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討論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使用巴德公司傘狀補片及網狀補片用于42例腹股溝疝治療。結果: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4—7天出院。結論: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創傷小、恢復快、復發少。
關鍵詞:充填式 無張力 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208-01
腹股溝疝是外科常見病,多發病,傳統的腹股溝疝修補方法將有距離的來源不同的堅韌組織強行縫合,存在張力大,愈合差,術后疼痛,恢復時間長,復發率高等特點。無張力疝修補是用一種以生物材料制成的補片修補腹股溝管缺損區,不破壞正常解剖結構,并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創傷小、恢復快、復發率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42例。男41例,女1例,年齡50—64歲,腹股溝斜疝40例,股疝1例,直疝1例,用巴德補片42例,高血壓病20例,慢性支氣管炎12例,前列腺增生4例,糖尿病2例。
1.2 材料:巴德補片,由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成型聚丙烯單絲編織而成的網片和網塞組成。
1.3 術前準備。術前常規檢查,了解病人心肺、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便秘情況,血糖應控制在8—11mmol/L,前列腺增生應給予前列康等治療,便秘患者給予潤腸通便藥物口服,當日到術后3天給予預防性抗生素。
1.4 手術方法:42例均采用腰麻,做腹股溝疝常規斜切口,術中將疝囊做高位游離至疝囊頸,小的疝囊無需高位結扎,經內環直接納入腹腔,大的疝囊中部橫斷,近端重建成小疝囊,再納回腹腔,將傘狀網塞經內環口塞入腹腔,與腹橫筋膜或周圍組織縫合固定,將網狀補片置于精索后腹股溝管后壁,過長可略做修剪,周邊間斷縫合固定,最后逐層縫合組織及皮膚,縫合補片時要確保網片無卷曲,折疊,術中注意充分止血,術后傷口壓沙袋約4小時。
2 結果
手術時間:本組患者手術均順利,手術時間50—70min,術后切口無明顯疼痛,6—8小時均可下床活動。
并發癥:1例切口感染,經引流,換藥,抗生素治療,兩周后痊愈,陰囊水腫1例,兩日后消退,尿儲留2例,給予留置導尿,24小時都可自行排尿。
隨訪結果:隨訪1—3年,38例接受隨訪,無復發。
3 討論
腹股溝疝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由于中老年多數合并心腦,呼吸系統,內分泌,前列腺疾病,且病程相對較長,故施行手術應盡量選擇手術時間短,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復發率低修補方法。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加強腹股溝管后壁的方法。該手術符合正常腹股溝管的解剖生理,與傳統手術比較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疼痛輕,恢復快,并發癥少復發率低的優點。腹股溝疝充填式無張力修補時針對腹股溝區的薄弱和腹橫筋膜的而形成疝的根本原因而設計的手術方式,利用傘狀和網狀補片置入腹股溝缺損區進行無張力修補,補片通過刺激周圍組織及網孔內部的纖維原細胞快速反應,引起纖維細胞增生,形成了一層致密纖維結締組織層,加強了腹橫筋膜的強度,修復了受損區,由于不產生張力,大大減輕了患者的術后疼痛,特別適用于年老體弱,巨大腹股溝疝或復發疝患者。
通過觀察,治療組在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恢復,術后并發癥,復發等情況,表明了,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操作簡單,恢復快,并發癥少,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馬頌章、李燕青、宋華峰等,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1999.3:160
[2] 席廣君、張長銀、陳靜輝等,無張力疝修補術在復發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雜志.2009.29(增刊1):60
[3] 陳雙、陳培生,現代疝外科的新觀念[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03.3(1):8
[4] 馬頌章.無張力疝修補手術的一些問題[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2):67