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腹式全宮術后腧穴熱敏化療法的護理的療效。方法:43例患者中,均為在芳村分院的住院病人,年齡30~39歲的有4人,40~49歲的有27人,50~59歲的有9人,60~69歲的有1人,70~79歲的有2人。結果:43例患者中,顯效40例,有效3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結論:腧穴熱敏化療法對腹式全宮術后有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腧穴熱敏化療法 腹式全宮術后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50-02
腹式全宮手術是婦科病人經常采用的手術方式,手術后由于麻醉和切口的影響,患者會出現一系列不舒服的癥狀,嚴重影響了她們術后身體健康的恢復,患者會出現如倦怠無力,腰酸,頭暈,小便不暢,咳嗽,四肢麻痹等癥狀。筆者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用腧穴熱敏化療法護理43例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43例患者中患子宮肌瘤的有30例,子宮內膜癌5例,子宮內膜異位4例,盆腔腫物2例,子宮脫垂1例,更年期子宮出血1例。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第五版婦產科學[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療效診斷標準》制定。
2 方法
2.1 選穴方法。關元,氣海,雙側足三里,百會,脾俞,腎俞
2.2 治療時間。每個穴位一天治療兩次,每次20分鐘,患者術后第3天開始到傳統(tǒng)療法來治療。
2.3 療效觀察。經過腧穴熱敏化療法的治療,患者的癥狀均有改善。
3 腧穴熱敏化療法注意事項
腧穴熱敏化。陳日新教授[2]的腧穴熱敏化現象,這些以熱敏化的腧穴稱為熱敏化腧穴。本法采用普通的艾條兩支,對準腰部的穴位進行治療,一般選穴有腎俞,脾俞穴等,施灸腎俞,脾俞穴,熱脹感向雙下肢感傳。病人側身躺在治療床上,暴露腰部,施灸者手持艾條,對準患者的腧穴部位進行治療,一般每次治療20分鐘,以病人感覺有感傳為原則。熱感有擴熱,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傳熱:灸熱從施灸點開始循經脈路線向遠部傳導,甚至達病所。局部不(微)熱遠部熱:施灸部位不(或)熱,而遠離施灸部位的病所處感覺甚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施灸部位的皮膚不(或微)熱,而皮膚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腔腹腔臟器感覺甚熱。產生其他非熱感覺:施灸(懸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酸、脹、壓、重、痛。麻、冷等非熱感覺。每天治療一次,每6天為一個療程。腧穴熱敏化態(tài)在艾熱刺激下極易激發(fā)灸性感傳,乃至氣至病所,臨床療效大幅度提高。
4 護理體會
4.1 心理護理。患者大多數對自己的病情表現的憂心,顧慮,擔心影響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特別是女性患者,擔心手術后會影響夫妻生活,造成生活不和諧,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特別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解釋本病發(fā)生的原因,使患者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正確對待自己的生活。
4.2 操作時護理。向患者解釋熱敏灸療法的目的、原理,講明此療法的作用,使患者能更好地接受此療法。操作中向患者說明注意事項,說明此方法不會有對身體有危害,操作是安全的。
4.3 病情的觀察。注意觀察患者的主訴,艾灸部位皮膚情況,腰酸,疲倦等癥狀的緩解情況等。
4.4 施灸后注意一小時內不洗冷水,并注意避風和保暖,以防受涼。
4.5 腧穴熱敏化的操作注意點:
4.5.1 回旋灸為基礎探查敏化點,用點燃的純艾條在患者特定體表部位,距離皮膚3cm左右施灸,以患者感覺施灸部位溫暖舒適為度。此種方法有利于溫熱施灸部位的氣血。
4.5.2 隺啄灸激發(fā)經氣,用點燃的純艾條對準施灸部位,施行雀啄灸法,以患者感覺施灸部位波浪樣溫熱感為度。此種法有利于施灸部位進一步加強敏化。從而為局部的經氣激發(fā),產生灸性感傳作進一步的準備。
4.5.3 溫和灸溫通經絡,用點燃的純艾條對準施灸部位,在距離皮膚3cm左右施行溫和灸法,以患者局部無灼熱感為度。此種方法有利于激發(fā)施灸部位的經氣活動,產生灸性傳感。
4.6 注意事項:
4.6.1 施灸時向患者詳細交待腧穴熱敏化艾灸療法的操作過程,打消對艾灸的恐懼感或緊張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4.6.2 施灸時,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適的且能長時間維持的體位。
4.6.3 艾灸局部出現水泡,水泡較小時,宜保護水泡,不許破裂,一般數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過大的,用注射器從水泡下方穿入,將滲出液吸出后,從原穿刺孔注入適量慶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鐘左右,再吸出藥液,外用消毒敷料保護,一般數日可痊愈。
4.6.4 施灸時要注意防治艾火脫落,灼傷患者,或燒壞患者衣服和診室被褥等。
5 討論
陳日新教授長期研究表明,腧穴熱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種新類型,熱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為艾灸熱刺激,也是灸療的最佳選穴,療效遠優(yōu)于常規(guī)靜息態(tài)腧穴的艾灸療法,而且艾灸熱敏化腧穴極易激發(fā)感傳(95%的出現率),乃至氣至病所。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五版:323頁
[2] 陳日新,康明菲.腧穴熱敏化及其臨床意義.中醫(yī)雜志2006,12,47(12):90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