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螺旋CT 同層動態增強掃描 肝癌早期 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05-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于2006年3月~2009年3月選擇肝細胞癌(HCC)患者54例,AFP均為陽性,其中男45例,女9例,主要癥狀有腹部不適、腹脹、腹痛、清瘦,偶有黃疸,眼瞼、面部黃等。病程3個月~2年。
1.2 方法:采用GE-Hispeed NX/I雙排CT機,進行平掃及同層動態掃描,層厚5mm,層距7mm,并結合高壓注射器,采用速率2.8~3ml/秒,壓力150kV,造影劑碘海醇總量為80~100ml,分別行肝動脈期(延時25秒),肝靜脈期(延時70秒),平衡期(延時180秒)進床式動態掃描,根據病變大小、平掃影像學特點采取延時7~15分鐘或更長延時掃描,同層或動態掃描及CT血管造影(CTA)技術。
1.2.1 患者準備。掃描前對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并使用腹帶以減少因呼吸運動造成層面變化。
1.2.2 掃描程序。全肝平掃-選擇病灶壞死液化區范圍小的中心層面作同層動態掃描-門靜脈全肝掃描。
1.2.3 CT掃描參數。同層動態掃描采用Cine程序,經肘正中靜脈注入對比劑后延遲10S開始,掃描曝光時間2S,共掃描18~21層,平掃及門靜脈全肝掃描用螺旋掃描層及層距7mm,曝光時間1.0s,120KV,80MA,螺距為1,門靜脈延遲時間為50~60S。
1.2.4 SCT觀察項目、指標。感興趣區(ROI)選擇,避開肉眼可辨的血管的壞死區及低密度間隔,腹主動脈(ROI)取橫斷面中心區域,ROI直徑在1cm左右。圖像處理分別獲取癌灶,腹主動脈的時間-密度曲線,分析其走勢并計算強化峰值、峰值時間、強化比值,癌灶增強CT表現。由CT室副主任醫師及主治醫師各1名共同閱片,按統一標準評價癌灶強化特征及腫瘤包膜、子灶、門脈癌栓等征象。
2 結果
按HCC時間密度走勢將其分為3種類型:A型,初始段急劇上升,后呈平緩略上升,與初始段之間有明顯轉折——反映肝Ca增強快進快出特點的典型表現。B型:呈較平穩的明顯上升走勢,曲線較平滑,也為典型表現。C型:呈低平或平緩的略上升走勢,各時間點CT值變化小。增強后病灶大體形態;A型橫徑2.8cm,均勻明顯強化;B型橫徑6.2cm,完整或不完整較明顯強化,內見少許點狀強化管影;C型橫徑7.8cm,不均勻斑片狀明顯強化,內可見較多點狀、網狀血管影。
72例行CT下多期增強檢查,檢出病灶共132個,最大者21cm×18cm×15cm,最小者5cm×5cm×4cm,病變位于肝左葉外側段者15個,肝左葉內側段者17個,肝右葉前上、下段者37個。肝右葉后上、下段者63個,其中門靜脈左右支和主干癌栓者37例,肝靜脈癌栓者22例,CT平掃和增強的影像學表現如下:
CT平掃肝左右葉見低、等密度腫塊,較大者可顯示“暈圈征”,鈣化灶呈局限性或散在斑點、斑片狀。較小的等密度腫塊說明供血良好。個別腫瘤發生于肝被膜下者,腫塊可突向肝被膜生長,形成肝被膜突起,偶可引起肝被膜破裂。肝癌CT值28.56Hu,腫塊邊緣可規則或不規則生長。
CT多期增強掃描分為肝動脈期、肝靜脈期、平衡期和延時期。各期影像學表現如下:肝動脈期進一步可分為肝動脈早、中、晚期。①肝動脈早期:經肘靜脈注射造影劑,經小循環、大循環-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腹主動脈-肝動脈顯影-肝內左右主動脈顯影-肝內左右主動脈分支顯影。腫瘤血管顯影不明顯,腫瘤強化不明顯;②肝動脈中期:腫瘤供血血管顯影,腫瘤開始逐漸強化。腫瘤血管開始顯示受侵和受壓情況。肝內動脈癌栓開始顯影其走形呈不規則增粗,邊緣呈鋸齒狀;③肝動脈晚期。腫瘤明顯不規則不均勻或均勻強化,腫瘤邊界開始逐漸清楚。較大腫瘤邊緣“暈圈征”更為明顯,肝動脈癌栓顯示更為清楚,腫瘤CT值明顯上升,增強的腫瘤CT值比平掃相比明顯增加10~15Hu,腫瘤呈現速升速降型改變。
