意冒險,不在馬路上亂跑,每到一個陌生之處也不會隨意闖入,而是沉穩地觀察環境,慢慢地融入。他們與父母的關系是依戀式獨立,他們很自信,不怕犯錯和失敗,樂于分享與合作,不以競爭獲勝或物質占有定義自身的價值,不怕不同意見,在人際交往中也不會刻意逢迎。
B.沒有安全感的寶寶會怎樣?
如果您的寶寶符合如下幾條,那么媽媽請注意,寶寶的“安全感缺乏征”正在向您亮起紅燈!
● 要么過度怯懦,要么膽大妄為,不顧自身安全;
● 要么過度黏人,要么過度獨立;
● 不愿意獨立解決問題,總是依賴他人的幫助;
● 迷戀物品,渴求物質滿足,離開慰藉物就六神無主、寢食不安;
● 不敢參與競爭,或不能接受失敗;
● 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見,而是要求大家必須和他統一意見。
“安全感媽媽”
能量大法
情境模擬1
別人家的寶寶看起來又懂禮貌又乖巧,還很擅長社交呢!可是我的寶寶卻既不愛和小朋友們玩、也不愛主動和大人打招呼,在別人家做客時不但獨來獨往,還一直蹲在角落里玩些奇奇怪怪的玩具……
金老師觀點:
現在的媽媽們,你們可能是太焦慮了!要知道現在所謂那些“怪怪的”行為,50年前的媽媽都不會覺得,因為那時的媽媽要照顧好幾個寶寶,忙得都已經自顧不暇了。所以媽媽們請先檢查自己,是不是把過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惟一的寶寶身上了?
再就是,請問媽媽你的心目中是否已經畫了一個完美寶寶的畫像?覺得如果寶寶符合這個畫像就是正常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正常的,這才是我們一定要打破的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質,面對同一個情境,兩個不同的大人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輕松一點!接受自己的寶寶可能就是這樣一個人。喜歡一個人在角落玩?是個男孩但不喜歡小汽車?性格內向不喜歡講話?都OK啦!沒有人規定偉大的人物必須是要對著同伴喋喋不休的。我們得學習去欣賞和尊重我們的孩子,有些媽媽在欣賞中帶著很多焦慮,更談不到尊重寶寶的獨立人格了。
不過輕松也不能跨越底線。比如有的寶寶是會跟一兩個好友玩,但在新的游樂場顯得比較安靜和退縮,那應該是TA只是熟練于小范圍的交往,沒有問題;可是假如這個孩子從來不跟人交往,那應該就屬于是性格方面的缺陷了。面對這樣的孩子,則需要增加他和同齡小朋友交往的機會,比如媽媽需要主動陪著他參加小團體呀,或者是過生日時媽媽邀請他的同學們來家里玩,等等。
情境模擬2
寶寶從幼兒園回來后,幾乎從不跟媽媽說幼兒園的情況。媽媽看到寶寶身上時會有一些小傷口、擔心強壯的同學會欺負他,還擔心老師會不會對寶寶使用語言“冷暴力”,可不管怎么繞著彎兒問,寶寶都置若罔聞,或者顧左右而言他……
金老師觀點:
在抱怨寶寶沒有良好的溝通習慣之前,媽媽們,請先問自己:你確定“要”聽寶寶講話嗎?
性急的媽媽可能看到這里便嚷了起來:我這樣想盡方法去問寶寶,我怎么可能不“要”聽?嗯,先別急,讓我先來告訴你,媽媽要如何說,寶寶才會覺得自己“被聽見”了,寶寶感受到安全,溝通才是有效的。
如果你在回家的寶寶身上發現衣服臟了一塊,或者有點小傷口,不要心急地連珠炮似的問“怎么搞的?”、“誰打你了?”……這些問題,會讓寶寶的心情更沮喪,而寶寶回到家里,在媽媽面前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我現在很安全,在媽媽面前我是被保護的。
再舉個例子,假如你的寶寶今天回家來說:老師今天批評我了。大部分媽媽第一句話就是問:“老師為什么批評你?”其實寶寶的需要是想讓你問:“噢,老師批評你呀,你一定特別難過吧。”媽媽首先得接納寶寶在說這句話時想表達的情緒。但是大部分媽媽沒有做到,不但不理會寶寶的難過,反而又把寶寶帶到那件被批評的事和情境里了,寶寶的需求沒有滿足,這個溝通是無效的,甚至寶寶在試圖向媽媽溝通之后,媽媽反而會將這件事小題大做,反復詢問前因后果,逼著寶寶一再說這個,這讓寶寶感覺很挫敗,下次遇到事情就不會再想和媽媽溝通了。
媽媽們,希望下次你再看到從幼兒園回來的寶寶身上有打斗的痕跡,請先緊緊地擁抱你的寶寶。對TA說:“你回來了,媽媽真高興,媽媽好想你!”忽略身上的傷,先注意寶寶的情緒,別一直逼著寶寶,寶寶也會焦慮的。
情境模擬3
寶寶在幼兒園里“受了氣”,個別老師的態度不夠友好,寶寶大哭大鬧,說他再也不想去幼兒園了!
金老師觀點:
首先要確定的是老師不友好到何種程度,如果只是很輕微的程度,或者是不針對某一個具體寶寶的批評,我建議媽媽最好的做法是不要干涉,適度地讓寶寶感受一下挫折,對TA的成長其實不無益處。
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必須媽媽“出頭”,也請媽媽做得智慧一點,“無招勝有招”。媽媽應該成為老師的朋友、要常常拜訪老師,古時候家長去看望自己家寶寶的老師時也會帶上“束”,那么今天我們的媽媽看老師時為什么不可以帶一份小小的禮物呢?這也是尊師重道的表現喔!但是,最最的大忌是把禮物一放下、再說上幾句客套話就走人,那樣不但不會使老師對你的寶寶多一份重視,反而會使老師對這個家長也生出一份輕視來。要成為老師的朋友,就應該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常常和老師聯系,乃至于適當關注老師的生活及她個人的情緒困擾,這些都會是和老師貼近感情的良好方法。
情境模擬4
別人家的寶寶能歌善舞、多才多藝……讓媽媽看上去好著急!自家寶寶好像什么也不會,而且對什么也不感興趣……可是,如果把來之不易的休息日時間都用來學才藝,對親子間建立安全感的“高質量相處時間”是不是有損害呢?
金老師觀點:
這種損害是勿庸置疑的。在才藝班里,寶寶和媽媽勢必都感覺到面臨競爭。在寶寶最需要安全感、最需要親密親子關系的的3、4歲時,整天奔波在一間又一間的教室里,這種做法實際并不合算。我們寧愿我們的生活是充滿了歡聲笑語、充滿了鳥語花香……寧愿周六早上睡到自然醒,一家三口共同享受一個營養的、很放松的早餐,然后一起去公園跑一跑,散散步,回來洗個澡、讀故事書給他聽、睡睡覺……不用看表、不用比較、不用老是在催促“來不及了!”
至于才藝,并不是說不要學,給寶寶學才藝的機會是我們的責任,但一定要有取舍。你可以看看你的寶寶在哪個教室里最表現出滿滿的成就感、在哪個教室里樂在其中,就繼續學下去;而如果你明顯感覺到寶寶在哪一間教室里表現出吃力,就果斷地放棄吧!
情境模擬5
寶寶霸道、無理取鬧,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就大哭大鬧,媽媽有心用“冷處理法”,可是這樣做會損害寶寶心中的安全感嗎?
金老師觀點:
把霸道和安全感混為一談可謂大錯特錯!媽媽對寶寶可以寵愛可以呵護,但底線是不可以被觸犯的,媽媽說了不可以跨越,就是不可以跨越。無論是玩具還是別的什么,寶寶哭鬧著要,媽媽讓寶寶試一次得不到,再一次還是得不到,下次他就知道不可能奏效了。媽媽要切記不能增加寶寶的動機。
可是要注意!這時候如果你為了圖清靜而關上你的房門,那就損害了寶寶的安全感了!到那個時候,寶寶的哭叫已經不是因為沒有得到他要的東西,而是沒有了安全感的那種絕望地哭,這時候媽媽們請切記,你或者爸爸千萬不可以離開現場,你們要輪流看住寶寶,一個崩潰了換另一個好了。總之,你們一定要讓寶寶知道:你要的這個東西我們不可以給你,但你并沒有被我們拋棄。做到這一條,安全感的培養和寶寶的情緒管理完全可以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