肝靜脈期腫瘤均勻或不均勻強化開始下降,較大腫瘤內部變性,壞死組織被纖維組織代替后,該部分不強化,其形態顯影更為清楚。此期腫瘤邊緣“暈圈征”更為明顯,門靜脈、肝靜脈的癌栓開始顯示清楚,范圍、粗細、長短及邊緣情況充分顯示,邊緣蟲蝕樣、鋸齒樣改變明顯。肝平衡期腫瘤密度逐漸下降,CT值進一步降低,門靜脈、肝動脈、肝靜脈癌栓密度迅速降低,腫瘤邊緣“暈圈征”比靜脈期降低。
進一步延時掃描對于三期腫瘤影像學鑒別診斷不清者,可進一步延時7~15分鐘后掃描。根據腫瘤密度、邊緣及供血情況確定腫瘤性質。
3 討論
原發性肝癌病理分為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細胞癌,其中肝細胞癌最多見。占腫瘤70%~80%,混合型肝癌次之。影像學分為巨塊型、彌漫型、結節型、浸潤型、小肝癌及少見纖維板層樣肝癌等。近年來,螺旋CT下多期增強技術,并與高壓注射器配合使用,使腫瘤的影像增強特點進一步顯示清楚,提高了鑒別診斷和腫瘤的準確診斷率,對進一步提高小肝癌的檢出率。總之,CT多期增強更能充分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范圍、密度、邊緣、癌栓情況及對周圍組織的侵及情況。
肝癌的顯示取決于病灶與肝實質之間的密度差異,平掃CT這種差異往往較小,尤其是小的占位病灶,常因等密度而漏檢的機率較高。增強掃描可提高病變與正常肝臟密度差異而提高檢出率。此外,平掃CT對局灶性病灶的定性能力較差,而增強CT可根據病灶的不同增強表現提高鑒別能力,故增強掃描被列為肝臟檢查的常規技術。由于常規CT掃描速度的限制,不可能在動脈期內完成全肝掃描,這對富血供的小病灶的檢出極為不利;也不可能在肝臟強化的峰值期內完成全肝掃描,所以少血供病灶也可能漏診。為了彌補上述缺點,多數研究人員主張采用動態增強掃描代替常規增強CT掃描,動態增強掃描分移床和非移床式兩種掃描。移床式動態掃描以病灶檢出為目的,而同層動態掃描則以病灶定性為目的[1]。根據HCC增強大體形態表現,能顯示腫瘤全貌。可較全面反映腫瘤血管是否豐富,當腫瘤較大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腫瘤的組織機構特點,如有無纖維結締組織間隔及壞死等,判斷異常血管較密集區域的大體形態分布特征,位于腫瘤周邊或中心區,包膜內是否有較陽性血管等腫瘤包膜血供豐富或(和)間質結締組織內血管較多,提示HCC易通過血循環發生肝內轉移,根據HCC時間-密度曲線走勢,可反映腫瘤血管分布特征,而增強形態表現特征,可較全面反映腫瘤血管形成情況,腫瘤大時可反映組織結構特點[2]。
AFP是原發性肝癌的最靈敏、最特異性的腫瘤標志物,若AFP小于20μg/L者,原發性肝癌基本不可能,在100~300μg/L之間者必須進行隨訪,密切觀察AFP的動態變化,注意有小肝癌的問題,如AFP為500~1000μg/L,且含量在短期內不斷升高,原發性肝癌可能性很大,AFP大于1000μg/L甚至在近期內AFP含量迅速升高則肝癌診斷基本可確定;對于腫瘤切除患者,術后AFP降至20μg/L以下者,預后明顯優于未隆至正常者。
螺旋CT同層動態掃描,對肝癌作出早期準確診斷,是一種無創、快捷能反映腫瘤全貌并容易重復實施的檢測方法,可用于評價腫瘤血供、血管生成有助于判斷肝癌生物學行為及預后,對臨床選擇治療方案療效評估及預后預測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康榮,楊軍,嚴福華,小和微小肝癌的影像學診斷和進展(J)施射學實踐,1999,14(4):31—33
[2] 陳衛霞,等,肝細胞癌螺旋CT同層動態掃描表現與腫瘤血管生成的相關性(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4):24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